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昭 《世纪桥》2003,(1):53-53
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近代文学改良运动,已经预示中国文学一定要革新的历史趋势。辛亥革命失败后,以彻底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旗帜的文学革命,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1915年开始的酝酿孕育阶段,1917年发难,1918年1月便迎来新文学的第一批婴儿。胡适、沈尹默、刘半农的9首白话新诗最早问市,刊于《新青年》1918年1月号;接着鲁迅的《狂人日记》作为新文学第  相似文献   

2.
正刘半农,原名寿彭,后改名复,号半农。1891年5月29日生于江苏江阴。刘半农是个多面手,多才多艺,虽然是以文学家名世,却是职业语言学教授,一个颇有建树的语言学家。刘半农只活了43岁,但在这短短的一生中,却创造了许多传奇。《新青年》上演"双簧"一个偶然的机会,醉心于通俗小说创作的刘半农在《新青年》杂志上看到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大受震动,决定与旧文学决裂,投向新文学。1918年起,刘半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一对传奇式的共产党员夫妻——张申府和刘清扬.丈夫张申府是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后来他又介绍妻子刘清扬入党,刘清扬也是最早的女共产党员之一.1921年春,张申府和刘清扬共同成为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1924年,张申府退出中国共产党,张申府和刘清扬也最终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与刘半农,一个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民主革命家,一个是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两人以文相识,随后携手编辑《新青年》,并肩战斗在五四运动中,终成至交。陈独秀与刘半农的交往,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传奇佳话。  相似文献   

5.
傅艺  李慧懿 《党史文苑》2006,2(12):63-64
"五四"学人从语言的工具性出发否定了文言的存在价值,但白话文运动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文言与白话间不平等的二元对立关系,只是颠倒了文言与白话的二元位置关系,转向了西方语音中心论,最终导致汉语传统文化的危机.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对"五四"时期的语言观进行了批判,提出利用文言丰富汉语的表现手段,重新建立起对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自信.  相似文献   

6.
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转换过程.不同文化有着其特有的文化意象.如何在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中对这些文化意象进行处理,是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转换过程.不同文化有着其特有的文化意象.如何在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中对这些文化意象进行处理,是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很显然,抗战文学是重庆一地文学研究的优势课题,所以这里会有与此相配的研究中心,会有专门的刊物,今天也才会借沙坪坝、北碚这样的抗战纪念地来开这个会."抗战文学"研究史,是与它的研究对象相伴发生的.同时期的评论文字不必说,连综合型的断代文学史在抗战结束不久也即产生了.1947年蓝海(田仲济)的《中国抗战文艺史》出版(2010年9月有台湾的繁体字本面世),八万字虽仅仅描述了一个文学时段的轮廓,却铺下了半世纪以来抗战文学研究的学术基石.后来的"抗战文艺"概念,从这样的一些研究中延续下来,包括1937年前的东北沦亡文学、流亡文学,淞沪战争的文学,"战争及与战争相关的文学"自然一直都在专门家的视野之内.而我们今日所面临的,是中青年一代的学者郁不具备抗战经历,甚至已没有了一切战争的亲历,他们已经主要是依靠历史的资料来辨别历史的真面目.一方面,抗战文学研究的深化有待于资料的进一步挖掘与整理,有待于对它们的认识的加深、加宽:另一方面,最早的"抗战文艺"概念自身在经过长时期的检验之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提醒着我们注意新的研究态势.  相似文献   

9.
要点第一章党政干部之所以都要学点应用文,是因为;第一,应用文的效能和质量,直接影响到领导工作的效能和质量。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新的历史时期,无论是搞“四化”建设,还是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都要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广大干部率领群众进行建设,而广大干部不论参加何种建设事业,都必须具有相应的写作能力,尤其是应用文写作能力。工厂的政治工作、经济工作、科学技术工作、生产管理工作,都离不开应用文的写作和应用。如年初要订计划,年终(月终或季度  相似文献   

10.
正当今,如果一个人想凭初中学历担任大名鼎鼎的北京大学教授,估计人们会视之为异想天开。但回到100年前,这却是真事,刘半农先生就是这个当事人。他不仅以初中学历担任北大教授,而且在他短促的一生中,还成为中国新文化事业多个领域的开创者和领路人。文坛的初生牛犊刘半农,1891年5月出生于江苏江阴(今无锡)一个清贫的教书先生之家,小名寿彭,初字半侬,后改字半农。刘半农后面有弟刘寿椿,即后来中国著名民乐家、号称"二  相似文献   

