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打通",是当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格局深化调整的某种必然.若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三地文学纳入共同的参照视野,不难发现,1945-1949年的中国文学是更多地贯通着1950年代文学形态的,而在传统的研究中,这种内在的贯通性恰恰被阻断,由此可以引起我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打通"和"分界"的重新思考.笔者认为,可以把距今30年以上的文学作为"现代文学史",着重从文学史观的调整、深化来建构;把近30年的文学作为"当代文学"的批评内容,着重从文学批评观的调整深化对当下文学历史完成"同代人"的留摄、考察.相信这样一种分界经得起时间推移,有利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散文从"五四"时期就开始了多种流脉的发展.台湾五六十年代的散文传承"五四"传统是多脉并流的,而且绝大多数在大陆文学史观念中并非主流,却成为了台湾散文的主导力量.这表明对"五四"新文学可以有不同侧面的继承,并流变出不同条件下的主流文学状态,这也正是此时期台湾散文的文学史意义所在.而开放的地域性、始终立足于文学层面的社会使命感、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新文学双重传统的继承发展、以及追求散文现代化的努力,使得台湾散文突破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压抑,不仅留下了传世之作,而且成就了众多散文名家、大家.  相似文献   

3.
韩琛 《理论学刊》2012,(12):116-120
继"中国新文学"、"中国现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三个重要的现代文学史概念之后,"现代中国文学"文学史新概念得以确立,并将之落实到《现代中国文学通鉴(1900-2010)》的书写实践中。事实上,重写文学史的"终结"并不是"重写"的终结,而是"重写文学史"实践本身逐渐丧失了原初的价值立场,以追求文学史的解放为开端,却以再生产出新的束缚而"告终"。作为对"重写文学史"趋于符号化、意识形态化的反拨,"现代中国文学"这一既返回又超越启蒙范式的文学史叙事,试图重构一个以"人的文学"为基础的新启蒙史观。因为在当代中国,事关理性、民主、科学的现代性启蒙仍然是一个未完成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命名的提出,对整个文学研究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甚或颠覆性的一个学术事件.尽管在此之前已有学者使用了"现代中国文学"术语,但这种使用无论是学科意识还是文学史观,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撰述体例,与以往的"中国现代文学"基本一致,或是仅仅对"中国现代文学"概念的局部修正.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提出的"重写文学史",也主要侧重于对某些曾被忽略和误解的作家作品进行重新解读,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新的文学史观念.因此,寻求新的学术领域与文学史研究的突破,成为新世纪以来现代文学研究的亮点.  相似文献   

5.
当前学界大多将1950-60年代视为台湾左翼运动的"真空期",从而导致文学史将这一时期描述为"左翼文化的断裂"或者"断层现象"。事实上,左翼思想作为一种精神,它并没有"缺席":虽被压抑但却以"潜流"的形式继续存在并发展。因此,如何持续挖掘与书写台湾这一时期的左翼生存状况及存在形态,是学术思想界当前所面临的挑战,而且意义重大。对这一时期台湾左翼被压抑的声音以及潜在存在形态的挖掘与梳理,既有助于我们接续起台湾左翼思想的历史"断裂"与复苏,又能敞开我们对文学史更为复杂而丰富的论述与重构。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现代中国文学"是朱德发教授10余年前提出的一个学科命名,经过长期的研究和积淀,目前,由他主持的山东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标志项目"现代中国文学通鉴"已进入收尾阶段.结合"通鉴"的设计构想,几位学者联系自己的文学史观念,从不同的视角对有关理论问题作了阐发论证,这些讨论无疑有助于当下文学史研究的丰富深化.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新文学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构建历史中,政治、商业等外在因素产生着很大的影响.从丁玲、萧红、张爱玲等几位女作家的文学史评价中可清晰地见到这一点.文学外在权力因素的影响与新文学的复杂背景和相对短暂的历史有密切关系,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这些因素的过分介入,会对文学史建设和当前文学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如何保持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构建与文学外因素的适当距离,值得文学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学史的现代化进程,实际上就是文学范式不断变革的历史过程.自梁启超的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告别古典之后,胡适倡导的白话文运动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分别从文体语言和内容上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范式;而新时期以来对于文学现实和文学史的反思则促使文学克服异化回归本位,完成了文学本体的建构,此三次范式变革力量的合力,才历史地完成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时至今日,网络媒体时代的文学革命,既导致文学创作与接受主体关系、地位的变化,也导致文学传播模式的变化,从而使文学走出贵族精英主导的历史,步入了真正的平民化时代.  相似文献   

9.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1945年10月25日,日本台湾总行向中国投降.台湾恢复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蒋介石所谓的“中华民国政府”则退据台湾.从此,台湾海峡两岸再度分离,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国政府一直在坚持不懈地探求着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对台政策,这又与美国对台政策密切相关。本文仅就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1949年上半年,中国大陆即将全部解放.解放大陆东南沿海岛屿,包…  相似文献   

10.
光复台湾无论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还是在台湾地方史上都是一件引人瞩目的大事。台湾的光复不但凝聚着大陆人民维护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志及为之坚持八年之久的浴血奋斗,而且也凝聚着台湾同胞心向祖国的强烈观念和把求取自身解放与祖国抗战融为一体的斗争精神。台湾胜利回归祖国与台湾同胞百折不挠、前仆后继、维护中华民族独立、争取民族解放的中国情结是密不可分的。重温抗日烽火中台湾同胞强烈的祖国认同感和为回归祖国而坚持不懈的努力,对于进一步认清“台独”的本质,对于坚持一个中国,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有着积极的意义。历史上由…  相似文献   

