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着重从历史和理论两个方面考察社会意识基本形式的提出及价值意义。本文认为 ,社会意识两种基本形式即社会心理和理论意识的提出 ,是人类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对社会意识基本形式的深入分析 ,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弄清这一问题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求实》2013,(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高度凝练和升华,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理论对社会意识生成发展、结构层次和运作机理作了全面探索和科学阐释,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和思想指南。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以物质生产和生活实践为基础,以回应和引领社会思潮为关键,以价值理念的个体转化为目的。  相似文献   

3.
现象学提供了一种雅俗共赏、人皆可得、把握事物与自我、内在与外在、事实与本质、真理与价值的理论方法。这在我们当前研究社主义和谐社会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问题中也是可参照借鉴的理论资源。现象学的相互主体性理论立足于其认识论和价值观意义上的主体间平等观念的确立,而人格平等也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核心价值体系的金观念与金规则。现象学的生活世界理论揭示出理论化、科学化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心理,潜意识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的分裂是社会危机之根源,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也同样要解决这两种社会意识之间的分裂问题。  相似文献   

4.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转向"的语境中,詹明信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试图重新恢复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理论,重新探讨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在后现代语境下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发展为文化政治学。  相似文献   

5.
笔者认为,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中,在我们的实际哲学教学中,关于社会意识还存在若干理论上的问题,有的没有说清楚,有的说得不正确,有的说法不统一。本文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谈点看法,以就教于同仁。 一、什么是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和意识是什么关系? 关于什么是社会意识,我们的哲学教科书都作了这样的规定: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个规定原则上是对的。但是在实际理解上,人们的意见却并不一致。当我们提出以下问题时,理解上的实际分歧就暴露出来了:“意识”前面加“社会”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是说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对象是社会存在),还是说意识具有社会性?社会意识是  相似文献   

6.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转向”的语境中,詹明信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试图重新恢复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理论,重新探讨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在后现代语境下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发展为文化政治学。  相似文献   

7.
在改革开放十余年后的今天,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要标志,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运行模式正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怎样适应并维护新体制,建立新的机制的问题已经急迫地摆上了日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反作用。这就是说:体制变化了,不同了,适应不同体制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应当理所当然地有所差异、有所不同。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自觉地适应新体制的要求,首先必须研究在两种体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为了弄清这种异同,首  相似文献   

8.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形态,可以作为其理论研究的指导理论很多。本文主要是论述为何要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理论、人的本质理论与社会关系理论、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教育理论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指导理论。  相似文献   

9.
《党建》2017,(12)
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呈现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理论特色,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的辩证关系。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社会意识的范畴,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社会存在为基础的。新思想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对党的奋斗目标作出新要求,提出在本世纪中叶  相似文献   

10.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的;价值观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有正确与错误之分。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在美国兴起了道德教育研究热,理论基础构建模式(The Rational Building Model)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并对美国道德教育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马克思主义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原理,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划分为经济现象、政治现象和思想现象,政党则属于一定阶级利益所决定的政治现象。任何政党都是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为了维护共同利益,采取共同行动,以期取得政权而结合起来的一种政治组织。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因应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时代境遇,除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其他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意识纷纷登场。它们交锋激烈,竞相争夺话语权、主导权和合法性,并试图影响现实,由此也使得当代社会思潮和社会意识的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关于这方面的最新研究主要围绕基本理论、路径机制、变化转型以及结合现实诉求展开,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也有亟待深化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意识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当前盛行的民谣风就是社会意识多样化趋势的一种表现。一、民谣——感性社会意识的特点当前,民谣的内容相当“丰富”,几乎涉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有批评社会风气的,有抨击腐败现象的,有嘲讽干部队伍的,有针砭时弊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际形势特别是苏联、东欧的剧变,我们面临着国内外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挑战和威胁,从而引起人们从各个角度对许多问题的更深入的反思,其中有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对象及其属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些同志由于不同程度地受了西方行为科学以及西方社会学的影响,贬低和淡化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意识的本质属性,造成了某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混乱。因此有必要对几个有关的理论问题作进一步探讨,以期引  相似文献   

15.
于桂芝 《学习论坛》2010,26(7):56-58
现阶段的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阶层结构的变革,使当前的社会存在发生了显著变化,从而深刻影响和改变着社会意识.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的"自发思想"不断涌现,其中有些体现了非社会主义倾向.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灌输理论"密切相关,要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持续稳定,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思想"灌输"给包括工人阶级以及其他社会阶级、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6.
急功冒进型的社会心理与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崔广陵 《理论学刊》2003,(5):102-104
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另一种形式,对社会各领域的变动、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因此,研究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得失与成败,不能只注重政治、理论和经济发展本身的问题,还应当特别注意社会心理作用这个重要因素.要全面认识和思考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就不能不深入研究当时的社会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7.
《宁波党政论坛》从1979年创刊到现在已经100期了.这段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空前活跃,真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宁波党政论坛》这个时期发表的论文,从理论思想的高度探讨了我国、我省,尤其是宁波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课题,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这100期所经历的18年时间里,《宁波党政论坛》读者范围从党校系统发展到各级党政领导部门和理论宣传部门及大专院校;作者也  相似文献   

18.
刘少奇同志在他著名的《论共产党员修养》中指出:“为了保持我们无产阶级的光辉战士的纯洁,提高我们的革命品质和工作能力,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从各方面加强自己的锻炼和修养。”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性修养的内容与要求也有所不同。今天,新的历史任务、新的国内外环境,赋予了党性修养以新的时代内容。 (一) 必须努力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首要任务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批判序言》中有一句至理名言:“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少在一定时期掌握人们社会意识的理论,但是无论哪一种理论都不能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相提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在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注意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时刻不忘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突出强调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强调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这是对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20.
胡建兰 《求实》2017,(2):37-45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根源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和当前民生建设的现实困境,十八大之后中国的民生建设理论在主体内涵、民生内容、建设指标和制度措施四个方面传承和创新了十八大之前的民生建设理论。比较研究十八大前后两个阶段民生建设理论的发展演进及其深层次原因,探索当前中国民生建设的思路,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民生建设系统性和整体性认识的提升,也为我们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提供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