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中四大”近年来,陕人吴宓教授的日记、年谱等相继问世,对读者而言不啻是打开了一扇久闭的大门,让人隐约可以窥见其人的奥秘,进而曲径通幽,得以领略晚近学界以及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吴宓(泾阳人),其声名可谓为晚近学界的陕人之首。前者,他的生父吴建寅(芷敬公)曾就职于上海大学和国民政府监察院,晚年则在家乡颇有声望;他的叔父和嗣父吴建常(仲旗公)更是大儒刘古愚的弟子,历任国民革命军驻陕总司令于右任的秘书长、国府监察委员等;还有一个姑丈陈伯澜,更是吴宓的“精神之父”和人生导师。有这样的背景,吴宓可谓得天独厚,很快崭露头角,他15岁始办刊,先后有《童子月报》《十二小豪杰》《陕西维新报》《敬业学报》《星星杂志》《陕西杂志》等,乃至1942年成为堂堂“部聘教授”,终成“关中四大”之一。  相似文献   

2.
孙舒凡 《前沿》2004,(3):143-146
吴宓 (1 894~ 1 978) ,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 ,因其主编《学衡》杂志而成为学衡派的代表人物。近年来随着对吴宓及学衡派研究的不断深化 ,人们对吴宓的认识已逐渐趋于全面和客观 ,但就其文化观来讲 ,在吴宓现已出版的原著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的文章还不多见。为了正确评价吴宓及其学衡派在现代文化及学术史上的地位 ,还需要对吴宓的文化思想作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本文试图从吴宓对孔子学说现代价值的肯定、文化史观和中西文化观等三个方面来梳理和分析吴宓文化观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对孔子学说现代价值的肯定吴宓是在美国留学时…  相似文献   

3.
感受吴宓     
从教坛退休之后,我常追忆青年时期的往事,最难忘的是在吴宓教授门下受教的一段经历。 吴宓,字雨僧,陕西泾阳人,是现代国内外知名的教授、学者、诗人和红学家。他学贯中西,曾游学欧美,回国后先后在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西南联大、武汉大学、燕京大学、四川大学任教授,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杰出人才。解放后,吴宓被安排在重庆西南师范学院任教授。我于1955年秋考入西南师院历史系,吴宓教授担任我班世界古代史课程的教师,除在课堂上聆听教诲外,我经常到他的宿舍当面求教。吴宓当时已60多岁,他待人和蔼,平易近人,…  相似文献   

4.
徐江 《求索》2010,(4):177-179
吴宓是中国近现代新古典主义诗学的代表人物。吴宓诗论的"三境说"和"音律说",是对古典美学艺术类型论的继承和发展。吴宓的诗论,自觉或不自觉地暗含着他对主体精神和节奏等问题的关注,从而使他的诗论蕴含了现代诗歌美学的因子,为中国诗歌美学的现代性转换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吴宓,字雨僧,1894年8月出生于陕西省径阳县一个门阀家庭,幼年丧母,过继给嗣父,在上海长大成人。他早年考上清华,进而留学美国哈佛。学成归来,被聘为清华国学院的导师和院长。钱钟书、王力、季羡林等学术大师皆出自吴宓门下。1978年1月14日,吴宓在老家病逝,享年84岁。他一生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西南师院度过的,他在这里过得坎坎坷坷,但却给世人留下永恒的记忆。  相似文献   

6.
吴宓对爱情的态度可谓热烈而真诚。为了追求真爱,他付出了真情,至于真金白银更是在所不惜。然而满怀热望的他总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到头来还是形影相吊,孤身一人。浪漫多情,却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陈心一:"恐贻负心之讥"吴宓在美国留学时,同学陈烈勋把妹妹陈心一介绍给他。远在美国的吴宓就委托昔日同窗、好友朱君毅的未婚妻毛彦文代为"调查"陈心一。毛彦文调查后将结论寄给了朱君毅.  相似文献   

7.
《春秋》2016,(5)
正著名学者、诗人、红学家、翻译家和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之父吴宓教授,是与陈寅恪和汤用彤并称"剑桥三剑客"的学界名流,一代宗师。他离世虽将近40年了,但他的一些生动而幽默的轶事,在学界中仍被人们饶有兴趣地传颂着。吴宓字雨僧,1893年生,陕西人。早年就读北京清华留学预备学校,有一个擅长写诗的好朋友吴芳吉,在一次学潮中两人双双被开除。事后,校长宣布  相似文献   

8.
孙郁 《北京观察》1999,(1):58-59
读书界总要有一些热点。八十年代有“五四”热;九十年代初,“晚清”思想被一些学人所乐道;近几年传记作品大盛:关于陈寅恪、吴宓、顾准、顾颉刚,胡风等人的书,不知出版了多少。我近来翻阅朱正、韦君宜、林贤治、谢泳、李辉等人的著作,觉得几代学人的思路,不由得集中于五十年代中国文化的思考。随着储安平、费孝通一些文集的出现,注视五十年代,已成了当下学界有趣的话题。五十年代的中国,在20世纪的历史上殊为重要。封建的传统、五四的传统、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突然被切割到另一个世界。那个时代是翻天覆  相似文献   

9.
书生气重     
我一直以为,读书的人并不一定能够算得上书生。在我的印象中,书生是与时代潮流保持着一定距离的,远离浮躁与功利,以便在历史意识和人生智慧的开阔视野中静观沉思,在寂寞中独善其身、兼善天下。而实际上,能称得上书生的并不多。“一管书生无用笔,旧前投去又收回。”在唐景崧的诗中,我常常看到陈寅恪冷峻、削瘦的身影。社会的发展,整体上是在前进,但中间往往会有一些例外,有些高峰是超越不了的。对于陈寅恪,上海师大的虞云国教授慨叹:“文化巨人陈寅恪构建的文化意象永远是空前绝后的……”据说,陈寅恪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授课时,研究院主任吴宓…  相似文献   

