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天玺 《创造》2016,(11):90-92
正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强劲的引擎,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优越性最强有力的证明。汽车产业。汽车产业曾经是中国最令人担忧的弱势产业。入世前,外国汽车进入中国市场必须缴纳高额关税,价格是汽车业自我保护的一个盾牌。入世后,进口关税将逐渐降低,国产汽车的价格优势不复存在,我国汽车工业面临崩溃的危机。10年的发展消解了这些担忧。2000年,中国汽车工业产销量只有200万辆,而且都在国内市场,出口的整车一辆也没有。到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猛进到1800万辆,超过日本  相似文献   

2.
房价将会下降“入世”后,根据关贸总协定的规定,国外建筑企业可以平等地进入我国建筑市场,这在资金、技术、管理方面对国内建筑企业威胁极大。国内建筑企业提高服务质量、技术含量并降低产品价格是必然趋势。 进口汽车价格下降成趋势中国“入世”,汽车价格下降到接近于国际水平,再  相似文献   

3.
<正> 回望2001年中国最热门的一个词无疑是“WTO”,各路经济学家你方唱罢我登场,各式各样对入世后国内产业发展的预测和对策充斥市面,其中不乏针锋相对的意见。但是对国内汽车产业的预测,经济学家们的论调出奇的一致,就是入世后受冲击最大的将是汽车产业。一时间,消费者翘首以待,大家以为只要2002年的新年钟声一敲响,漂亮又便宜的进口汽车就会滚滚而来。然而令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2002年一到,进口汽车价格在年初小幅下挫后,马上掉头向上,相比2001年不仅不见下降,反而有小幅  相似文献   

4.
中国入世后,汽车市场将进一步向国外开放。在外资的竞争压力下,中国汽车工业产业结构将如何调整?如何确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汽车消费政策?如何占领中国巨大的汽车市场?这都将维系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希望。  相似文献   

5.
编读往来     
中国"入世"10周年利远大于弊贵刊2011年第12期《回眸:中国"入世"10年》的一组报道,回顾和总结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和辉煌,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和事实说明了这10年来,中国与世界在发展中实现了双赢,不得不承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国"入世"l0年,利远大于弊,不仅没有出现担心的问题,反而发展更好。10年来,中国的市场经济制度得到完善,市场经济观念得到了更深入、更广泛的普及,中国经济也进入了黄金增长的10年。特别是汽车和农业产业,汽车产业不仅没有受到冲击,反而变成全世界第一大生产国,还产生了奇瑞、吉利等民族的汽车产业;在农业  相似文献   

6.
最近,国人纷纷谈入世,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赴美学习MBA一年,对美国的部分建筑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对入世及对我国建筑企业面临的挑战有一些管窥之见,在此略谈一下如何应对入世挑战及建筑业发展问题。 一、入世规则及对建筑业的要求 据参加中国建筑领域入世谈判的有关人士介绍,入世谈判的结果实际上是一个减让表,这张表把所有服务产业的服务形式分了4类。一类叫跨境服务,就是服务是在国外做的,比如国家大剧院完全是  相似文献   

7.
中美两国历经13年的艰苦谈判,终于达成了加入WTO的双边协议,这标志着中国距离正式加入WTO的日子已经不远了。总的来说,中美双边协议是一个双赢的协议,它不仅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美国,有利于世界。同时要看到,中国加入WTO后,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带来新的压力。现在大家谈论、关心的热点之一,是中国“入世”后汽车工业前途如何。一方面,不少人怀疑中国的汽车工业能否在国际大舞台上站稳脚跟,甚至产生了中国汽车工业将会全军覆没的总观情绪;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挑战伴随着机遇,多少年来阻碍中国汽车  相似文献   

8.
在“入世”和西部大开发的双重背景下,重庆汽车工业要通过“借力”的方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成长、壮大。一是借内力,组建西部汽车集团公司;二是借外力,早日与国外大公司合作;三是借科技之力,寻求开然气、电动、太阳能汽车与新能源型汽车的发展,发挥后发优势,抢占科技制高点。  相似文献   

