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5年初,木芹教授提出“中华民族历史整体发展论”,将方国瑜“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理论推进到中华民族史研究。其核心论点,中国历史上始终保持着整体性的社会结构,即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汉族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成为整体结构的重要因素;秦汉以来中国形成比较稳定的多民族国家,以汉族为主干,汉族与其他各族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这种以汉族为主干的与全国各地各族的联系,由点而线而面。这一个联系的面,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领域,也就是中华民族史的范围;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上既矛盾又统一的交往交流交融历程,也就是中华民族历史整体发展的过程;中华民族历史在整体发展,但不排除各少数民族个性的存在和发展。加强中华民族历史整体发展论的研究,既有利于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的历史与理论基础;又能够融通“自在”与“自觉”,避免了将中华民族人为区分为“自在”和“自觉”两个发展阶段的割裂式认识,最终从理论与史实两个维度真正摆脱西方民族国家理论暨民族主义范式对中华民族史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各民族的发展史与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紧密相关 ,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一经形成 ,在其漫长的历史中一直发挥着主体民族的凝聚作用 ,具有三个特点 :融合性、扩展性和南北差异性。中国民族文化的研究不应忽略对汉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华民族居住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所导致的中国北方游牧经济类型和南方农耕类型的差异和相互影响 ,决定了中国民族发展中的融合特点、关系特点等。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的台湾发生了两件重大的历史事件。一件是1662年郑成功驱荷复台;另一件是1683年施琅率军平台,使台湾第一次统一于中央政权。在中国历史上,郑成功和施琅均为有大功于国家和民族的英雄人物。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频繁。以“华夷”二元为核心的民族思想就是民族关系的一种反映,不同时代“华夷”民族思想在处理族际关系时充满了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成为多民族中国的历史文化能够绵延不断、生生不息,一直发展到现代的重要历史原因之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研究中国古代的民族思想与处理族际关系的智慧问题,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现代化国家建构和制定实施民族政策的理论前提.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的结构与特质、精神与文化、历史与未来的认识,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成果,在指导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认真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中华民族观的历史演进,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发展历史从未中断。其最重要的原因,是政治上有一个强大的内生动力存在,这个内生动力,就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大一统思想。中国古代各民族的政治家都把追求国家的大一统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并且不断实践。大一统思想中包含着正统观念,正统观念主要是指能够一脉相承,并且能够统一全国的某个政权所具有的合法性。在多民族中国处于多个政权同时并立的历史时期,正统观念的实践是十分丰富的。正统观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凝聚力之一,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  相似文献   

7.
谢本书 《思想战线》2007,33(6):110-112
自古以来,世界就是由多民族、多国家构成的,中国则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正是因为世界各国大多具有多民族的特点,因而,无论哪一个国家,只要是多民族构成的,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会制定和实施自己国家或地区的民族政策。民族政策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依据自己不同的民族构成和各自的历史民族文化传统,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制定和实施一定的民族政策,对国家和地区是否繁荣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中国历史上民族政策的基本特点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一部中国通史就是一部多民族共同开…  相似文献   

8.
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管理是在我国国情以及由此决定的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许多个民族共同生息繁衍在中华大地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不断接触,相互帮助,在不断交往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混同居住,经济往来密切,在相当大程度上形成了共同的经济生活,各个民族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到了近现代,中国各民族又共同遭受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有着共同的遭遇和命运。在长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并肩奋战,各民族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兄  相似文献   

9.
王喜 《今日民族》2021,(11):53-54
重要意义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中国是一个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也是中国民族结构的重要特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在共同开拓中华民族疆域、书写中华民族历史、创造中华民族文化、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心理基础,是中华民族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保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有利于增进其对中华民族的生成发展历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历史的认知,推动其对共同性和差异性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的理解,提升其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从而自觉捍卫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为民族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逐渐发展凝聚而成的。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如何看待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斗争,确实存在着原则分歧。自六十年代初起,我国史学界普遍流行这样一种观点: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斗争属于内部问题。历史上的民族斗争不能说谁  相似文献   

11.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主流媒体如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宣传工作,责任重大.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1902年,梁启超首次提出"中华民族"概念.(梁启超《中国历史上之民族研究》)费孝通进一步明确:"我将中华民族这个词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11亿人民.它所包含的50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它们虽则都称为'民族',但层次不同."(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抗日战争期间,由云南青年聂耳作曲、田汉填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唱出了反抗压迫与侵略的最强音——"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华民族"得到广泛传播,凝聚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我们国家里,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组成一个伟大的整体——中华民族。贵州,是祖国的一个民族杂居的省份,包括汉族在内共有民族十个。在两千多万人口中,少数民族约占全省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这十个民族的族属关系,通过古今学者的长期研究,已基本弄清。只是仡佬族的族源问题尚有争论。另外,在贵州境内称为“南京”、“东家”、“七姓民”、“木老”等的族别问题,尚待深入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国家现代化历程与中华民族的觉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的觉醒也就是近现代民族意识的形成 ,它是一个民族从自在走向自为的关键 ,是在一定的经济和历史条件下 ,与国家体制的现代化、近现代国民的形成紧密相关的历史进程。其核心内容为对建立主权独立完整和主权在民的近现代国家 (单一民族国家或多民族国家 )这一历史使命的认识。现代民族意识觉醒具有大众性和实践性两个特征。 2 0 0 0多年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历史造就了中华民族这一族际共同体 ,然而在“天下国家”专制君主体制下 ,中华民族只能以自在的方式存在。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摧毁了中国的“天下国家”体系和观念 ,同时中国各族在团结御侮、救国救民的斗争中加强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2 0世纪初 ,中华民族开始其觉醒的历史进程 ,经历了三个阶段 ,至194 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最终完成了从自在到自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文学也是以汉族文学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学。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过程和现状.更好地为繁荣和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服务,为热爱和献身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创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收集、珍藏、展示、交流、研究、教学的平台。建设“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是十分必要的。这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也是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实现了台湾与大陆的统一,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前线军事指挥官、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本文拟着重探讨施琅一贯坚持以战逼和统一台湾的决策的形成过程,并从其军事的实践来论证这一决策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学术研究中,必须要有历史维度。隋唐时期是多民族中国发展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时期,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得到了巨大发展,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同样在孕育中得到了发展。因为隋唐两朝开明的民族共同体思想与民族政策,中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以往的历史时期。隋朝君臣在处理民族问题时提出了“混一戎夏”的民族共同体思想,唐太宗等皇帝在处理民族问题时形成了“天下一家”“华夷一家”的民族共同体思想,这些民族共同体思想就是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一、新媒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作用 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可以加深各民族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将各族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和更大的热情参与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高泽强 《新东方》2010,(5):27-31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几千年来,各民族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黎族古籍是黎族文化的载体,全面记录了黎族人民的历史来源、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我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秦汉以来,中国就以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出现在世界的东方。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了与生产劳动、风俗习惯紧密相连的民族传统体育。这些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不仅具有高度的技巧,而且常常伴以歌舞、音乐,把竞技和娱乐结合在一起,既是文化娱乐活动,又有益于增强体质,是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少数民族人民的喜爱。由于民族传统体育以其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  相似文献   

20.
一民族地图是进行民族研究工作的工具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目前包括汉族在内,已识别确定的民族共有50多个。此外,还有一些民族正在识别之中。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兄弟民族分布地区约占总面积的60%。而汉族却占总人口的94%。基本情况是汉族人多,而少数民族地广。在祖国大家庭中各民族辛勤劳动,缔造了精神和物质财富,形成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光辉灿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