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李志军 《南风窗》2011,(26):81-81
2011年即将过去,而2012年的的投资市场大戏又将粉墨登场了。舞台正中是无休无止的欧洲债务危机,背景是疲软的全球经济增长前景,面对这样一幕,投资者将何去何从呢?当我们开始假设,如果巴菲特坚持使用他那个"人惧我贪"的老办法,他肯定正在进行力度空前的大手笔投资,因为现在市场弥漫着恐惧。但是事实却与之相反——这不能责怪投资者缺乏胆量——他们刚刚从希腊债务危机中回过神来,又要努力琢磨意大利究竟欠了多少钱、欠  相似文献   

2.
按照美国官方口径,美国金融危机结束的时间,应当从美国经济止跌回升的2009年6月算起,此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事实证明,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和财政所走过的道路都很坎坷。欧洲爆发了主权债务危机,美国白宫同国会之间发生内讧,造成财政僵局,险些导致债务违约,现在经济虽然还在增长,却不排除二次探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M.杰里亚金  赵隆 《国际展望》2011,(4):132-141,147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是人类的系统危机。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为投资者创造了比发行者更低的风险,个体风险的最小化使潜在风险在系统层面体现,最终导致系统瓦解。美国和世界经济缺乏增长点,导致走出危机后的全球经济向着长时间的、严重的萧条方向发展。二十国集团因创建目的差异和内在的矛盾关系,无法解决当前世界金融体系的问题,该组织演变为国际争论中心的可能性甚至大于全球治理的模式,它需要被使用但不应被寄予厚望。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着从投机型到生产型的痛苦转型,核销投机性债务、实行金本位制度并确立新的全球储备货币是痛苦相对较小的转型方式。  相似文献   

4.
徐瑗 《南风窗》2011,(14):70-73
地方融资平台对于中国整体政府债务的影响,正是投资者和分析界所高度关注的风险。如果全面衡量,中国政府真实的总债务规模要比公布高出许多。但中国不太可能发生整体债务危机。  相似文献   

5.
2011年以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越演越烈.美国标准普尔评级公司给美国的长期国债降级,欧元区一些成员的债务频频受到市场的质疑,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的国债利息率不断上升,也遭到美国评级公司的降级.但与此同时,美欧日等国的大型跨国企业却没受什么影响,它们不缺流动现金,危机中甚至收益颇丰.西方国家的政府财政与大型跨国公司的财务间为何会出现这种强烈的反差呢?其实,这一切都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由西方国家政府推动的全球化给西方的制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陷入了深重的危机.这可能是那些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始作俑者所始料不及的.  相似文献   

6.
政府有恙     
美国的主权债务已接近上限,中国艰难地想转变发展模式,欧洲在债务危机的阴影下前景难料,日本则在衰退的泥潭中苦苦挣扎。世界病了。已经持续了4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没有过去,世界经济再次探底的风险反而呼啸而至,危机之初,各界担忧的只是那些"大得不可能倒掉"的  相似文献   

7.
张纲纲 《南风窗》2012,(13):68-70
德国和法国这两个欧元区最重要的国家在如何解决欧洲债务危机问题上出现重大分歧,这不得不让人思考到底什么是解决欧元区债务危机的济世良方:紧缩财政,还是刺激增长?抑或二者并重?奥朗德当选法国总统后,呼吁在解决欧元区债务危机问题上要尝试新思路,主张刺激经济增长。他声称要与德国重新磋商现行的紧缩财政对策,在紧缩财政和刺激增长中间谋求一个折中的方案。德国总理默克尔虽然表示会张开双臂欢迎法国新总统,但同时强调已经达成的关于欧债危机的各项政策必须受到尊重。言外之意很明显:德国人认为紧缩财政是欧债危机的最佳出  相似文献   

8.
何志成 《南风窗》2011,(17):66-68
要使美国真正走出危机,中美两国都要做出重大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最重要部分是"藏富于民",发展民营经济。美国则要摆脱债务依赖,增加产出和储蓄率。这是一次全球性的巨大的利益调整,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媒体     
《南风窗》2007,(19):9-9
格林斯潘重回聚光灯下【美】《新闻周刊》9月24日9月17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在离开美联储一年半后,带着其回忆录《动荡时代:新世界中的冒险》再次回到了聚光灯下。书中一半是回忆录,一半是未来世界经济预测。在接受《新闻周刊》的访问时,格林斯潘认为美国除掉萨达姆主要是出于经济考虑,因为只要石油供应稍有中断,油价会高达每桶120美元,这将使全球经济陷入混乱。对于目前的次贷危机,格林斯潘认为这是"迟早会发生的事件",原因在于投资者迫切希望获得更高的收益率;自己当年已经发现该市场存在问题,但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至于这场危机是否会引发美国经济的衰退,格林斯潘认为还需要观察。他还预测,中国将在2030年成为美国最主要的竞争者,而中国如何进一步拥抱市场将决定全球经济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欧债危机的战略反思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下简称“欧债危机”)是发生在欧洲衰落的时代背景下,主要是南方的一些欧元区国家出现债务违约风险导致的欧元区经济治理危机,因此被欧洲学者称为“衰落中的危机”。  相似文献   