11.
唐代史学家刘知己所著《史通》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史学理论著作,《史通》成书之后对后世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研究成果也很丰富。二十世纪是《史通》研究转型的重要时期,对之后《史通》研究奠定了基础,是《史通》学术史发展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2.
试论应用写作课的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写作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早在上古时期就已成为一种文体,从帝尧时年终告祭天地、祈祷消灾平安的祝辞,到秦代的制诏谕奏、汉代的表疏律令、唐宋以来的条法律例,以及颂、赞、铭、哀、碑文、墓志、祭文等,基本上都是应用文。在过去乃至  相似文献   

13.
“五四”学人从语言的工具性出发否定了文言的存在价值,但白话文运动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文言与白话间不平等的二元对立关系,只是颠倒了文言与白话的二元位置关系,转向了西方语音中心论,最终导致汉语传统文化的危机。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对“五四”时期的语言观进行了批判,提出利用文言丰富汉语的表现手段,重新建立起对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自信。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各种信息在社会政治、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等活动中,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生发、流动。信息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离不开应用文的写作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社会越进步,信息传递速度越快,内容越复杂,对写作水平的要求也就越高,由此应用文写作就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一、学习《机关应用文写作》的目的和意义机关应用文写作是应用文写作的一个分支,是探索和研究党政机关各种实用文体写作方法和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党和政府、劳动人民管理国家,搞好政治经济工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  相似文献   

15.
国内学界近30年俄国史研究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至今的30年是国内俄国史研究全面深入发展、成果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的一个时期.但是也还存在一些明显的偏差和问题,主要是:国别史名称混乱,忽视俄国历史传统与苏联历史的内在联系;帝俄时期(俄国史)研究不足,苏联时期(苏联史)研究不广;等等.进一步推进俄国史研究的发展,应在以下两方面作出积极努力:第一,打破学科界限,将俄罗斯语言学、文化学、翻译学、哲学和文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有选择地引入俄国史研究之中,建立中国学派的"俄罗斯学";第二,俄国思想文化史的研究要特别注重借鉴俄国文学研究方法和文本资料的使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中国革命史展览,经过修改已于今年7月1日正式开放。中国革命史陈列力求真实地反映中国革命的历史,实事次是地评价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其中增加了许多新内容,如介绍新文化运动时,不仅展出了陈独秀、李大钊的照片,同时也展出了胡适、蔡元培、鲁迅、刘半农、吴虞的照片,并介绍了他们的活动。在介绍马克思主又在中国传播,各地共产党组织出现时,突出了南陈北李及上海共  相似文献   

17.
王平 《理论学刊》2014,(3):118-122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启蒙形式经历了由白话教科书到戏曲、宣讲再到白话报的递嬗调适过程。白话报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在启蒙运动中发挥重要的影响力,原因就在于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它将启蒙的根本目标、现代大众传媒的跨阶层传播以及白话的俗文体性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白话文运动中,白话报不仅取得了空前的启蒙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对新知识者摆脱"体用分离"的语言困境提供了有力支持。晚清白话文运动启蒙形式的最终选择,实则是启蒙运动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冲突、相互激发的结果,白话报这一启蒙形式的兴起预示着自戊戌维新以来的近代启蒙运动已演进到一个关节点,它即将冲破既定的雅俗阶层界线,由居高临下的单一启蒙架构转换为多种文化力量颉颃竞进的五四文化场域。  相似文献   

18.
通过学习者特征分析了解和掌握聋生在思维、感知、获取信息方式上的特征与认知能力,考察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可行性,运用教学目标分析细化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各个层次的学习目标,再根据前期的调查及分析重新编排应用文写作教学计划,以职教云平台为手段将重新编排的教学内容有序安排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为聋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学习提供必要支持。最后,设计教学评价,通过采用过程式评价及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方式,借助不同的评价工具,全方位地检验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相似文献   

19.
熊荣敏 《世纪桥》2008,(11):88-89
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转换过程。不同文化有着其特有的文化意象。如何在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中对这些文化意象进行处理,是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文化类基础课程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难点。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以能力训练为主的项目教学法的推广,在工科课程中比较容易实现,而在文化类基础课程中却难以推广。作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项目教学模式下土木工程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以土木工程应用文写作课程项目教学的整体设计、单元设计、考核设计为内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为高职文化基础类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