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本文从新闻媒体、互联网平台与公众三个视角探讨数字传播时代新闻版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数字传播环境下,平台在新闻媒体的利益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过度保护新闻版权的方案则可能伤害社会大众的公共利益。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已将除单纯事实消息以外的大部分新闻作品纳入版权保护范围,因而扩张新闻版权并非必要。虽然平台可以利用合理使用制度与避风港规则进行抗辩,新闻媒体仍然能够以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为由对侵权行为提请确认与规制。而对于增加新闻媒体权利与互联网平台义务的规则设计方案,如新闻出版者邻接权与“过滤器”条款,则需考虑其可能带来的加剧相关各方权益失衡的后果,以及对公众信息接近和表达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土家族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对土家族传统知识调查基础上,分析了土家族传统知识的内涵和特征,加强对土家族传统知识进行法律保护的必要性,并针对现行法律在保护土家族传统知识问题上的不足,提出了完善土家族传统知识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新型的著作权授权方式,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在世界各地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本文在阐述知识共享产生之背景的基础上,介绍了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的构成要素、种类及实施例,并对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刘畅 《行政与法》2006,(8):82-83
广告文化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必须为弘扬民族文化、实现民族文化的合理拓展作出承诺。从广告传播的角度来看,广告若欲将信息传递给目标受众,就必须采用本民族容易接受的文化形式和文化价值观。因此,在广告传播中采用民族题材、弘扬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广告作品十分多见。这些广告表现了同一文化的亲和力,极大的唤起了消费者的文化认同,从而导致其购买行为,而客观上它们又弘扬了民族传统。  相似文献   

5.
公共部门开放式创新是政府部门应对棘手社会问题的有效策略.开放式创新过程涉及多元参与主体以及主体间知识的交换与共享,其中对知识的管理是有效创新的前提条件.本文梳理了公共部门开放式创新的概念以及公共部门知识管理的内容,从协作网络、知识流动和知识转化三类核心要素着手解析了公共部门开放创新的过程,即知识通过多元主体之间的协作网...  相似文献   

6.
吕炳斌 《时代法学》2010,8(2):64-68
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是当今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前沿问题之一,其权利主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社区作为传统知识的权利主体并不违背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在这一点上传统知识权和知识产权本质上是相同的。但是,一般知识产权的正当性解释中隐含的前提是"消极社区"理论,而传统知识的权利主体确立过程中隐含的前提是"积极社区"理论,在这一点上存在着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7.
博客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虽然从本质上来讲,博客空间内作品的著作权也受著作权法规制,但由于其在网络的大背景下,具有自己独特的版权问题。为了能使互联网上公众与作者的利益能够得到平衡,可以引入知识共享协议。  相似文献   

8.
保留所有权的约定是现代民法权利分化的一种现象。基于该权利分化机制,出卖人与买受人的利益都得到了均衡保护。但该约定的相对隐蔽性,又使出卖人与买受人的利益极易与善意第三人的权益发生冲突。所有权保留制度应当为这种冲突的解决提供制度上的救济。  相似文献   

9.
美国法院在剩留知识使用权司法审判实践中所确立的向雇员或被许可人利益倾斜保护的法律政策,以及诉讼程序上对雇主或许可人科以较重的举证责任来实施法律政策的路径,可以为我国将来对剩留知识使用权保护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所借鉴。本文在总结美国司法判例的基础上,对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和司法提出了几个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开源运动和创作共用运动为代表的知识共享运动主张摈弃传统的知识创作和权利许可模式,是反知识产权思潮在实践领域的体现。知识共享运动特有的知识创作和权利许可模式,使权利人面临著作权保护和管理困境。引入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是应对困境的一个有效途径,它可以弥补权利人个人维权和管理能力的不足,但基于知识共享运动作品创作与权利许可特性,知识共享运动中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在制度设计上应与音乐和文字作品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There has been considerable recognition of the regional embeddedness of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and its uneven geographical incidence, with mainly urban or metropolitan areas being the crucibles of knowledge-intensive activities. Drawing from recent research conducted analysing cultural industries, the paper explores how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can be built upon, focussing on the value afforded by regional cultural diversity which offers a mean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rowth to peripheral regions.  相似文献   

12.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 The knowledge spillover theory of entrepreneurship (KSTE) seeks to explain the mechanisms of how uncommercialized knowledge can be turned into new to market...  相似文献   

13.
普法、法盲与法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历史传统和现实条件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的法治进程具有不同于西方的特点。中国已经从“变法型”法治阶段进入“普法型”法治阶段 ,中国法治的基本问题已经从“变法、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的问题变为“送法下乡”的问题 ,普法及法治不是民众与国家权力之间简单的服从与被服从关系 ,它必须走群众路线 ,必须尊重和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及能动作用。为此 ,必须反对脱离中国国情的法治模式和法治精英主义 ,同时需要一种全新的法理学。  相似文献   

14.

