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论象数易学     
象数之学是前人研究《周易》的主要方法,从春秋战国时代起,中经汉、唐、宋、清直至当代,不少易学家都以象数为注释经文的工具。象数学派认为:《易经》的卦爻辞是根据象数写下来的。《系辞下传》说:“易者,象也。”《系辞上传》则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但是,易学研究的发展史证明,用象数来注释《易经》颇为牵强附会,时至今日,这种陈旧的研究方法,早已显得苍白无力,处处捉襟见肘了。怎样认识象数之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周若辉 《湖湘论坛》2003,16(1):94-95
江泽民同志强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是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的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思想方法。“与时俱进”的命题的提出 ,融汇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 ,以中华民族特有语言、文化和智慧 ,阐释、坚持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发展思想 ,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一、与时俱进的本义是“生生变易” ,开拓创新从词源和词义上看 ,“与时俱进”源于中国古代《易经》中的“与时消息”或“与时偕行”。它与《易经》中的“生生”原则息息相关 ,一脉相承。自《…  相似文献   

3.
秦文敏 《湖湘论坛》2001,14(3):85-86
《易传》是战国时期儒家佚名(统解释《易经》著作的汇编,是《易经》最古老的注解,共七种十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由于《易传》和《易经》产生的历史背景、认识水平、阶级基础都不相同,因而这两部书具有明显的区别。《易经》是一部卜筮之书,《易传》则为一部哲学著作。《易传》在形式上是解释《易经》的筮法体例、卦象、卦名、卦爻辞及其义理的,却往往上升到哲学高度进行概括,并借以系统地阐发作者的哲学观点。 《易传》对儒家发展最突出的贡献,是它在道家的影响下,创…  相似文献   

4.
《易经》是华夏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结晶,具有两大特色一是大智慧二是大系统。“变通”、“趣时”、“知几”是《易经》的大智慧;系统模式和系统理论是《易经》的又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5.
《易经》关于世界的判断《易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周易·系辞传》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在古人看来,《易经》在内容的广博上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而在论道的深刻程度上,又是一部无与伦比的哲学书。朱熹《周易序》曰:易之为书,卦爻象象之义备而天地万物之情见。圣人……是故极其数以定天下之象,著其象以定天下之吉凶,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交,皆所以顺性命之理,尽变化之道也。……故得之精神之运,心术之动,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然后可以谓…  相似文献   

6.
纪昀在《四库全书》中对已经风行百余年的《聊斋志异》“黜而不载” ,后人一直为之鸣冤叫屈。而究其原因 ,人们多认为是政治思想意识不同所致 ,即是正统思想与异端思想斗争的产物。其实 ,《聊斋志异》未能入《四库全书》 ,本身包含了中国文言小说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因素 ;纪昀对《聊斋志异》“黜而不载” ,不仅约束了文人对文言小说的游戏态度 ,而且也顺应了当时文言小说急需规范的社会现状 ;同时 ,纪昀在排斥蒲松龄时 ,推出“雅驯”与“简淡数言 ,自然妙远”的正面主张 ,这正是文言小说面对白话小说及戏曲的挤压而突出自身艺术个性寻求生存空间的一种必然呼声。可见 ,《聊斋志异》未能入《四库全书》不仅有其合理的一面 ,而且对于以后文言小说创作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把《易经》列为广义定义的国学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因为《易经》蕴藏着无尽的学问与信息,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用两种符号(汉字符号和卦象符号)写成的经典,把它列入哲学、社会学都不过分,而古人把它列做六经之首。所以,我觉得中国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项就应该是《易经》,可惜至今没人去做。历代学者中有的认为《易经》是一本具有巫术性质的占筮之书,是集古人占卜之大成的精华汇粹;也有学者认为,《易经》是中  相似文献   

8.
《文言》相传为孔子所撰,是依照乾坤经文解说政治伦理的哲学著作。因为是依文言理,故叫《文言》。《文言》虽只限于《乾》、《坤》立论,但铺陈广大、而又处处不离儒家宗旨,有些言论本身就是儒家的格言。  《文言》分《乾文言》和《坤文言》,因为贵阳贱阴的缘故,重点在《乾文言》。  《乾文言》在文字组织上分三大部分,一是以设问方式用孔子口气发挥各爻爻辞(其中解释卦辞的部分未用设问)。从“初九”到“上九”,无“用九见君龙无首吉”条。第二部分是用韵文形式解释各爻爻辞。每爻一句,每句或两字或四字,最多五字,整齐划一。…  相似文献   

9.
吴心 《黄埔》2007,(4):62-63
《周易》《周易》最早是一部卜筮之书,大约成于殷末周初。传说伏羲画八卦、神农重叠为六十四卦,周文王演为三百六十四爻,以卜事物吉凶,这些称为经。孔子注释发挥写成“彖辞”上下、“象辞”上下、“系辞”上下,加上“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即《十传》。但据考证,《十传》并非都出自孔子之手,最晚的部分应成于战国时代或汉初。自秦汉以来,  相似文献   

