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村委会民主是村民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村委会选举的质量是村民自治制度实施的一个重要体现,因而对村委会选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对村委会民主选举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玉莲 《法制与经济》2008,(24):124-125
村民自治是实现农村基层民主的主要形式,村委会选举是实现村民自治的主要方式。“贿选”是村委会选举过程中的腐败现象,严重危害农村基层民主的实现和村民的直接利益。治理“贿选”,应该做到标本兼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是治理“贿选”的根本措施;制定合理有效的法律法规,完善监督程序,是治理“贿选”的关键所在;不断加强对村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其权力行使的有效性,是治理“贿选”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村民自治是实现农村基层民主的主要形式,村委会选举是实现村民自治的主要方式。"贿选"是村委会选举过程中的腐败现象,严重危害农村基层民主的实现和村民的直接利益。治理"贿选",应该做到标本兼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是治理"贿选"的根本措施;制定合理有效的法律法规,完善监督程序,是治理"贿选"的关键所在;不断加强对村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其权力行使的有效性,是治理"贿选"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根据村民自治制度的设计,村民会议是村级最高决策形式,但是,在很多地区村民会议难以发挥作用,而村民代表会议正在取代村民会议成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主要形式。那么,村民代表的选举就至关重要了,他们的选举不仅要符合法律的条件,而且还要符合一般的道德标准,否则其权力的运用以及其做出的决定会对村庄民主造成重大的损害。同时也会给村民自治带来负面影响。要克服上述困境,必须要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公民教育,完善代表选举制度,探索出更合理的选举办法。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村委会选举是直接选举,实行的是村民自治。然而,这个被誉为最民主的基层选举制度在现实操作中却存在着各种问题,本文试图以一个实际接触到的村委会选举案例来分析其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6.
蔡敏  杨玉华 《政府法制》2008,(10):22-23
村委会选举一直被视为村民民主自治的重要标志,安徽芜湖在全国率先捆绑试点村委会选举三项改革,即无候选人“一票直选”、观察员制和定岗选举制,引起广泛关注。然而按照我国现行的村民组织法,村委会选举要实行有候选人的“两票选举”。“一票制”与“两票制”是否冲突?“一票直选”试点能走多远?一时成为议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7.
论村委会直选中的“贿选”界定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委会直选是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直选中出现的贿选现象及由此引发的一些模糊认识,严重影响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本文探讨了贿选的成因和法律界定问题,提出了综合治理贿选的途径:发展农村经济,提高村民的需求层次;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完善制度,降低权力寻租预期;建立和完善竞选者的竞争、监督和制约机制;规范选举程序,使竞选者不能贿选;将贿选纳入刑法打击范围,增加贿选成本;建立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8.
《公民与法治》2010,(5):27-28
村委会选举工作是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的重要内容。做好村委会选举工作,对于增强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调动广大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确保农村群众民主政治权利,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在农村的贯彻落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荣英 《行政与法》2009,(11):59-62
村民自治是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基础和重要保障。村委会选举制度是新农村建设中村民自治运行机制的基本制度,也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尽管村委会换届选举一届比一届成功,但在选举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尚待解决的法律问题。为此,必须完善与村委会选举有关的实体法律;修改和完善村委会选举制度的有关程序;建立和完善村委会选举的保障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0.
村委会选举是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是发展村级民主的走上民主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村委会选举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村委会选举的正常进行,促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洪佳智 《法制与社会》2013,(15):187-188
选举民主作为当今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主要模式,既形成和巩固了以村委会为核心的农村基层自治结构,使村民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当家人,但它在一些新的语境下也遇到了困境——选举之后村民如何有效地参与到村民自治的实践中,通过互相沟通、集体决策来化解农村社会发展的各种矛盾,这显然不是选举民主本身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参与民主提供新的思路。因此,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探讨农村从选举民主走向参与民主的原因,重新考量选举民主和参与民主在村治领域中的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12.
汪俊 《法制与社会》2012,(12):213-214
民主选举作为村民自治制度四项基本内容之一,在基层民主制度中起着重要作用.选举是民主的本质内涵,没有自由的选举,就没有民主的政治.本文通过对某县钟汪村近期的一次村委会换届选举的观察,分析了当前村民选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为进一步完善该制度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当前,随着村民自治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进行,其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在村民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而围绕村委会的选举及其成员的产生等现实问题,广大农民群众以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高贵品质,创造出符合农村实际情况、民主程度较高的选举模式。尤其是"海选模式"的产生和发展,为村民合法权利的顺利实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4.
叶高  金龙标 《法制与经济》2009,(20):112-114
村委会直选是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直选中出现的“贿选”现象及由此引发的一些模糊认识,严重影响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本文探讨了“贿选”的成因和法律界定问题,提出了综合治理“贿选”的途径:发展农村经济,提高村民的需求层次;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完善制度,降低权力寻租预期;建立和完善竞选者的竞争、监督和制约机制;规范选举程序,使竞选者不能“贿选”;将“贿选”纳入刑法打击范围,增加贿选成本;建立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15.
高杰 《法学研究》1995,(2):17-20
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是指由村民选举出代表组成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村中的重大事务,并对村民委员会工作实行监督的制度。它是广大村民直接参与自治,行使民主决策权、民主管理权和民主监督权的制度。 一、村民代表会议是村民 民主决策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6.
吴彤 《法制与社会》2012,(33):205-206
2010年10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对村委会组织法的修订,颁布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以前相比,现行法律有着几个方面的重要修缮:一是完善了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制度;二是对村民小组的自治活动给予了空前重视,三是加强了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针对村民自治实践中的问题所进行的以上重要修缮和增补,将推动着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吴彤 《法制与社会》2011,(18):214-215
伴随着村民自治的开展,必然形成权利主体的多元并存和纵横的分权制衡。权力运行规律决定应当是有效监督、权责对等、边界清晰、衔接严密,但是,自我国村民自治制度推行以来,法律上一直存在着各种权力交叉、主体错位问题。一是党支部权力错位及其和村委会的权力重叠和交叉;二是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的某些权力被村委会所取代:三是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的部分民主监督权被乡镇以上党政府部门所取代。以上这些纠结,无疑郝阻碍了村民自治过程中民主权利的行使。  相似文献   

18.
村民委员会适格被告问题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村委会的性质、村委会和村民的关系与适格被告村委会是不是诉讼的适格被告,首先要看村委会的性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该条法律将村委会定性为村民自治组织。如何理解村民自治?村民自治是否类同于民族区域自治?笔者认为,村民自治是村民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内容的自治,属于群众自治,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同。民族区域自治机关依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三条的规定,是“国家的一级地…  相似文献   

19.
来守龙 《法制与社会》2014,(15):139-140
村民自治中的关系在本质上也就是制度下人与人的关系,集中体现为村委会与乡镇政府、基层党组织、村民大众的关系。村民自治关系中出现的问题为基层民主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进步空间,规范、细化基层制度安排的盲区,理顺村委会与乡镇政府、基层党组织、村民大众的不协调关系,创设适合本村实际的具体制度设计,既是基层民主进步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民主发展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20.
村民自治以来,农村党支部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总有不和谐的声音出现。造成这种不协调的状况的原因是多样的,有制度上的,观念上的,也有村主要干部个人的因素。为了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实现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的转变,提高村级领导干部的个人素质,发挥村民会议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