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中国人对腐败的痛恨,简直可谓恨之入骨了。你看,连康熙反腐败,也被当做“正大光明”来歌而颂之、向而往之了。(见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事情到此地步,不得不让人议一议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的土地,都是康熙的。既然如此,那么,王土之实,当然也就莫非王厍了(康熙那年月,中国还不兴工厂,中国还是个农业国)。全国的税赋,都是康熙的。人臣的俸禄,子民的命粮,都是“皇恩浩荡”,是康熙养活这些人为自己服务的。由此前提,我们便可以推理了:第一,官吏贪污腐败,到底破费了谁的财产?损害了谁的利益?那时没有…  相似文献   

2.
黄建军 《求索》2014,(11):131-135
李光地是康熙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为国家统一、吏治澄清、文化繁荣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本身的文学成就也许并不突出,但因身份和思想的特殊性,李光地通过直接努力或间接影响,对当时整个文坛的走向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整饬科场,给文人们创造相对公平的进身环境;爱惜人才,竭力营救和举荐一批文学人才;著书立说,影响清初文风等。  相似文献   

3.
讲别人的笑话,最好别让别人再讲自己的笑话。据清代史料,玄烨对明朝宫廷侈靡之风、对崇祯皇帝,很不以为然。康熙四十八年十一月,与大学士谈明季史事,谕曰:“明朝费用甚奢,兴作亦广,其宫中脂粉钱四十万两,供应银数百万两,宫女九千人,内监至十万人,今则宫中不过四五百人而已。明季宫中用马口柴、红螺炭,日以数千万斤计,俱取诸昌平等州县,今此柴仅天坛焚燎用之。”  相似文献   

4.
康熙跪师     
顺治皇帝的儿子玄烨是清朝有名的康熙皇帝。玄烨还作太子时,顺治皇帝请彭而述作玄哗的老师。起初,太子还算听话,读书肯下功夫,可过了一段时间就变卦了,该做的功课不做,该背的诗文也背不下来,彭而述几次规劝,太子只当耳边风。这天早上,太子背书又背不下来,还歪着...  相似文献   

5.
论康熙大帝的宗教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熙大帝始终秉承中国传统文化,敬鬼神而远之,但又以神道设教.他从执政驭民的实际需要出发,着眼于经世立政,一方面劝喻王公大臣和上层知识分子远离宗教,另一方面对老百姓的宗教信仰在允许的大前提下加以适当约束,并有意识地利用宗教对社会稳定的维护作用和对人们精神的慰藉作用.他还善于剥开宗教的外衣,去学习随之而来的西方科学技术,充分展示了他在治国驭民方面的政治艺术.  相似文献   

6.
清朝康熙年间,台湾府县发生了动荡,福建行省把台湾失陷的情况两次火速报到朝廷。对此,康熙仍像往常一样交军机处理,未发任何旨意。过了不久又传来失地全部收复的捷报。事后,康熙在谈到这件事时说:“福建行省距京城数千里,而台湾又远隔重洋,平日朝廷在那里逐级委派  相似文献   

7.
康熙帝决策废长城,从此长城南北不再有内外之分,不再有华夷之辨,真正成为“一家”,使“中国”具有了当代中国的涵义。废弃长城,实际是拆除了分割广大汉人与“三北”少数民族的一道隔离墙,使中国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8.
《春秋》1998,(1)
天下奇观泉林,名泉荟萃,人杰地灵。明、清先后大规模兴建、修葺的行宫、寺院、亭榭、桥舫、碑刻,使泉林以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著称于世,名闻遐迩。1684年冬,康熙皇帝东巡至泉林,当其徘徊于陪尾山下,目睹诸泉溢珠喷玉,联想圣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言,盛赞  相似文献   

9.
康熙盛世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强盛的重要时期。笔者根据清康熙五十八年《博兴县志》作了一些探索研究。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当时博兴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环境安定,人民生活富足、美好,是博兴历史上较好的时期之一。博兴县历史久远而厚重。利城、村高、曹家等处的龙山文化古遗址,充分证明了远在4000多年前,博兴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就闪现出了东方文明  相似文献   

