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歌唱艺术丰富多彩,深受人们的喜爱,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有着瑰丽多彩的音乐文化,在这当中,毫无疑问,声乐是主流。声乐作品非常丰富,声乐技巧千差万别,声乐传统十分深厚。它可以穿越时空无障碍地满足人们的听觉审美享受,实现个人内心的情感渲泄。 再者,由于歌唱艺术广征博采了诸多文化、生活的基因,融合成一种表现手段丰富,饱含魅力的艺术形式,充分体现着多元化的特质。人们运用音  相似文献   

2.
<正> 一串轻盈和纯粹的钢琴前奏过后,齐豫天籁般的歌声仿佛从山顶传来:“去罢,人间,去罢!我独立在高山的峰上;去罢,人间,去罢!”徐志摩的诗,就这样不经意地和音乐结合在了一起,而且相得益彰,让诗更晶莹剔透,让音乐更百转千回。音乐和诗的结合,与其说是音乐人和诗人的妙笔生花,更不如说是天生的契合。 诗与音乐,这两种在艺术辞典上相隔好多页的艺术,怎么会是天作之合,又怎么能结合呢?让我们将穿越时空,探索诗与音乐的离合聚散。  相似文献   

3.
高蔚 《求索》2008,(8):128-130
诗性情感并不是生活中的自然生命情感,而是心灵的意识活动对自然生命情感的“意象综合”,是艺术创造过程中“与创造性直觉融为一体的情感”,是一种艺术情感。它以直觉为基础,是一种直觉认识,是直觉的物化,并以意象创造为特征。它具有一定的结构,能赋予诗以艺术的形式感。它表现的是语言无法表达的“意识本身的逻辑”。它的作用就是直接展示情感活动的结构模式。它的形式轨迹与艺术的表现形式之间,具有一种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4.
音乐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古老的艺术,它的起源几乎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诞生。古人运用音乐化的嗓音音响来传达内心感悟到的情感情绪,劳动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声响,逐步形成一种有规律的组合,并赋予其不同的节拍和长度,加之以不同的感情音调,这就是人类最初的音乐。在漫长的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进程中,人们从未停止过对音乐的追求,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楚辞》中的《九歌》,还是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辞》,都生动地反映了人们朴素的美的意识和对生活美的追求。孔子就十分重视音乐艺术的社会作用,认为音乐可以感化人心,移风易俗。今天,音乐更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实践活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文体,诗与歌通常被合二为一称为诗歌。这本是有充足理由的。然而,在中国新诗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可以越来越清楚地看到,那种自古以来合二为一的诗歌正逐渐变得名不副实:诗歌中如歌的抒情因素与表现形式已大幅度剥落。同时与此相映成趣的,是目前流行歌曲中诗意成份(尤其是对时代、人生的哲理认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浓郁。比较一下诗与歌目前状况与发展趋势,也许有助于认识这两种既有密切关系而又有相当区永1的艺术。一、诗:歌的剥落考察诗的起源,不论中西,最终往往都能回溯到诗歌与音乐、舞蹈的同源状态,也即是说,…  相似文献   

6.
经典歌曲演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之所以能够发挥其独到的育人作用,除其自身歌词所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外.其中的音乐艺术因素所起的作用绝不能低估。较之绘画、雕塑、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音乐艺术在影响人的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集中表现为音乐艺术表现感情的优越性、表现美的优越性、所起社会功能的优越性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陈倩 《世纪行》2012,(4):43-45
作家用文字表达思想,音乐家用旋律演奏情感.雕塑家用双手雕刻灵魂……总之,艺术作品对艺术家而言是心灵的产物,灵魂的写照。当艺术不再局限于对个人内心的自省和情感的宣泄,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被视为艺术家对时代的审视和解读,艺术所表现出的美就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有了现实的意义及价值.它便成了生活的镜像.时代的号角。  相似文献   

8.
林颖 《前沿》2009,(1):187-189
声乐艺术是一门情感的艺术,这是本文的理论立足点,也是文中展开所有理论探讨的出发点。音乐社会学是当代音乐学中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它既强调了音乐,也指向了社会,是音乐的社会性,也是社会意义上的音乐。在音乐社会学的理论框架之下,提取音乐的艺术门类之一——声乐艺术,重点从声乐艺术的社会历史渊源及其风格演变的社会历史原因与声乐艺术的社会情感意义及其不同时代的社会功能显现两大方面进行理论初探。一方面,对音乐社会学的研究或有些许理论上的细化与具体化,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充实音乐社会学的理论内容;另一方面,拓宽声乐艺术关学的研究视野,从音乐社会学的混响中辨析、感受声乐艺术情感论美学的独特音响,给声乐艺术情感论以社会学的解释、支持与证明。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传统诗歌,是音乐的文学,语言的艺术,蕴涵着深邃的中华民族美学传统。从古以来的诗与歌,即文词和乐曲,一直是互相配合、相辅相承的。诗歌的韵律,是为了加强语言的音乐美;诗歌的词采,是为了加强语言的意境美;而情感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文字意义所不易表现的情趣...  相似文献   

