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举考试与人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举考试与人才葛剑雄  提起科举,人们就要想起《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和八股文,或者想到前人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似乎这项制度一无是处。把科举与人才联系起来,更会得出科举制度扼杀人才、两者水火不能相容的结论。其实问题没有那么简单。科举制度的雏形出现于二千多年...  相似文献   

2.
最早,“学究”一词是专门名称,出于唐代的科举制度。唐代科举有进士、明经等科,其中明经这一科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和学究一经几种。经,指经书。五经就是《易》、《诗》、《书》、《礼》、《春秋》。应科举考试的人可以应五经考试的,叫做“学究”。从宇义上说,学究一经,就表示学通一部经书。  相似文献   

3.
到了近代,科举制度在中国盛行1500多年。晚清来华传教士对科举制度和科举教育提出了较为客观的评说,认为科举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近代教育的发展,为此他们提出很多变革的建议和主张并为转变中国传统教育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传教士在科举制度变革中所起到的积极的作用是应当肯定的。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我国学术界带来了科学研究的春天。河南省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工作者们,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开展社会调查,组织讨论研究,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在国内著名学者的关怀鼓励中,依靠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的力量,先后编著并出版了《中州古代思想家》、《北宋哲学史》、《中国宋代哲学》等著作。以地方特色研究,特别是对宋代  相似文献   

5.
2005年,这是“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被废除的第100个年头。许多人不约而同地提出一个令人苦涩的问题:“中国古代科举尚且能大致体现社会公平,而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还做不到吗?”  相似文献   

6.
范同寿 《当代贵州》2013,(27):60-61
贵州士子得以参加科举,是建省以后的事。对于贵州来说,虽然"开设乡试"的决定来得晚了一些,却让压抑已久的贵州学子有了释放能量、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贵州人参与科举说起对推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做评价,历来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称赞它的人认为,隋唐创立的这个制度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能参与国家的政治。否定它的人则指斥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导致人才破坏,国家贫弱。有人则主张分历史阶段来评价它,认为隋唐之际的科举制适应了庶族参政的需求,为繁荣古代文化做出了贡献;明清时期的科举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2,(15):77-77
从隋唐创设科举制度,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除,在1300多年的科举历史中,关于官员子弟的应试问题一直是社会舆论争论的焦点。相当一部分官员子弟并非依靠自己的真才实学,而是倚仗父辈的权势实现金榜题名乃至平步青云,这实际上也是对寒门子弟在政治权利上的另一种剥夺。也因此,不少人有意识地将抑制官员子弟应试作为奖掖寒士、体现公平的一种手段。如唐代王起主持考试时,明确提出“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的状况。到了宋代,  相似文献   

8.
唐初统治者认为,“治安之本,惟在得人”,“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为了“得人”,唐代开辟多种途径选拔人才,充实各级政府机构,其主要途径之一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它始创于隋炀帝统治时期,在唐代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后在中国沿用一千多年,其影响波及亚洲许多国家。唐代的科举分为常  相似文献   

9.
周宝砚 《世纪桥》2012,(19):80-82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改革的重要时期,其改革内容主要包括:扩大科举考试录取人数、制定更加严格的防弊举措、科举及第后直接任官、确立三级考试制度,以及改革考试内容、更加注重经世致用等等。这些改革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考试过程的严格性、规范性大大提升,为封建统治阶级网罗了大量人才,维系了封建统治秩序的正常运作。但是,随着录取人数的大幅度增加以及及第者待遇和地位的提高,强烈吸引了大量读书人为做官而应试,宋代因此出现了历史上非常严重的冗官现象和臃肿庞大的政府机构,从而导致了行政效率低下,财政负担加重,成为制约宋代发展的重要瓶颈。  相似文献   

10.
<正>提起《朱子家训》,现在多指明末清初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朱柏庐《治家格言》中的名句,被后世广为传颂。但南宋朱熹的《家训》,也被后人称为《朱子家训》,其影响力丝毫不弱,堪称治家、修身、处世的家教经典。朱熹是宋代儒学的集大成者,对家庭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  相似文献   

