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布坎南的立宪伦理思想在其整个宪法理论中居于核心地位。本文主要从伦理学的角度对布坎南立宪伦理思想中蕴含的道德价值取向进行初步叙述和剖析,论述逻辑是:宪法确立的伦理基础是一致同意规则,一致同意规则的伦理意蕴是道德的前瞻性和道德的约束性;宪法的伦理内核是个人主义与道德共同体;宪法的伦理维护是程序公正与程序公正约束;最后对布坎南的立宪伦理思想进行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9,(10)
伦理学体系结构的三大学科体系分别是规范伦理学与元伦理学以及美德伦理学,在西方伦理思想中一直以规范主义为基础的伦理思想,而美德伦理却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那么现代道德哲学家为什么要复兴这个古代的美德伦理?其一是在不同的是时代,不同的社会中对道德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即使依照同一个道德标准来评判时仍然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这也导致了道德纷争的不断演化。其二是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秩序的确立和强化,公共生活领域与私人生活领域之间的界限和分化日益明显,而且,前者的不断扩张与后者的不断萎缩几乎是同时发生、不断加剧。其三当代社会政治经济的急速发展与社会结构的转变,道德社会的生活需要以及人本身对文化精神世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崔剑荣 《学理论》2011,(17):33-34
威廉,大卫·罗斯爵士(1877-1971)是西方当代著名的伦理学家,也是直觉主义伦理学中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伦理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同为直觉主义学派的摩尔及普里查德的伦理思想。罗斯为解决功利主义伦理学、康德等人的义务论伦理学无法解决的道德困境,而提出了一种多元性的规范伦理学理论,这就是他那著名的显见义务论。研究罗斯的伦理思想有助于我们对直觉主义伦理思想有更深刻的了解,以便为我国的元伦理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提出西方社会经历了四波"法制化":专制国家的法制化、资产阶级立宪国家的法制化、民主立宪国家的法制化、社会福利国家的法制化,伴随四波"法制化",西方也经历了三大法律范式:经典自由主义和布尔乔亚的法律范式,社会福利的法律范式,奠立于言说伦理、交往沟通和程序主义的法律范式。中国正处在法制化的道路上,中国的法制因其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殊性,不可能经历以上四波法制化和三大法律范式。  相似文献   

5.
李薇薇 《学理论》2011,(35):44-45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认为道德与伦理存在着从抽象的主客不分的伦理到主体的觉醒的道德,再到主客相融的伦理,不断地形成伦理—道德—新的伦理的辩证互动关系。黑格尔批判吸收了亚里士多德和功利主义的伦理学及康德道德哲学的思想资源,从而构建出绝对伦理的伦理学体系。在绝对伦理思想中实体与自我意识、个体性与整体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统一起来。黑格尔的绝对伦理思想成为后继的伦理学研究不可忽视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6.
伍德的非道德主义论证是解读马克思伦理思想的重要进路,但其内容和潜力还未被充分挖掘。该论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道德有古典伦理和现代道德两种理解进路,后者更为恰当;第二,在现代道德哲学进路中区分正义、义务等道德善与自由、自我实现等非道德善;第三,未能促成非道德善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根据。步骤三的结论颇具洞察力,但在步骤二的区分标准不恰当、步骤一的前提判断有失偏颇的情况下,这一论证难免走向失败。不过,重构而非抛弃该论证是一个更好的选择。通过把马克思放置到古典伦理传统中区分道德善与伦理善,重构工作能够消解伍德非道德主义论证本身存在的含混和内在张力,还能综合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中分析学派和亚里士多德学派的优势,促成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诠释进路从现代道德到古典伦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论西方环境伦理学在中国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国内的环境伦理学界在移植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的同时,对其进行了本土化的重建,提出了一种新的生态伦理学——环境整体主义的道德哲学,它既涵盖了整体主义的和谐发展论,又包括完整的环境正义观。  相似文献   

8.
情感主义伦理学是本世纪三十年代逻辑实证主义所创立的一种唯心主义伦理学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在英国有艾耶尔、罗素;在美国有卡尔纳普、史蒂文森、莱辛巴赫等。情感主义伦理学认为,伦理学的任务不应研究道德概念、道德观念的具体内容及其起源,而应对道德语言进行科学分析,就是说它不讲我们应当把什么尊为好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6,(9)
在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哲学思潮中,与学者们普遍重视的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的美德伦理学相比较,受到忽视的休谟的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反倒是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价值,并成为一种当代德性伦理学的复兴。在西方,继承并发展休谟道德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的集大成者当属于迈克尔·斯洛特,他将道德心理学中的移情概念运用其伦理学中,试图构建一种基于移情观念的当代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与之相比较,中国儒家思想家中的孟子思想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10.
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中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在中外伦理思想史上源远流长。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它构成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石。在现实生活中,它处处表现出固有的矛盾或统一,引起人们更加深入的探索和思考。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7,(10)
良心观在弗洛姆人道主义伦理思想构架中独具特色,是其人性观及道德心理分析路径在伦理学研究中的理论延伸和拓展。其人道主义良心观蕴含了西方道德文化的高度主体性和现实批判精神,具有一定的理论特色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2.
袁芳 《理论视野》2024,(1):12-17
马克思伦理思想揭示道德的本质是社会经济关系表现的意识形态,正确理解的利益是道德的基本原则,自由、人类共同体和自我实现是道德实现的基础。从整体上看,马克思伦理思想形成了从抽象的自然人到现实的社会人、从道德批判到道德建构、从价值理性到科学理性、从个体主义到制度主义的发展逻辑,为我们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导向和思维方法,有助于跳出西方自由主义和共同主义的伦理纷争以及避免我国历史上平均主义伦理的非理性。夯实共同富裕的伦理基础,应明确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坚定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立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育和营造积极健康的财富观;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把握共同富裕不同阶段的动态伦理;以法治护航社会公平正义,完善分配制度和诚信制度。  相似文献   

