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居安而念危,则终不危。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风险,只有稳住经济这块"压舱石",我们才可以从容地做好其他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居安思危、深刻领会把握防范化解经济风险、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落实做实防范化解经济重大风险领导责任上见行动见成效,坚决打好防范化解经济风险攻坚战。  相似文献   

2.
危!危!危!吸毒、贩毒已成为世界性公害,尤其是团伙式、家族式贩毒愈加猖獗,因其有严密的组织和分工,不易暴露,同时更具危害性!  相似文献   

3.
问:危地马拉外长6日说,希望中国不要否决联合国向危派遣和平观察员的决议。中方对他的讲话作何反应? 答:中国一直支持危地马拉和平进程,对危双方签署的和平协定表示欢迎。危实现和平本是件好事,但令人遗憾的是,危当局对中方的再三劝告置若罔闻,执意邀请台湾当局的所谓"外长"参加了危和平协定签字仪式。危的所作所为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和联大2758  相似文献   

4.
囿于见危不救内涵不清,理论界对见危不救入刑问题形成“肯定说”与“否定说”的分歧。见危不救是指能够提供救助且救助对自身或第三人无现实危险却不提供救助、造成死亡结果的举手不劳。见危不救入刑是刑法积极应对见危不救现象的应然之举,是完善见危不救法律规制体系、纠正刑事司法长期偏误的内在要求,是刑事立法兼顾罪刑法定与罪刑相适应两大基本原则的重要体现,理应得到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5.
有一则故事:说古代一位官吏向高人请教治政之道,这位高人送他一密旨:深怀敬畏之心。深,牢牢记住;怀,装在心里;敬畏,即敬重又害怕。以这种心情从政,才有如履薄冰之危。才不敢懈怠,才不敢忘乎所以,才会与民荣辱与共,才会保一方平安。  相似文献   

6.
对比中日遗弃罪的规定,探求在我国现有刑法语境下如何规制"见危不救"现象,并分析和检视见危不救入罪路径的可能性。借鉴日本立法模式,需要解决义务来源和遗弃罪内涵重构问题。针对见危不救入罪路径可能性,提出见危不救成立,需满足危险状态具有现实的侵害性与紧迫性、危险状态的解除对行为人具有排他性的依赖关系、行为人须有能力实施救助行为且不损害自己的较大利益、行为人不履行救助义务发生了严重后果;并检视见危不救入罪路径可能性,提出见危不救入刑违反刑法的谦抑性、见危不救不具有法益侵害性、相关立法例不能说明见危不救入刑的必要性、既存困惑影响见危不救入刑等观点。  相似文献   

7.
从古至今,女人比男人更加怕衰老,当自己发现脸上第一条皱纹的时候,那种惴惴不安的感觉对每一个女人都是刻骨铭心的。衰老固然不可避免,但是总可以让衰老的脚步放慢些,再慢些。长期精心的保养固然不可少,而生活方式的健康才是最根本的。如果能够懂得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会发现30岁并不是女人青春的终结,而40岁才是美丽的开始。堕胎,不期而遇的伤害:堕胎就是通过非正常手段终止妊娠。频繁堕胎危  相似文献   

8.
共筑和谐     
<正> 和,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古代西周的"和"字,从字体的形象看,便是两个"手牵手肩并肩"的人。"和为贵"、"和气生才"、"上下和睦,周旋不逆"、"和气致祥,乖气致异;祥多者其国安,异众者其国危"……这些警句格言,构成了中国人"和文化"价值观的基本框架。前一阵子,我们讲的"和平崛起",主要是对外而言的。我们向世界发出宣言:我们是依靠自身的努力奋斗来发展国力  相似文献   

9.
朱辉宇 《人民论坛》2020,(14):10-11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稳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化危为机作出重要指示。前不久在浙江考察时,总书记深刻指出:“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总书记还特别强调,要深入分析,全面权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危中有机,危可转机,体现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矛盾论的深刻哲理。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是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一条重要方法论。  相似文献   

