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津支部生活》2021,(5):F0002-F0002
日前,97岁高龄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被授予“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殊荣。“感动中国”组委会在给予叶嘉莹的颁奖辞中写道:“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在颁奖盛典的现场连线中,叶嘉莹分享了自己的心愿:“我教了一辈子书,除了作为一名教师,一无所长。我现在正在计划完成的,就是把我们中国古代的诗、文、词、曲等文学创作的吟诵的声音传下去,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要开始做这种录音了。我希望最后我能够完成这个,把我们民族美好的文化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2.
正出版社:中华书局这本书是在台湾《古典文学》杂志上连载的叶嘉莹讲唐诗的系列讲座。作者结合人物的生平和当时的历史来讲,分析深刻,入木三分,会让读者在领略诗歌的优雅与隽美的同时,更能体会到作者独到的用心,展现了唐诗的独特魅力。叶嘉莹先生在书中详列出初盛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品评诗作,细数人生,在宏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展现了唐代诗歌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张爱萍是开国上将。他戎马一生,百战疆场,曾经参加创建人民海军,第一次指挥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胜利解放一江山岛,亲自指挥并领导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试验及"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创建了我党我军建章立制的"五十六个第一"等辉煌业绩。张爱萍还有"儒将"的雅号,在军中获得了"马上诗人"的称号,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他的诗词既是他人格魅力和领导风格的鲜明写照,也是他人生革命征程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4.
正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内容简介】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经历过百转千回的磨难,却用自己的坚守照亮了一个时代的夜空。本书用一种好玩、有趣的方式,讲述了李叔同、蔡元培、梁思成、林徽因及黄永玉、叶嘉莹、王小波、金庸等20位不同领域大师的人生故事,还原一段段波澜起伏的人生经历,帮助读者看他们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指引读者在迷茫中找到出路、在逆境中砥砺  相似文献   

5.
柳亚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郭沫若曾称柳亚子先生为“今屈原”。茅盾认为“柳先生的诗,反映了前清末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时期的历史,亦即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称之为史诗,是名副其实的。”柳亚子一生与毛泽东有过三次聚会。第一次是1926年5月在广州;第二次是1945年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两位诗人之间的友好交往、诗词唱和、书信往来,为中国的诗坛留下了一段千秋佳话。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与柳亚子、周世钊、郭沫若三位朋友各有过几次诗词唱和,但柳毛的首次诗词唱和(柳亚子的《七律·感事呈毛主席》和毛泽东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影响最为深广。在毛泽东所有已发表的50多篇诗词中,《七律·和柳亚子先生》虽不似《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中的“战锦方为大问题”诸说不同,见解各异,但因着对柳诗的不同理解,也就多少对毛诗中“牢骚”的史实背景有不尽一致的归结。  相似文献   

7.
陈永红 《党史文苑》2008,(11):46-49
廖承志,1908年生,广东惠阳入,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父母廖仲恺、何香凝先生,曾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这使他从小就接受了革命的熏陶。他通晓五种外语,擅长书画、诗词、戏剧。他一生中的许多时光都是在监狱中度过的。有人统计,他每七天当中,就有一天是在牢里度过。前四次坐牢是在国外,其中三次在日本,一次在荷兰。后两次是被国民党逮捕的。  相似文献   

8.
撇捺人生     
正有一副对联写得凝练生动,耐人寻味。上联是:若不撇开终是苦;下联是:各须捺下不成名。上下联中的"关键词"即一撇一捺,正好结构为"人"字,故横批曰:撇捺人生。若从字形上解析一下,细细品赏,可不是嘛,"若"字没那撇开的一笔,不就是"苦"字吗?而"各"字如不捺下那一笔,就成"名"字了。这副对联富有深意,蕴涵着人生哲理。人世间一切苦  相似文献   

9.
李苦禅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大写意花鸟画宗师,也是久负盛名的人民美术教育家,一生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工作达60年。父亲苦禅先生一生不仅给国家与后世留下了很多艺术珍品,而且留下了更为可贵的精神财富。正是父亲的谆谆教诲,让我们扎扎实实地在艺术与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7月是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之一袁振英先生诞辰120周年。为深化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及其成员的研究,12月10日由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共青团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共青团广州市委、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联合主办,广州青年运动史研究委员会研究室协办,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承办的"一位黄埔教官的跌宕人生——袁振英生平图片展"开幕。展览以袁振英的人生轨迹为主线,分为"无  相似文献   