9.
我国入世已近一年。入世对中国经济影响的讨论已经逐渐从预测、判断转向对客观现实影响的观察和分析。“入世第一年,机遇大于挑战。入世对中国的影响,看长远效应,不是第一年就有很大的机遇,第一年就有很大的挑战。”这一评价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入世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影响,与目前社会各界的基本看法和总体判断比较吻合。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和稳步运行显现了入世的积极效应1.出口快速增长是支撑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形势跟踪课题组研究认为,我国入世的效应有所显现。中国由于稳定的政治环境、快速发展的经济、良…  相似文献   

10.
“入世”在即,中国的汽车工业成为全社会广为关注的热点。由于关税的降低和市场的开放,进口汽车及零部件必将冲击我国汽车生产企业。面对严峻形势,我国汽车工业将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1.
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证实了这一方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坚持这一方针,对于解决台湾问题,完成江总书记提出的新世纪三大历史任务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2001年11月10日世贸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入世的议案,次日又审议通过了中国台湾的入世议案,并签署了中国入世的法律文件,11月12日签署了中国台湾入世的法律文件。一个月后,中国与中国台湾相继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其实早在1990年1月1日台湾当局就以“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单独关税领土”的名义申请入关,台湾当局此举意在  相似文献   

12.
林雪原 《前进》2002,(5):39-40
加入WTO对我们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但“入世”受冲击最大的是政府,“入世”首先是政府的“入世”。本文拟就迎接入世挑战与领导干部要重视观念建设这一问题谈几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3.
去年11月10日这一天,中国被正式批准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入世,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入世,受挑战最大的是政府;入世,受冲击最多的是管理者的观念;入世,充分反映了中国政府高赡远瞩.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坚定信心。  相似文献   

14.
江铃汽车集团公司以轻型车和微型车为主,在30多年无数创业艰辛的发展中,尤其在最近10年里,始终让实力说话,江铃汽车工业在同行业竞争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入世之后,中国的汽车工业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江铃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5.
198 6年 7月至今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复关”与“入世”谈判 ,可谓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1999年 11月 15日 ,中美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协议终于达成 ,为中国加入WTO ,融入世界经济潮流扫除了最大障碍 ,中国“入世”指日可待。当此之际 ,如何适应“入世”需要 ,调整政企关系 ,提升政府能力 ,加快政府管理的法制化进程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一、进一步调整政企关系政府是国家经济的管理者 ,也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入世”客观上要求理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这是调整政府职能 ,提高国家经济管理能力的重要环节。(一 )树立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16.
张锋 《群众》2000,(7):33-34
加入WTO,将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又一次新的历史性飞跃。这对推动江苏经济再上新的台阶,加快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步伐,必将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抓住“入世”机遇,正视“入世”影响,应对“入世”挑战,力谋“入世红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极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按照江泽民同志关于“愈是改革开放.愈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面临“入世”,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怎样加强呢? 首先,要全面宣传“入世”的利弊,提高企业职工的“入世”觉悟,帮助他们作好思想准备。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讲清“入世”的好处。使大家认识到,一是“入世”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出口。因为“入世”后,世贸组织的100多  相似文献   

18.
自从1999年11月中美双方正式签署了关于中国“入世”问题的双边协议后,中国复关和“入世”的谈判,经过风风雨雨的13年时间,终于迈过了最高、最难的门槛;若无特殊意外,并根据“我先台后”的原则,祖国大陆和台湾将于21世纪第1年先后双双加入WTO,成为WTO的正式成员。这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各方面都认为“入世”对我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9.
<正>不平坦的中国汽车合资路上个世纪80年代,自我国诞生第一家合资企业——北京吉普以后,虽然自主研发一直都是我国汽车企业的梦想.然而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当时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市场的情况下,我国汽车工业只能以市场换技术引进外资,让外商上汽车项目,主导我国轿车市场最初的开发和发展。如今,年代变迁,中国汽车业已经日渐崛起。尤其是中国入世已有数年,中国汽车进口关税将从2000年的80%-100%降至2006年的25%,并逐步取消进口数量限制,同时还会逐步向外国整车制造商开放销售、分销和售后服务领域。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入世,面临挑战;企业党建,要笑迎挑战”。这是一位企业党委书记所言。 这位书记的话语,代表了企业界党务工作者的心声。 近来,网上浏览,电话交谈,选编文稿,阅读报刊,我们深切感受到从事企业党建工作的人们面临入世这一攸关大事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和从容乐观的态度。 还是在入世消息刚一发布之际,上海企业党委书记们就围坐在江南古镇锦溪的一处长廊里,运筹入世后的党建工作;北京市的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