10.
鼎新革故是中国的一个成语,它出自于《易经》的革卦与鼎卦,相当精辟地概括出《易经》的精髓。在“革卦”的彖辞中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段彖辞,说明了两点:一、《易经》中记载了上古人类对天文气象变化的认识,制订了立法,教民按时耕作;记载了上古人类制作渔网、农具、衣服、舟揖、驯牛、驯马为交通工具,造屋、制火、制陶、制鼎、治水等技术,推动了上古社会由渔猎时期开始向农业社会的变化。二、对于无道的昏君应当革命和征讨,而且《易经》认为:只有领导人做到以上几个方面,才能取信于民,受到群众的信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把“与时俱进”确立为党在新时期的思想路线,并认为,坚持这一思想路线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对“与时俱进”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及其理论与现实意义作了简要地阐明,以期获得对“与时俱进”思想较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周易》号称“群经之首”,孔子晚年读《易》至“韦编三绝”;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也受到过《易经》思想的沾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易类序》指出,诸家各派无不“援《易》以为说”。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历次哲学思潮的策源,都有《易经》的功绩。这说明《易经》思想具有哲学原创性,是早期儒、道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3.
《周易》由《易经》和《易传》构成。《易经》大约成书于殷末周初。距今三千多年。《易传》是对03经》的解释.大约成书于战国末期,相距七八百年。《易经》起始于古代占筮.实质上是一部哲学和应用相结合的著作,是一部探索人生与社会的奇书.是中国古代经典之首。经典的作用和价值。叶圣陶先生在《经典常谈序》中说:“经典训练不限于学校教育的范围而推广到整个社会.是很有必要的。”我们既不能数典忘祖,将《易经》束之高阁,或是斥之为封建迷信,弃之如敝屣:也不能将它庸俗化,当作装神弄鬼、  相似文献   

14.
自兴道 《思想战线》2004,30(4):103-107
“对称”和“简单”是 5 0 0 0多年前中国《易经》八卦的根本和灵魂 ,也是现代科学相对论的立论基础。 2 0世纪初 ,爱因斯坦把简单性提到了自然哲学基本原理的高度 ,他对相对论与《易经》关于“对称”和“简单”的理解所达到的一致性 ,令人感到极大的震惊  相似文献   

15.
刘青 《思想战线》2003,29(6):133-135
现在通行的各种《易经》版本中,对“亨”字的解释大致有两种:一为“亨通”、一为“享祀”。究竞谁是谁非,一时难以评断。而一些民族中占卜前先祭卜神的风俗,却为后一种观点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亨”字所出现的语境,以及其他一些出土与传世文献资料都证实了古人于筮前先享祀卜神的可能性,这应是“享”字所传达的内容,也是《易经》研究的新发现。  相似文献   

16.
宗炳《画山水序》提出的“应目会心”说这一重要画论命题揭示了古代绘画创作的基本原理,不但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而且具有切实的应用价值.“应目会心”说的形成受《周易》“观物取象”说、“立象尽意”说及《乐记》“感物说”、“心本论”的影响,因而其思想渊源是儒家经学.“应目会心”说作为经典画论命题,对后世的绘画创作和理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恩格斯在马克恩逝世之后12年的晚年活动中,对他们从青年时期以来不同时段的著作进行重新认识。一方面证明他们建立的基本理论的正确,一方面认为有些结论已经“过时”、“不完全”、“错了”,要“补充”和“修改”。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序言中,期望的社会革命“没有言中”。在《雇佣劳动与资本》导言中,阐发了剩余价值基础上科学社会主义是怎样产生的。在《共产党宣言》多篇序言中,证实基本原理的正确性,但提出有些提法和内容已过时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在《法兰西内战》导言中,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模式——民主与廉政。在《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中指出,资本主义还有发展空间,那时革命因素时过境迁,要运用新的革命策略,利用选举权。恩格斯不抱残守缺,而是与时俱进推进和发展他们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本期导读     
王观松、徐学福同志在《与时俱进: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一文中认为,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第一次把与时俱进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揭示出来,并将其完全彻底地贯穿于整个《讲话》,是具有重大现实与历史影响的理论创新。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必然逻辑,它赋予了实事求是新的时代内容。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所在,与时俱进是中华民族同步世界的时代精神。刘崇顺同志在《2002年武汉市社会形势的基本走势》一文中预测:今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将保持稳定增长,入世对武汉的影响将更多地体现在观念意识上,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19.
1   佛教传入之前,中国宗教思想中就存在报应观念。这种观念究竟出现于何时?学者多认为《易·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①之言便是传统报应观的源头,我不赞成此说。对《文言》,学术界一般认为是战国至汉初之作,而且片言只语,似不足以展现传统报应思想的形貌。我认为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春秋时期已经产生完备的善恶报应观,尽管当时只出现“报”,尚无“报应”这一词语。善恶报应观在春秋时期得到人们的普遍信仰,这种观念的基本内涵是:个人行为的善恶将引起不同的结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左传》中,我们看到这样…  相似文献   

20.
郭新民 《前进》2003,(12):14-18
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全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与时俱进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理论精髓和品质。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进一步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纲要》中指出,“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