10.
梨园始末     
戏曲界有个别称,叫"梨园",演员则称"梨园弟子".这种称呼,颇有历史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公元八世纪唐代玄宗皇帝李隆基(七一二——七五六年在位)时代.唐朝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黄金时代,诗是遐迩闻名的,而音乐艺术也有辉煌的成就,歌舞大曲代表了唐代音乐的高度发展.歌舞大曲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大型音乐形式,包括乐队、器乐演奏、歌唱和舞蹈的综合艺术.这种规模空前的大曲产生在唐代并非偶然.那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大曲又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产物,自公元二世纪  相似文献   

11.
赵娟  王炎琪 《求索》2013,(8):268-268,215
《音乐哲学导论》由美国当代哲学家基维著,刘洪译,杨燕迪审校,于2012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基维是鲁特格尔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哲学系教授。基维的研究涉及音乐/艺术美学各个方面,出版了多部分别论述音乐表现、音乐再现、歌剧、纯器乐音乐以及音乐演奏问题的重要音乐美学专著。基维认为.任何一种哲学导论都应当是一本清晰简洁,让人无需预先的知识便足以理解该学科的书:是一本能够告诉读者在某领域全部重要议题的书:是一本对于任何给出的议题保持中立态度的书。基维的这部著作所选定的议题,至少是作者认为在现阶段有必要进行思考的那些内容。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音乐与社会就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反映社会生活,又给予社会以深刻的影响。对公安民警进行音乐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公安民警的综合素质,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增进公安工作各方面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艺术的真谛在于追求真、善、美。音乐艺术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表现出人类的各种情感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所以,在欣赏音乐时,除了能得到美的陶冶外,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理想、情操等方面的教育。然而,这种教育因素的感知,是以音乐教育程度为前提的。缺乏起码音乐教育的人,再美妙的音乐,对其也不会产生什么教育效果。由此看来加强音乐文化教育很重要,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我们国家是举世闻名的文化古国,音乐文化一直是整个民族文化中的事要组成部分。音乐以其特有的魅力教化着人民。我们的祖先把音乐的教…  相似文献   

14.
诗乐合璧是盛唐文化艺术形态的一个显著特征。本文从盛唐诗乐兴盛的背景因素、动力因素 ,音乐兴盛的动力因素 ,音乐发展需求对诗的繁荣的推动作用等几方面分析和阐述了诗乐合璧的盛唐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5.
耄耄画师祝大年唐璐向日葵中国当代装饰艺术家祝大年的画清新、热烈、生机勃勃,如诗般迷朦,如云般空灵,有一种非凡的美感──超乎自然美的美。在重彩画艺术一隅,祝大年独辟町畦,经过多年的追求和探索,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语言──真、整、齐。表现在祝大年的艺术作品中...  相似文献   

16.
朱乐 《新东方》2008,(1):54-56
在现实生活中,歌唱是一门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因为它可以穿越时空无障碍地满足人们的听觉审美享受,实现个人内心的情感宣泄。再者,由于它广征博采了诸多艺术、文化的基因,融合成一种表现手段丰富、饱含魅力的美学特征。因此,分析歌唱艺术的构成因素,研究其多元文化品格,将有助于我们对声乐艺术规律的进一步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歌唱艺术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
廖小芒  ;王炎琪 《求索》2014,(7):29-32
新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的视听文化生活带来了从形式到内容的深度变化,是迎合大众消费与娱乐口味走大众化的市场路线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还是坚守音乐艺术的底线走小众化的路线追求音乐的精神品格,这并不是一个艰难的抉择而是事物存在的两个面。科技与市场的双重作用,视听化生活“大众化”的是一种历史必然,而为音乐的精神品格守望的“小众化”做法图承裁着历史艺术精粹积淀与现实精英文化传承的使帝更应该坚守。在现代音乐艺术生态当中,大众化与小众化是既具有不同价值取向,又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能实现视域消融。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一个歌唱者来说,演唱每首声乐作品,都应该有一个艺术再创作的任务和过程,在演唱时,既要忠实于作者原本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又要在这一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感受和想象,使歌曲更加生动、完美,富有艺术感染力……对声乐的思维,对音乐的想象,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感受美,感受生活,感受痛苦和欢乐,感受每一个让我们感动的瞬间,然后把所有的感受用歌声传达给我们的听众。实践证明,这种内心听觉对声乐技术的发挥和对音乐的再创造是极为重要和有益的……掌握歌曲艺术处理的一般规律,也就是懂得如何准确、细腻地表达一首声乐作品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9.
傅小青 《青年论坛》2011,(5):143-145
舞蹈作品创作是一个复杂而又“痛苦”孕育过程,是舞蹈创作思维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一种全方位内心体验与实际操作的“煎熬”。舞蹈创作是由“外”到“内”再到“外”的多次反复与实践的过程,是将客观生活转化成舞蹈编创’者内心思想后,再转化成编创者主观意向,进而创作出为直接可观的舞蹈艺术。  相似文献   

20.
艺术审美中的直观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希 《求索》2011,(11):109-110,127
审美直观性是艺术审美活动中的重要特征,它表现为对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从古代岩画、音乐、绘画到当代影视艺术,艺术美直接作用于我们的审美器官,是审美主体美的感受,可以说直观的审美伴随着艺术活动。“现量”理论由佛教唯识宗提出,是理解直观性问题的不二法门,音乐美学家杨昭恕先生将现量与审美直观进行联照,本文借唯识现量理论探讨艺术审美中的直观性问题,并从音乐审美角度对“把握现量之情境”进行重点讨论,由此将佛教哲学进一步引入理论美学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