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苏轼诗文中的"因物赋形"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显根 《求实》2003,(Z1):286-287
苏轼在他的作品中曾不止一次地论及“因物赋形”,如,《仁宗皇帝御颂》:“圣人如天,时杀时生。君子如水,因物赋形。天不违仁,水不失平。”《滟预堆赋》:“天下至信者,唯水而已。江河之大与海之深,而可以意揣。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文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纵观苏轼为人为官的一生以及他的作品,“因物赋形”,是苏轼的自我写照,也是“东坡精神”的核心和灵魂。下面就苏轼诗文中的“因物赋形”精神作一探讨,以求教于苏学专家和诸读者。 我们认为,苏轼“因物赋形”精神有以下三个层面,而这三个层面,在苏轼的仕宦和贬谪生涯中,始终如一地结合着,也在他的诗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第一层面,到了一个地方,既来之、则安之,随遇而安。 苏轼在仕宦生涯中,随遇而安是其“因物赋形”精神的起始点。这与他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他八岁时,便已拜道士张易简为师,得到了张道士的独赏。张易简作为  相似文献   

2.
苏轼,号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同时又是一个精研养生之道的养生家。他的养生名言“善养生者,使之能逸能劳”,概括了其养生之道的中心旨趣,深得历代养生家的推崇。苏东坡一生十分坎坷,曾被奸臣诬陷,差点身首异处。然而东坡却能随遇而安,一生保持着豁达、开朗的性情。环境再恶劣、条件再艰苦,他也能进行自我心理调节,随顺事态的发展。他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乞儿。”充分显露出豁达大度、随物沉浮的品性。苏东坡的养生之道深得中国传统养生学之神髓,即动静相济。他曾提出一个疑问:为何官宦人家易生病,而平民百  相似文献   

3.
近闻一件“怪事”——某上级领导到基层检查工作,当地政府“一把手”便委托一位副职陪同。谁知那位领导竟大发雷霆:“我们到下面都是一把手陪同,惟独这里的领导架子大”!后来得知,那位基层“一把手”之所以没有陪同,并非没空,而是他实在陪不起!据说,那位“上级领导”一到下面“检查工作”,除了要吃喝玩乐外,还有一些令下面头痛的难办事:一是喜欢喝高档酒;二是喜欢“钓鱼”;三是喜欢“土特产”。每下来一次基层领导陪吃陪喝陪玩不说,那“陪”的经费实在难办。在不少地方有一种不好的“陪风”,凡上级来人,下面都要有人“去陪”,陪吃陪喝陪玩,…  相似文献   

4.
李秋生 《学习导报》2010,(21):32-33
法国电影明星洛依德有一次去修车,一名女工接待了他。那女工长得很漂亮,车也修得很好,这一切都吸引了洛,他便问:“你喜欢看电影吗?”“当然喜欢,我是个影迷。”女工答后说:“好了,先生,您可以开走了。”洛却依依不舍:“小姐,你可以陪我兜兜风吗?”“不,我还有工作!”洛依然不死心地问:“既然你喜欢看电影,那你知道我是谁吗?”  相似文献   

5.
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如古之陪乘、陪隶、陪房等。这些习俗,而今大都失传,但不甘寂寞的人们却又创造出了许多新的“陪”法:如陪汇报、陪检查、陪开会、陪吃、陪喝、陪玩;来时接,走时送,步步陪同,一陪到底。今之“陪”较古之“陪”,不仅规格高、人员多,而且时间长、内容广,让古人自愧弗如。当今“陪”风盛行事出有三:一是要我陪。个别领导喜欢警车开道,威风八面,于是下面就“兵对兵、将对将”,有职务的按职务陪,没职务的按级别陪。结果一个领导变成了一群领导,工作组变成了工作团。二是我要陪。少数单位的领导自身有“难言之隐”,又怕上头…  相似文献   

6.
话陪     
话陪王兆聪车终来临,各种检查、验收日益增多。为迎接检查验收,有的单位和部门,除准备“便饭”、“薄酒”外,还要定舞厅、买礼品,想方设法在陪吃、陪喝、陪舞、陪礼等“陪”字上作文章。这些名目繁多的“陪”,不仅“陪”去了很多宝贵的工作时间,而且还“陪”掉了有...  相似文献   