Predictive policing is the newest innovation in the field of law enforcement. Predictive policing programs use algorithms to analyze existing crime data in an attempt to make predictions about future crimes: What crimes are likely to be committed, where crimes are likely to be committed, and a list of potential victims and offenders. Proponents of predictive policing champion the practice as an effective, proactive form of law enforcement that is free from bias due to its data-driven nature. However, as a matter of justice policy, predictive policing is just as discriminatory as traditional police practices, such as stop and frisk: Both are relatively ineffective; both have the potential to disproportionately target minorities; both are challenging forms of surveillance that create several important ethical and legal issues; and both are presented as objective, impartial, and equitable. This article has three primary goals: Highlight the potential and problematic similarities between stop and frisk and predictive policing; present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predictive policing, including its questionable effectiveness, biased foundation, and faulty legal and ethical footing; and discuss the ways in which discriminatory criminal justice programs, such as stop and frisk and predictive policing, are presented to the public as objective, non-discriminatory policies.

  相似文献   

15.
Critical Criminology - There is an emergent interest by criminologists in theorising problems that arise when states breach conventional legal norms.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criminalisation of...  相似文献   

16.
在互联网时代,公共历史知识传播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场域。尤其在新媒体场域中,公共历史传播者借助微信、微博等平台经常传播一些所谓历史真相来混淆视听,造成受众的思维方式混乱。因此,新媒体场域中的公共历史传播需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建构其社会责任感,正确认识历史知识,避免人们的国家观念、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受到伤害。  相似文献   

17.
胡国林 《法治研究》2010,(10):86-87
中国是农业大国,四分之三的人口在农村,普法成败系于农村。“五五”普法纲要对农村普法也提出了要求。在“五五”普法总结验收,“六五”普法即将到来之际,作为普法宣传的重要阵地,农村普法任重而道远,如何创新农村普法工作方式方法,《浙江普法宣传挂图(农村版)》的出版,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互联网在创造发展奇迹的同时,纷争也日益夺人眼球。去年发生的轰动一时的腾讯与360之间的3Q大战,及至近日沸沸扬扬的互动百科与百度之间的口水官司,除了都是公众熟知的IT企业之外,还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涉及知识产权,一是涉及反垄断指控。知识产权的保  相似文献   

19.
版权法发端于印刷术,之后不断随着新的作品表达形式和传播技术的出现而发展.在这方面,版权法经历了从印刷技术、广播技术再到数字技术的演进.数字通信区别于传统的印刷和广播技术,它不再是模拟复制传播,而是脱离载体的信息传送.这样的转变改变了传统版权法的生态环境,原来的作品复制件交易演变成为无需载体的"内容"交易.于是,建立在依赖复制件控制基础上的版权法律制度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为应对数字技术挑战,版权法有可能出现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一是重构版权法哲学基础,寻找适合数字时代的保护范畴;二是使版权法脱离版权决定一切的局面,走向对作品(内容)传播秩序规制阶段;第三,网络传播将成为作品的主要传播方式,网络传播权也成为版权的核心.如何深度地理解、研究数字技术引发的挑战,把握这一趋势是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知识产权法的制度创新本质与知识创新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汉东 《法学研究》2014,36(3):95-108
创新是知识产权法的历史过程与时代使命。知识产权法的创新意义,表现在其本身的制度创新与所追求的知识创新两个方面。知识产权法产生、变革和发展的历史,即为科技、文化创新与法律制度创新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历史。理想的知识产权制度应是持续激励创新的制度,也是自身不断创新的制度。现代知识产权法存在可能发生的"制度风险",影响或制约着创新发展目标的实现。国家与社会事务的管理者具有"政治企业家"的角色担当,作为创新制度的最大供给者,应在知识产权法的主体意识层面、制度设计层面以及社会运行层面作出理性反思和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