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农民权益的经济法保护——以利益与利益机制为视角   总被引:133,自引:0,他引:133  
李长健 《中国法学》2005,4(3):120-134
中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利益问题。农民利益需要宪法、经济法、行政法等诸多法律部门共同深护,特别需要经济法律制度提供支撑。本文以利益与利益机制为视角,在探寻经济法与农民权益保护的结合点、寻找经济法保护农民权益理论基础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法视野下保护农民权益的机制体系,归结了经济法保护农民权益的基本原则,构想了一整套保护农民权益的经济法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
周青 《法制与社会》2010,(3):188-188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实质又是农民的法律地位问题,即农民的权益问题。本文就我国农民的法律地位问题,通过分析目前农民权益保障程度,结合具体实际,提出了提高我国农民的法律地位,保护和拓展农民权益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实质又是农民的法律地位问题,即农民的权益问题。本文从我国农民现有的法律地位出发,通过对目前农民权益保障程度进行分析,结合具体实际,提出了提高我国农民的法律地位,保护和拓展农民权益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农民问题进行的90年代艰辛曲折的探索。在民主革命时期,党认识到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因而和农民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在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党对农民问题的探索出现了失误,党既想迅速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的面貌,又想摆脱资本主义式的发展道路,因此,采取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政策及措施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并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改造对象,其结果是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革开放后,农民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党的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政策和措施充分调动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破解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农民平等权的宪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界定了农民平等权的概念,分析了关注农民平等权的现实意义,阐述了我国农民平等权的现状,并分析了农民平等权缺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陈晨 《法制与社会》2013,(17):217-218
孟德拉斯通过对法国大革命以后农民的生活进行研究,得出了"农民的终结"这一结论。传统农民或是转变为现代农业工作者,或是进入第二、第三产业。然而,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也已经经历了几十年,农民却始终没有摆脱传统农民的身份。这其中有制度设置方面的原因,也有农民自身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新型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新型农民,巩固和发展农村经济依靠新型农民,13亿人的吃饭问题、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也需要新型农民。因此,新型农民与农业现代化密切相关。吉林省农村新型农民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仍有一些不利因素影响新型农民队伍的发展。为此,必须提高新型农民的综合素质,以期加快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大规模的农民流动是我国社会转型期一个特有的社会现象,当前农民流动引起了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本文主要从农村、城市和农民自身三个方面来分析当前农民流动存在的问题,并对农民流动问题提供一些政策应对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集安市司法局财源司法所心系当地百姓,积极为农民提供法律服务,依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今年年初,为当地80户农民解决了一起绿色大豆种植合同纠纷,避免了一起群访事件,让农民过上了一个祥和的春节。  相似文献   

10.
农村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农业的发展,并严重侵害了农民的环境权益。由于农民长期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农民的环境权利一直得不到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从而使农村和农业发展及农民环境权的保护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通过对农民环境权及其保护所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从法律角度对农民环境权的保护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民由利益高度一致的整体分化为利益不同的多个阶层,导致了利益的分化、表达的不同偏好和效果差异。与农民利益表达有关的法律制度供给不足,合法的表达渠道不畅通,代言组织缺失。农民利益表达法律机制的已有研究成果大多以农民利益同质性为预设前提,忽视了农民分化的影响。今后应当重点关注农民利益表达的法治机制,培育代言组织,分类建立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相契合又适合不同阶层农民进行利益表达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12.
薛剑祥 《中国审判》2012,(12):90-93
"农村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主要、最可靠的生活保障。"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2003年全国人大农村土地承包法执法检查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深刻揭示了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也在悄然变革,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仍是农民最承要的权益,是农民的立命之本。近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又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加强农民自身管理与防范是保障农村社会稳定的必由之路。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生存空间和农民需求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产生了诱发农民犯罪的诸多因素。为遏制农民犯罪,促进农村稳定,就如何预防农民犯罪对策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限制农民报考国家公务员的现象,目前在全国的部分地方依然存在,这不仅影响国家宪法秩序的稳定与统一,而且剥夺和限制了农民群体参加国家管理、担任国家公职的权利。本文从宪法解释学的角度分析了宪法文本上“农民”的涵义及农民报考公务员权利的性质,提出了以宪法为基础建立保障农民基本权利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离开土地,在身份上成为新的市民,但其心理的城市化却经历着一个较长的过程。本文针对农民心理城市化问题,解释了其内涵及发展阶段,分析了影响农民心理城市化进程的因素,最后提出了促进农民心理城市化进程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保障农民健康、惠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近几年,一些地方相继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制度内容,采取多种措施,使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自贡市市郊红旗乡、凤凰乡农民以种粮食、蔬菜为主,人均年收入达2000元, 较为富裕。1993年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未征求农民意见,也未经有关部门批准,廉价征用 这里10平方公里土地,一次性发给18岁至40岁农民安置费每人8000元,40岁以上的农民 每月发放生活费54元。1997年,农民又失去了住房。到如今,许多农民的安置费早已用完, 3万多农民的生存成了问题。农民依法维权,从市里告到省里,又告到北京,所到的各级法 院和各级政府部门均不予受理。在8年(从1995年起)漫漫上访告状路上,他们几上几下, 求告无门。失地、失房、失业,苦不堪言的农民生存状况每况愈下。2003年6月12日央视对 此案件曝光后,进一步唤起了农民的维权意识,他们纷纷要求政府解决问题。但结果是50 多位农民被抓,近20位被打伤,12位被拘留。  相似文献   

18.
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农民整体素质较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必须加强农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思想道德法纪教育,努力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9.
法治是中部崛起的有力保障,全民对法律的信仰是实现法治的内在驱动力。现阶段,中国农民法律信仰的缺失极大地阻碍了农村法治的实现。因此,本文在总结农民法律信仰缺失的现象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民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提出了构建农民法律信仰的建议:加大农村法制教育力度,培育农民现代法治理念;完善"三农"立法,最大限度保护农民权益;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实现司法公正;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实现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20.
权利的贫困——宪政视野下的小产权房问题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产权房的法律困境折射出农民权利的贫困。要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必须从宪政的角度探寻农民权利贫困的原因。本文以小产权房为视角,分析、探讨了农民权利贫困的立法根源、公共利益下农民权利的弱化和集体所有制下农民权利主体地位的虚化.进而提出要以宪政的精神救济农民的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