7.
陪不起     
日前碰到一位在官场上谋职的朋友,问其最近忙什么?朋友倒是爽快之人,一言以概之:搞三陪呀!见我满是惊讶之色,他才解释道:此“三陪”非彼“三陪”也,乃是现在领导干部的专利,即陪吃饭、陪参观、陪开会。不陪没办法,一陪便赔了身体又赔了党风。 朋友之言不无道理,看看周围,的确满是陪的天下。领导干部到基层检查工作或调查研究,到用餐时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失败的原因很多,但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志大而量小,听不得不同意见。当时,在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中,除了司马光之外,苏轼算得上是影响较大的一个。但苏轼也并非那种主张“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的保守派。他的本意也是主张改革的,只不过觉得王安石的变法主张...  相似文献   

9.
苏轼治时疫     
崔洁  黄海涛 《党课》2020,(6):90-91
苏轼在地方任官时,曾以“圣散子方”治时疫,后来,他将这个方子传给了庞安时,庞安时将其记录在他所著的《伤寒总病论》中。苏轼一生与杭州有着不解之缘。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出任杭州通判,18年后,也就是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  相似文献   

10.
地方官员苦于“陪”□李振明报载,某一国家级旅游风景区所在县的许多地方官员,每逢双休日就得陪那些“上面来”的观光旅游者,而且许多时候是陪完领导陪秘书,陪完秘书陪他们的家属,成了名副其实的“三陪”人员。陪得这些地方官员“叫苦连天,愁眉不展”。地方官员苦于...  相似文献   

11.
最近在看苏轼词赋,尽管是不求精读,只求要义,心中还是颇生感慨,苏轼晚年的词道尽了一个大学问家仕途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感悟。看了苏轼的词赋,感触最多的是他借物言志、触景生情,诙谐讽喻、笑看人生,尤其是晚年的词赋,把人生的曲折荣辱、心境的豪放哀怨、世态的富贵炎凉把握得甚为精准,这些大抵都来源于他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和深厚精湛的诗文修养。苏轼无愧为“词中之龙”。  相似文献   

12.
《理论与当代》2011,(10):57-57
据8月11日的《浙江日报》报道,陪会、陪吃,还要陪玩。如此“三陪”,在一些地方成为基层干部沉重的包袱和无言的烦恼。“上面领导一来检查工作,就要开会,有时真是分身乏术啊。”沿海城市某县建设局局长林宏感叹道。一天参加三四个会议,对他来说并不是新鲜事。  相似文献   

13.
苏轼有较多关于“穷”与“工”关系的思考,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即“诗人例穷”、“穷能工诗”、“诗能穷人”。苏轼这一思想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其中抒发了强烈的身世之感。苏轼还对欧阳修“穷而后工”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陪”,是一种社会现象。如陪汇报、陪检查、陪开会、陪吃、陪喝、陪玩,来时接,走时送,步步陪同,一陪到底,不仅规格高、人员多,而且时间长、内容广。在不少地方,上级下来一、二个官儿,作陪者一、二十人,“群仙迎兮塞云汉,俨前导兮纷后陪”,直陪得酒精中毒肠胃出血,陪得天昏地暗  相似文献   

15.
忧思双休“新三陪”江苏,黎石双休日制度实行后,广大干部职工有了充足的休闲时间。然而,目前少数基层干部、特别是一些风景名胜区和旅游景点所在地的干部,大双休日却困扰子频繁的迎来送往中,成为令人忧思的陪吃、陪玩、陪乐的“新三陪”官员。不堪重负的“新三陪”据...  相似文献   

16.
陆游《老学庵笔记》里有一则趣事:苏轼贬谪到南方时曾经在途中与弟弟苏辙相遇。路边有卖面条的人,于是兄弟二人去买面条吃。粗粮做的面条难以下咽,苏辙放下筷子直叹气,但是苏轼已经很快吃光了,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吗?”说完大笑着站起来。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社会上陪舞、陪酒、陪歌的“三陪”现象有所收敛,但官场上陪吃、陪会、陪玩式的“三陪”却愈演愈烈,已成为一些基层干部沉重的包袱。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社会上陪舞、陪酒、陪歌的“三陪”现象有所收敛,但另一种“三陪”,即官场上陪吃、陪会、陪玩,却愈演愈烈,已成为一些基层干部沉重的包袱,令人堪忧。“新三陪”形态各异、五花八门。  相似文献   

19.
李桂杰 《党课》2012,(10):121-122
最近,儿子练琴时喜欢让姥姥当听众。“姥姥来,陪我!”“妈妈来吧!”他却总是说:“妈妈到屋里打电脑工作吧!”  相似文献   

20.
请客吃饭,来客招待,这是人们在社交中常有的事。但请客也好,招待来客也好,都免不了要有陪客。在公务活动中,究竟怎样陪客是好?时下有许多人将“陪客”当成“陪吃”、“白吃”,于是乎,天天有客来,天天要陪客。为此,曾有人大声疾呼:要煞住公款大吃大喝的歪风,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