10.
康熙对中国封建后期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作为一个尚未摆脱奴隶制残余的游牧部落军事领袖,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出他的历史局限性。毫无海权意识的康熙收复台湾后派兵驻台是为防寇而非御夷,四海臣服之后的再次封海不能不说是一种短视,这使得中国与刚步入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西方社会差距越拉越大。始于康熙的文字狱造成了士人在政治和学术上噤若寒蝉的社会气氛,形成了有清一代封建专制体制下思想的平庸守旧。康熙将西方最新科技贡品当作器玩之物,而没能将其引入到社会生产中去,皇家科学院形同虚设。这种轻视应用的习性一直影响到其后的历代统治者,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杨海峰 《台声》2000,(10):40-41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公元 1624年被荷兰殖民者占领。民族英雄郑成功( 1624- 1662)于清顺治十八年二月至十月,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功载史册。但郑氏政权不愿归顺清朝,坚持反清立场,被清廷视为统一路上的一大障碍。因此,康熙想尽办法,多次对郑氏集团进行招抚,力争和平统一台湾。康熙当政时期共 进行了 7次招抚。   首次招抚,是在郑成功逝世后康熙元年( 1662)不久进行的。郑成功死后,其弟世袭暂摄政事,并有意即位,而世子郑经抢先于厦门继位。从此叔侄二人水火不容,诸将互相猜疑,矛盾重重,人心不稳,正是进行招…  相似文献   

12.
康熙在位的61年,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最重最频繁的时期,仅8级以上的地震就发生过3次。康熙和他的皇子们,都从紫禁城的宫殿里搬了出来,和他的京师臣民一样,住进了帐篷。这一年是康熙十八年(1679年)。  相似文献   

13.
清康熙时期.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农业生产的区域化等因素的影响,粮食价格逐步上涨,粮食供给渐趋紧张.为了平抑粮价、保障供给,康熙时期通过准确掌握各地粮食价格和盈亏情况,从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措施之所以行之有效,与统治者的行政能力和中央政府对地方较强的调控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康熙王朝》炒热荧屏,连同众多“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在影视传媒的活跃,本来是件很好的事情。因为,不管嘉靖皇帝也好,慈禧太后也罢,指点戏说,都有利于人们回顾已往、展望未来。大革文化之命,“敢有歌吟动地哀”的无声年代,毕竟已经过去了。 不过,从历史人物考察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还可以贯串时空,来个多方位观察。 康熙是清朝第二代君主。这位圣祖玄烨(1654──1722),不到 7岁就龙廷登基,由父亲世祖福临遗命的鳌拜等4位大臣辅政。1669年康熙懂事了,下令逮捕专横的鳌拜后才独断专行。先后内平叛乱、外睦…  相似文献   

15.
《小康》2016,(2)
正1706年,武英殿总监造赫世亨得到康熙皇帝的圣旨,要他去找巧克力。于是,他找到罗马教廷派来的特使铎罗,向他要了150块巧克力。然而,康熙皇帝却不想吃了。康熙四十五年(1706),武英殿总监造赫世亨得到皇帝的圣旨,要他去找巧克力。接到皇帝"要巧克力"的圣旨,武英殿总监造赫世亨并没有眼前一黑,因为皇帝给他指了一条明路——找罗马教廷派来的特使铎罗。先介绍一下这两位人物。赫世亨的职务是武英殿总监造,这个职位主要的工作是负责管理刊刻图书。康熙十二年  相似文献   

16.
17.
康熙皇帝(1654-1722),名爱新觉·玄烨,满族,年号康熙,庙号清圣祖.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1679年9月2日)巳时(9-11时),京城附近发生大地震.当时称为京畿地震或京师地震(现称三河平谷地震,震级8.0,烈度Ⅺ度).  相似文献   

18.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八月,康熙统一台湾,结束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分离局面。这不仅从政治上实现了祖国统一神圣大业,巩固了祖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也从经济上,文化上推动了包括高山族在内的台湾地区社会的发展。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是满族人,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对内政,外交、文治、武功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自六十年代初刘大年同志发表《论康熙》以来,我国学术界都肯定康熙是中国历史上的好皇帝和卓越的爱国主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运用决策论的观点,以康熙对台湾郑氏的关系为例,考察康熙战略决策的形成及其特点。一根据历史记载,康熙对台湾郑氏战略决策的形成发展,大致可划分以下三个阶段: 1662——1673(康熙元年——康熙十二年)。初期,玄烨登极,年仅八岁,且四王辅政,鳌拜专横,玄烨年幼无参政实权。这一阶段,清朝对台湾郑氏战略未形成统一的对策,仅凭借前朝政策,未做进一步必要的调整。鳌拜不信任郑氏投诚将领,未能借郑氏  相似文献   

20.
康熙皇帝1661年继位时年仅8岁,六年后14岁始亲政。康熙帝一继位,就遇到黄河发大水。康熙元年五、六、七三个月黄河就在曹县、武陟、睢宁、开封等地决口,此后黄河下游几乎年年都决口。一到汛期,报决奏折经常出现在康熙的龙案上。康熙十五年,也就是康熙帝亲政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