11.
李苦禅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大写意花鸟画宗师,也是久负盛名的人民美术教育家,一生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工作达60年。父亲苦禅先生一生不仅给国家与后世留下了很多艺术珍品,而且留下了更为可贵的精神财富。正是父亲的谆谆教诲,让我们扎扎实实地在艺术与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相似文献   

12.
谁的问题     
梁启超 《新湘评论》2010,(18):44-44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  相似文献   

13.
人生,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永远不会完结的研究课题。作为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耄耋老人,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结合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用朴实的语言叙述了人生经历与人生感悟。《季羡林谈人生》(季羡林著,季羡林研究所编,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就是这样一本承载着学者的探究与思索、睿智与明悟的图书。在书中,季羡林先生以自己亲历过的事情、感受过的情愫,高度概括了九十余年人生历程中,那些最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我们选取“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一篇刊发,供读者玩味赏读。  相似文献   

14.
浅析我国古代诗词中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作品是我国古代哲人表达思想的重要形式。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一种诗歌言简意赅、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诗人常常借助物、情与景来表达对自然规律、社会及人生的思考和认识。本文以哲学的视野,选取我国古代诗词中的几例。初步分析了自然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社会发展的规律及人生进程的矛盾与智慧,多角度揭示了我国古代诗词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5.
正明代大儒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讲到,"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人的一生,经常要面对是与非、荣与辱、苦与乐的选择,其中丈量人生长度的是生死,检测人生高度的是荣辱,而诠释人生宽度与厚度的则是苦乐。苦与乐相生相伴,相随相融,又相互转换,是苦还是乐完全取决于你如何选择与对待。历事才能练心,多在事上磨,人的内心才会更强大,迸发出无穷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党建》2016,(6)
正今年4月,是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先生的80华诞。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满怀敬意,为先生塑了一尊青铜头像。头像传神至极,眉宇间透露出他的慈祥、睿智、儒雅与清逸,让人联想起先生"如山峦之有云烟"的诗意人生。  相似文献   

17.
创业之初有"三苦":一是没有钱——生活苦;二是工厂环境差——工作苦;三是民企缺少政策扶持——经营苦。这些,他们都挺过来了。他两次荣获有中国经济领域"奥斯卡"奖之称的"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称号,还两次当选为全国党代会代表。在很多人眼里,成就了中国股权分置改革第一股的梁稳根是个谜。从砸掉铁饭碗到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从一度陷入绝境到成为中国首富,这  相似文献   

18.
苦与美     
苦与美,似乎是两个绝然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却有着不可解的因缘。人生是美的,但人生却又充满了苦。饥寒之苦,疾病之苦,天灾之苦,战乱之苦,受剥削压迫之苦,相思爱恋之苦,生离死别之苦,亡国之苦,就连那新生命呱呱堕地之时,做母亲的还得受阵痛之苦。从佛家的观点看来,人生就和苦划了等号,生老病死,都离不开一个苦字,只有脱离红尘,遁入空门,才能脱离苦海。其实在佛门里,也是苦海无边的。和尚尼姑每日的功课,并非轻松愉快的事。终日伴着  相似文献   

19.
提起沈鹏先生,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书法家、诗人。其实,他还是一位编辑出版家。沈鹏先生退休前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副总编,将自己的大半生奉献给了编辑出版事业。而他在美术评论、书法、诗词等方面的成就,都是业余时间取得的。《笔墨精妙词翰双绝》一文中,沈鹏先生珍惜光阴、不懈追求的故事,让人钦佩不已。  相似文献   

20.
《实践》2013,(10):45
刘建华,兴安盟农牧场管理局呼和马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1963年12月出生1999年6月入党,大专文化。多年来,刘建华始终奋战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努力钻研农业科技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恪守"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的人生格言,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诠释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内涵。一、工作率先垂范,科研精益求精。刘建华始终把"做事先做人,万事勤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凡事想在前、干在前,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年月,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