11.
围绕朱元璋的选官途径与标准存在着两种似是而非的评论。一种观点着眼于明初实行两途并用而盛赞朱元璋不拘一格招揽人才的开明态度,另一种观点则因科举制的建立而痛骂朱元璋存有败坏人才的险恶用心。这两种相互歧异的看法实际上立论的基点并无不同,都是痛感于明清两代科举制度对人的才智的桎梏而生发出的感慨,对科举制度持完全否定态度是二者共同的心理特征。科举对人才的摧残的确极大,明末清初的著名学  相似文献   

12.
正一说司马光,我们马上会想到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但司马光不仅是史学家,还是思想家、政治家,他在北宋一朝事三代皇帝,为官长达49年,个人品德高洁。即使是在政治上与他势不两立的王安石,也佩服他的风节。司马光究竟凭什么让人见贤思齐呢?首先,他不好色,不贪财,堪称榜样。宋代知识分子通过科举入仕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千钟粟""黄金  相似文献   

13.
鉴古为了知今,经世为了致用。黄宗羲以“经世致用”为目标,从独立思考、学术自由的高度,大胆批判科举制度的各种弊病,并“思所以变之”。他在《明夷待访录·取士篇》中提出了关于人才选拔、培养、使用的八个方法,即科举、荐举、大学、任子、郡邑佐。辟召、绝学、上书八法。黄宗羲提出的“取士八法”,具有取士途径的多端性、取士对象的广泛性。取士方式的多样性、取士标准的实践性、考核任用的谨严性。选育结合的紧密性和取士数量的非限制性等特点。结合目前干部选择、培养的实际和形势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一、…  相似文献   

14.
状元及状元府是科举制度的产物。 状元是科举考试中殿试考取一甲第一名的人。这个名称自从它产生一直到今天,都是一个响当当落地有声令人赞叹的名字,以至于人们对时下高考分数第一的人还以“状元”名之。 中国的科举,始于隋朝,从隋炀帝废九品中正(公元607年)设进士科到今天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唐置进士、秀才等科,其后特重进士科。唐宋科举以诗赋为主,  相似文献   

15.
<正>钱锺书在《人生边上的边上》(三联书店出版社)这本书里说,在亚尔特斯·赫胥黎先生所著的《文学中之俗气》小册子里,他以为俗气的标准是跟着社会阶级而变换的:下等社会认为美的,中等社会认为俗不可耐;中等社会认为美的,上等社会认为俗不可耐,以此类推。又说:"俗气就是流露出来的一种下劣性"。赫胥  相似文献   

16.
美国学者阿瑟·奥肯在《平等与效率》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平等与效率间的抉择,“我认为,这是最大的社会经济抉择,而且它在社会政策的各个方面困饶我们  相似文献   

17.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当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后,一批风格独特的艺术作品在抗战的烈火硝烟中陆续诞生了。曾广为流传并影响今人的歌曲——《团结就是力量》便是其中之一。这首歌的曲作者卢肃,当年从国统区进入延安后,在《讲话》精神的感召下,走了一条深入生活、贴近人民的创作道路。在《讲话》问世50周年前夕,他动情地向笔者谈起了那难忘的岁月。  相似文献   

18.
1957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这篇著作,在其原讲话记录稿(2月27日)和发表稿(6月19日)中没有提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概念或范畴。有一种观点据此认为,在一篇专门以对立统一规律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体系的著作中,只字不提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这不能不认为是对八大的一个退步。  相似文献   

19.
“分工”范畴,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一书理论构架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相对于他们的任何一部著作都更集中、完整地阐述了分工的社会历史作用。一、分工是先前历史的主要力量之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历史从根本上说,是劳动的历史,而分工是劳动的重要形式。分工作为劳动过程的重要形式,构成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形势下,我国社会力量办学发展很快,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组织部和教育部党组对社会力量举办学校的党建工作非常重视,2000年6月联合颁发了《关于加强社会力量举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由于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不同,社会力量举办高校的党建工作面临一些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实践和探索。一、社会力量举办高校党建工作中的新问题社会力量举办高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独立设置的民办大学(学院);二是社会力量投资与公办大学合作举办的大学分校或二级学院。后者因为依托校本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