10.
肖永明  戴书宏 《求索》2013,(8):113-115
在理学视域中,“中”可以从“时中”与“在中”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方面“中”指的是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内心情感尚未表现于外在行为,能够恰如其分。无所偏倚.这是“未发之中”,或称“在中”;另一方面,“中”指的是喜怒哀乐已发之后,表现于具体行事过程中,恰到好处,各得其宜,这是“在事之中”或称“时中”。二者之中,“在中”为体,“时中”为用。“和”实质上指的是“时中”的状态.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中”与“和”的关系中,“中”是“和”的本体,“和”是“中”的发用。“和”的修养功夫必须落脚在“中”.不能仅仅关注“中”的显发状态而不从根本上下功夫。其基本思路是“由中而和”。由于“中”并非实体.没有具体的实指的内容,需要通过“诚”,才能达到“中”的状态。“诚”是“中”的根本,而“中”是“诚”的外在显发。简言之.即“诚”能达“中”,由“诚”而“中”。  相似文献   

11.
杨起林 《前进》2001,(6):47-47
“为政者多,知政者少”,这恐怕是不争的历史经验之论。“为政”者未必真正“知政”。就是说,在其位者未必善谋其政。从历史看,也确实如此。然而,“为政”者却必须“知政”。只有“知政”才能“为政”,“有知”方可“有为”。否则,何以谈“为政”呢 ?“为政”乃万端中之首端,大事中之大事,关系国之命运,民之祸福。大到朝代更替、政权倾复,小到一地治乱、事业兴衰,无不与为政者没有干系。所以,“为政”之事不是谁都可以为所欲为的。   “为政”者如何才能善于“知政”呢 ?以愚之见,举烦择要而言,善“知政者”,必先善于“知…  相似文献   

12.
汉字中的“九”,本是一个尊贵、吉祥的数字:老天称为“九重”,皇帝称为“九五之尊”,器物之华丽称为“九华”,北京的名园北海有“九龙壁”,吉祥图案有“九九消寒图”,等等。但这个“九”字前面若加个“老”字,成为“老九”,就带上了江湖气,甚至是匪气;而若在“老九”前面再加个“臭”字,变成“臭老九”,那么,我们就只会闻到牛棚气,甚至一些血腥气了。中国的知识分子曾与“臭老九”之称,结下过长时间的牵缠难解的“孽缘”。  相似文献   

13.
《政协天地》2014,(6):1-1
5月4日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在师生座谈会上着重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列举了中华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和理念,包括“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指出,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黄麟渝 《公民导刊》2007,(11):48-49
“茶托儿”虽然都具有“诈骗”和“敲诈勒索”,“以非法占有”的目的和手段,但是客人和“茶托儿”在茶楼是属于消费。消费之后理应“埋单”,它的性质有别于“婚托儿”,用“诈骗”和“敲诈勒索”难以定罪。“茶托儿”狡猾地打了法律的“擦边球”,给执法带来诸多困扰。本期“社会”,一位在执法第一线的公安民警述说了他的困惑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乡语偶叙     
三个“戏称” 我家乡的人对文化人的三个“戏称”有点意思。其一,对搞绘画的人、画家有一个戏称,称之为“画安仔的”。“安仔”是方言,不太好理解和翻译,意思是“小人”,不是“卑鄙的人”那个意思,也不是尚未成人的“小孩”的意思,是“小小的人”的意思,比真人“小”得多的人的意思,画出来的“小小的人”的意思。这就是说,搞绘画的人、画家就是画“人”的,就是画“小小的人”的人的。  相似文献   

16.
谈到什么是“和谐社会”,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先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字,一“口”一“禾”,表示“人人有饭吃”;“谐”字,人“皆”“言”之,表示人人有话说。由此而论,建设和谐社会,不是一种道德诉求,更是制度诉求。“和”要解决的是中国的民生问题,“谐”则是民主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王德兵 《现代领导》2001,(11):51-51
“好人主义”又称“好好先生”,“老好人”。现实生活中,“好人主义”并非少见。当前,学习江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应大声疾呼:坚决反对“好人主义”。“老好人”为人不诚实。貌似谦卑,实则城府很深,是“老好人”的待人之道。这种人对人一团和气,见人就说好,笑口永张开,见面只说三分话,吞吞吐吐,拐弯抹角,藏在一副“老实人”的面具后面,以求仕途无阻。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思想。“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的内涵,是人心和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和”的精神,不仅对今天缓解“多重紧张”很有作用,而且对“共建和谐世界”也极具功能。那么,呼吁“共建和谐世界”,又如何从心开始呢?  相似文献   

19.
东山岭,位于海南省万宁市万城镇东面3公里处,因地处城东而得名。东山岭方圆10余平方公里,又名笔架山,由八峰组成,最高海拔184米,雄伟挺拔,风景秀丽,自古被誉为“珠崖第一山”和“仙山佛国”。有万州八景之首的“华封仙榻”,“蓬莱香窟”“七峡巢云”“仙舟系缆”“海眼流丹”“冠盖飞霞”“正笏凌霄”“瑶台望海”“碧水环龙”等东山八景颇具风情。  相似文献   

20.
国人“理直气壮”为从众腐败辩护之“理”,从根上讲,正是反对礼制不公的“造反有理”的“理”。封建礼制造成的贵贱地位差别,本身就是不公的,否定这种差序制度当然有正义性。但是,此“正义”非法治正义,它不以“法”定是非,而是以“劫富济贫”为目此,弱势者永远“有理”。问题是,由于缺少法治社会基础,“造反”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