13.
休谟与斯密都把“同情”引入到了伦理学中,但他们对于“同情”内涵的解释,“同情”在道德评价与美德养成中作用的理解不尽相同。比较其同情理论的异同,可以发现他们各自对情感主义伦理学的贡献,但无论怎样,以情感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必然走向道德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分别代表了两种道德探究的传统,他们所提供的道德理论对当代伦理学及人类现实生活影响深远。从道德的本质角度思考人的价值问题是伦理学的最高命题,人的本性中的动物性本能和人的社会性及社会生活的特点决定了道德何以必要;人具有向善的倾向和求善的能力以及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则论证了道德何以可能;人的价值是在人性向善求善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和实现的,而人的道德主体性及其道德实践即人的德性和意志自律是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体善与公共善统一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历史唯物论坚持从社会生活与交往实践出发分析道德情感,注重道德情感内聚的社会历史文化要素,是释义道德情感与应对道德情感主义的科学理论范式。道德情感主义以"同感"为视角分析道德情感及其功能的实现机理,有合理性的一面。但是,从情感出发解释一切道德现象的理论进路,使之也带有把情感或同感等同于道德而陷入非认知主义道德论的理论窠臼、把情感视为道德行为的决定性要素而忽视利益与环境以及理性对道德行为的建构效用、彻底否定历史唯物论从生产活动和交往实践出发来分析道德现象的理论范式等主要缺陷。为此,以历史唯物论应对道德情感主义理论缺陷的致思进路为:合理评估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的构成作用,承认道德认知对道德行为的导向作用;肯定利益与环境对道德行为的形塑效用,凸显主体理性对道德行为的直接影响;坚持道德的社会经济制约性原理,注重培育道德情感与遵循道德发展规律相统一。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7,(3)
情感主义和理性主义分别在回答道德行为的规范和驱动理由方面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忽略了道德主体的因素,它们都没有办法把道德的规范理由和驱动理由真正统一起来。德性伦理学提出道德是以人这样的道德主体为中心,认为情感和理性都不是道德的本质和基础,行动者的品格才是道德基础的承担者。而德性伦理学的这种做法使得其理论具有更强的张力,提供了一种更具说服力的道德哲学版本。  相似文献   

17.
罗尔斯和哈贝马斯是当代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两位大师级人物,他们关于正义问题的争论格外引人注目。罗尔斯的正义观是实质正义,这种政治正义观独立于任何完备性学说,支配着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而哈贝马斯的正义观是程序正义,他认为正义是由某种民主程序决定的,是通过公民之间的对话、交流、协商之后所达成的共识决定的。罗尔斯认为,正义与合法性不是一回事,正义本质上是一个道德概念,合法性是一个法律概念;而哈贝马斯认为,合法性是某种社会政治被认可的价值,追问一个社会是否合法,就是对它进行道德批判,因此,在这种意义上,合法的就是正义的。  相似文献   

18.
按照美的规律建造法——审美的法思维范式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法思维包括:中国的道德主义和工具主义二分范式与西方的价值、规范、事实三分范式。按照美的规律建造法,是一种审美的法思维范式。这种新的范式,最基本的是复现人的类本质即美的极限。这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正确地表达法的外在特征,二是正确地表达法的内在价值。审美的法思维范式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韦伯合理化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卢卡奇在接受合理化理论的基础上实现从合理化到物化、从新康德主义到黑格尔主义的转化;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把合理化理论发展为工具理性批判主题,并将其源头回溯到同一性哲学,且立足黑格尔主义批判韦伯的理性概念和方法论;马尔库塞一方面承继合理化思想,另一方面激烈批判韦伯的形式合理性概念,两人的差异明显地存在于批判立场与描述立场、乌托邦主义与悲观主义之间的对峙;哈贝马斯揭示出韦伯社会合理性概念的狭窄性,力图借助交往理性范式突破韦伯合理化困境。  相似文献   

20.
哈贝马斯程序主义民主观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以交往理性为手段 ,藕合共识与歧见之间的裂口 ,以期建构一个普遍的规范基础 ,去理解、分析和批判现代社会的结构。但是 ,他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 ,如何使理性地商讨公共事务与民主决策成为可能 ?即如何将商谈伦理学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这是哈贝马斯建立的交往行动理论必须承担的任务 ,也是其理论归宿。民主产生法律的程序是法律合法性的唯一后形而上学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