10.
抓好城市安全工作,必须警示高悬、警钟长鸣,居安思危、言危求进。越是在风平浪静的时候,越要有迎接挑战的准备;越是在形势严峻的时刻,越要有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事故不可怕,消极等待、无所作为才危险,有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有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有安监部门尽职尽责的工作,安全生产形势一定会平稳好转、社会经济一定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一定会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11.
孙小虎 《群众》2009,(5):56-57
历史上,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大浪淘沙的过程,其后常会有新的崛起。危机对于落后者、束手无策者是被淘汰之危,而对于进取者、能够化危为机者则是崛起之机。江阴经济开发区借鉴历史的经验,积极面对、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在奋力开拓一条科学开发促发展、化危为机谋崛起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2.
见危不救主要是指当事人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重大财产处于危险状态或者公共利益受损时,行为人有能力救助而不予救助以及有能力协助救助而不进行协助救助的行为。根据行为人身份的不同可以分为"普通身份"型和"特殊身份"型的见危不救。对于"普通身份"型的见危不救,各国步调基本一致,确定了其非犯罪化的趋势,而对于"特殊身份"型的见危不救,像美国、意大利等大多数国家都已将其纳入刑法之中,而我国刑法尚未对此予以明确。目前,对特定主体见危不救行为是否应当犯罪化的讨论依然激烈,反对者多担心其入罪会导致道德法律化以及影响刑法的谦抑性等弊端,但综合社会伦理和法律基础等各方面因素,考虑到人格提升、刑法完善以及当前世界刑法的整体趋势,将特定主体的见危不救行为犯罪化还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初,德教开始在新马地区传播,到70年代基本上完成了草创阶段,进入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德教起到了联系乡谊、保持和传播中国文化、济危扶困等方面的作用,因此才能够获得较为迅速的发展。德教虽然在新马地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从长远来看,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诚如习近平总书记3月29日至4月1日在浙江考察调研时指出的,"要深入分析,全面权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准确研判疫情防控、善于化危为机提供了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5.
见危不救入罪符合我国的立法传统和现实需求,存在可以借鉴的别国立法模式。设立见危不救罪,应在刑法总则中确立一般救助义务,在刑法分则中解决好罪名与分类、量刑、诉讼程序的选择等问题。为规制见危不救行为,还需要建立道德激励机制和救助人权益保护机制,加强公众应急救助知识的培训。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化“危”为“机”,“危”中寻“机”,抓住宝贵机遇,加快科学发展,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大任务。为此,结合昔阳县近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就抢抓机遇、加速赶超的问题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7.
2007年5月18日,河南省洛阳市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经过表决,通过了《关于建立农村土窑洞、草房改造扶持长效机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议案的决议》。决议要求市政府用3年时间,对危土窑洞、草房、危土坯房进行改造改建,基本消除危土窑洞、草房、危土坯房,使人民群众早日告别危房搬入新居。  相似文献   

18.
●山东格力在山东的12年就是在一次次"化危为机"过程中壮大起来的。"危"与"机"从来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克服了"危","机"自然会展现在面前。●毫无疑问,格力就是一块真金。这块真金需要所有爱护它的人不断去打磨,这样它才能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9.
危和机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辩证统一的矛盾统一体。中华民族素有化危为机的辩证思维和辩证法,能够将经历的一次又一次磨难变为前进发展的动能,这就是她的生存智慧、发展动力和复兴法宝。化危为机必须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在当前疫情防控的斗争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强调辩证思维,注重策略方法、讲求转化艺术。  相似文献   

20.
道德法律化的目的是提升民众的道德素质,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就目前"见危不救"行为时有发生且常导致本可避免的灾难而言,道德的约束力已明显不足,以法律手段对此类行为进行规制十分必要."见危不救罪"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刑罚的反向激发功能采强化与弘扬道德,是道德法律化的结果.这种法律规制要求明确"见危不救罪"的构成要件,严格限制其适用范围,以防止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侵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