11.
俞中 《工会博览》2011,(12):225-225
欠债总是要还的,美国可以通过超额发钞来攫取别国实际资产的价值财富。欧洲却不能,多印钞票只能加速财富的转出过程。高消费不减反增,债务就会滚雪球,实际财务支付不了,欧债危机就爆发了。欧债危机从本质上讲,是美国金融危机的另一种直接继续。对利比亚,欧债危机的国家出兵都异乎寻常地积极。这说明扩大债务打仗是为了更好地掠夺财富。  相似文献   

12.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表明了美国金融霸权的衰落。这是美国经济霸权的危机,也是美国大力推行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即新自由主义的危机。这场经济危机显示出当代资本主义的最新特点,即金融产业脱离实体经济片面畸形发展,全球经济过分金融化,因而被称作“全球金融市场资本主义”。目前经济危机还在持续,与此同时,世界政治也开始进入一个动荡不安的高风险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班牙的经济体制改革就伴随着政治转型,其成功应对历次经济危机以及顺利加入欧洲经济一体化等成就无不归功于在政治改革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对西班牙来说,未来要应对新一轮欧洲经济和债务危机,在达成政治共识的基础上进行结构调整仍然是唯一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三年有余,但全球经济形势仍不稳定。美国失业率持续徘徊在9%的高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蔓延,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尚无显著成效,世界经济复苏遥遥无期,而经济低迷影响下的世界政治又变数频频。全球经济进入了漫长的调整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首先是国际资本为  相似文献   

15.
江涌 《当代世界》2011,(10):37-40
2008年次贷危机引爆国际金融危机,美英等国通过“私人债务国家化”,逐渐平息了危机。但是,危机的火种并没有熄灭,而且在政治家们的裱糊下,焖烧得越来越旺。2011年7月底8月初,以美国两党“提限减赤”政治纠纷及标准普尔降低美国主权评级为诱因,  相似文献   

16.
发达国家主权债务风险增大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东 《当代世界》2011,(6):41-43
2010年以来,以希腊、葡萄牙、爱尔兰和西班牙为典型的主权债务信用危机在欧元区蔓延,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后的欧元区又陷入了另一场危机中。欧债危机还未缓解,随后便是英国、日本和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主权信用问题的浮出。尽管,目前发达经济体核心国家普遍存在的主权债务信用风险还未向全球大面积扩散,只是在发达经济体内蔓延或消化,  相似文献   

17.
国际金融危机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田太久吉为日本中央大学商学部教授,长期致力于世界经济问题研究。日刊《前卫》2009年第5期刊登了他题为《国际金融危机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困境》的文章。文章深入分析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反映出的现代资本主义的  相似文献   

18.
陈和午 《南风窗》2010,(15):34-35
<正>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得全球经济下滑的风险正在加大,中国显然不能隔岸观火,受到波及的几率不断增加。当前,欧洲债务危机的阴霾始终笼罩,全球经济形势依旧扑朔迷离,市场对"二次探底"之忧的情绪明显趋于升温,全球经济复苏之路更加曲折复杂,远未进入安全轨道。  相似文献   

19.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预示着全球经济将二次探底,这对现存全球化体系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提出了严重的质疑。全球金融危机的实质是债务危机,其根源在于美国对美元霸权的滥用。美元霸权已严重制约中国的发展,而全球金融危机为中国脱离美元霸权提供了极佳的机遇。  相似文献   

20.
新技术产业革命与美国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皓 《当代世界》2013,(4):58-60
始于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至今仍在进行中,作为这场危机的发源地,美国仍然面临着持续不振的经济状况和严重的失业率。因此,奥巴马总统第二任期的最主要任务将是改善美国经济,提高就业率。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挽救经济的主要措施是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即增加货币发行量,不断提高债务上限,由政府出面挽救金融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