11.
战后的香港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一种较具包容性的空间。刘以鬯香港的文学活动不仅延续了在大陆难以存身的种种中国文学传统,让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自觉接通了与中国文学、世界华文文学的联系,而且以极强的"在地性"的现代主义文学探索,沟通了上海、香港这两座现代城市的文化资源。将此时期香港文学置于战后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现、当代"中国文学的内在联系以及一体相关性无疑会引起许多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2.
正西安事变推动了近代中国历史前进,功在国家,利在民族,但有人不能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不去考察国民党蒋介石失败的教训,错误地把国民党、蒋介石在大陆的溃败转嫁到西安事变上,说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使当时处于绝境的中共及红军"起死回生",最终夺取了大陆,迫使蒋介石败退台湾。  相似文献   

13.
顾彬不仅称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还质疑中国新文学史的写作质量.而读过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首先,发现其文学史观与评价标准值得推敲;其次,很少涉及思潮、社团和出版等重大事件;再次,是存在不少硬伤.这不免让人有些失望.但笔者以为,中国学界仍应该感谢顾彬,因为他迫使我们正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距离,他把中国文学史写作的范式困境问题再次激化,让人无法再讳疾忌医.基于这一背景,我想,只有高度重视以下三个基本问题,才能真正突破文学史写作的范式困境.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大陆和台湾都一直以不同的方式支持着海外华侨华人的教育事业,面对海外华文教育广阔的市场需求,海峡两岸都加大了海外华文教育的推广力度.本文追溯了大陆与台湾华文教育的历史与沿革,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大陆与台湾华文教育的共同合作基础,比较大陆与台湾华文教育的不同优势和劣势,据此提出推动大陆与台湾华文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0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筹备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时,我受命联系抗战文学方面的学者.抗战八年,若上溯到"九一八"事变,在通常所说的现代文学30余年中,抗战文学近乎"半壁江山".然而,在查找信息的过程中,我才发现,关于抗战文学的叙述与评价,较其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应有的历史地位仍有不小的距离.目前拥有五千之众的现代文学队伍,抗战文学研究者为数不多;在260余种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抗战文学史著作不足十分之一;大学本科、硕十、博士论文选题中,抗战文学也算不上热门.于是,我想在自己的发言中分析这个问题,也对研究偏少的情况提出批评.但是,在准备发言稿时,我文思滞涩,难以成文,我忽然感到汗颜.  相似文献   

16.
40多年来,台湾国民党政权在岛内外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不断演变,这些因素包括岛内经济机制、社会结构和政治文化的发展,大陆与台湾、中国与世界的历史发展和互动关系。本文试以历史分期的方法,探讨台湾国民党政权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政权演变为现代资产阶级政权的历史轨迹,分析其通过阶段性的嬗变和异化而完成的系统转型。从1949年12月国民党中央退驻台湾,到1958年8月金门炮战,是国民党政权从大陆败逃台湾到在台湾稳定统治阶段。该阶段  相似文献   

17.
《求是》2014,(14)
<正>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情绪,逐渐扩散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分支。在文学领域表现尤甚。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史写作,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虚无"历史的冲动和表征。创作上,以虚构手法为托词和掩护,罔顾历史事实,肆意篡改历史、臆造历史;批评方面,放弃对文本真实性的坚守,将畸形的虚构和想象夸大为最高原则;文学史写作则在"重估"和  相似文献   

18.
很显然,抗战文学是重庆一地文学研究的优势课题,所以这里会有与此相配的研究中心,会有专门的刊物,今天也才会借沙坪坝、北碚这样的抗战纪念地来开这个会."抗战文学"研究史,是与它的研究对象相伴发生的.同时期的评论文字不必说,连综合型的断代文学史在抗战结束不久也即产生了.1947年蓝海(田仲济)的《中国抗战文艺史》出版(2010年9月有台湾的繁体字本面世),八万字虽仅仅描述了一个文学时段的轮廓,却铺下了半世纪以来抗战文学研究的学术基石.后来的"抗战文艺"概念,从这样的一些研究中延续下来,包括1937年前的东北沦亡文学、流亡文学,淞沪战争的文学,"战争及与战争相关的文学"自然一直都在专门家的视野之内.而我们今日所面临的,是中青年一代的学者郁不具备抗战经历,甚至已没有了一切战争的亲历,他们已经主要是依靠历史的资料来辨别历史的真面目.一方面,抗战文学研究的深化有待于资料的进一步挖掘与整理,有待于对它们的认识的加深、加宽:另一方面,最早的"抗战文艺"概念自身在经过长时期的检验之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提醒着我们注意新的研究态势.  相似文献   

19.
马列主义本身就"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它的基本原理,也叫普遍真理,放弃了就要犯错误;再一个方面是它的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或者说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意见、办法,那要随时随地地从实际出发."①实现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首先就要立足于发展、变化着的中国国情,依据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上,中国革命和建设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具体任务与具体情况,正确地把马列主义的这两个方面,有机地融为一体,切实在面向实际与"不丢祖宗"(任何情况、任何阶段上都始终坚持而绝不背弃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这二者之间,不断达到具体的与历史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20.
李钧 《理论学刊》2008,1(5):119-122
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有一条清晰的"文化中国与大地民间"的线索,它直接对应于"世界话语与现代焦虑",展现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碰撞及其反省、自新与重生的历史过程.中国文学正是在这场痛苦的涅槃重生中创生了一个重要的流派--"新古典主义",这是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最独特的贡献.但是,学界至今尚未对新古典主义浪潮进行系统的历时性梳理,更未能在诗学理论的层面展开形而上的深入研究,所以亟待从几个方面加以拓展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