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三聚氰胺牛奶事件的曝光,再次将政府公信力问题推至理论研究的前沿。信任危机的爆发使政府施政面临空前压力与难题,面对挑战,政府如何通过完善自身有效解决社会问题,重塑公信形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本文从政府公信力的概念与内涵、政府公信力的理论渊源、政府公信力弱化的原因,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途径四个方面对政府公信力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张米 《新湘评论》2020,(4):28-28
钟南山投身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60余年,为我国医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时势造英雄。2003年“非典”一役,钟南山以战士的勇敢无畏、学者的铮铮风骨和悬壶济世的仁心仁术,挺身而出,无所畏惧,力挽狂澜,赢得了世人由衷的敬重。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新冠肺炎疫情,84岁的钟南山院士再次挂帅出征,担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战斗在抗击疫情最前线。他辗转武汉、北京、广州,探实情、提建议、解疑惑,直面疫情、权威发声、稳定民心,就像一枚定海神针,老百姓纷纷感慨,“看到这个名字就安心了!”  相似文献   

3.
2003年"非典"流行之际,钟南山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呼吁不要隐瞒病情,国家立即对"非典"病例和疑似病例实行隔离,有效控制和战胜了"非典"的肆虐;10年后的"两会"期间,钟南山又果敢地挺身直言:"千里雾霾的危害性超过‘非典’!"强调治理生态环境的紧迫性,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十八大"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钟南山和钟南山精神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和福祉,而且是中国人大制度建设的成功范例和可贵启示。  相似文献   

4.
作为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和同事们一道冲在救治非典病人的最前线。作为广东省医疗救治专家指导小组组长,钟南山不顾年事已高,冒着被感染的危险,悉心指导,救治病人,成为救治业务的主心骨。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坚持实事求是,积极开展合作,势力寻找病原,其科学家的道德风骨和学术勇气,堪  相似文献   

5.
陶振 《求实》2012,(4):63-66
农村基层政权公信力流失的潜在政治风险主要包括信任危机有可能转化为基层治理体制的合法性危机、妨碍公共政策在基层执行的有效性、削弱基层政权政治动员与整合能力等方面.基层政权公信力的提升有赖于加速向服务型基层政权转型,建立强有力的地方利益共同体;需要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提升基层政权权威认同的社会基础;需要积极重塑后集体化时代农民的公共性和集体观念,增强其地方共同体意识和认同感,以应对农民价值认同多元化与行动单位原子化的冲击.  相似文献   

6.
提高政府公信力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公信力建设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政府各项制度改革和建设的一块基石。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提高民众对政府的支持、信任和信心之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执政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是执政的根本基础。维护和提高共产党的公信力,已经成为党执政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试从规范党的执政活动、权力的授受关系、权力的公开运行、构建新的利益整合机制等方面去探讨如何提高党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8.
邱胜 《当代贵州》2020,(10):36-37
2003年SARS疫情,钟南山身处抗击病毒第一线。17年后,面对新冠肺炎疫情,84岁的他临危受命,在疫情防御中担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肯定人传人。”他第一时间发出预警。“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他却逆行前往武汉第一线。这样一位勇担当、暖人心的战疫英雄,和贵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合法性的"风向标",也是政府管理能力的动态反映。政府公信力具有产生和增强政府合法性、树立良好政府形象、维系良好社会秩序等重要功能,其实现途径主要包括提高行政能力、回应公众合理的利益诉求、完善政府管理的运行制度。  相似文献   

10.
美国政府公信力下降探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文昭 《学习论坛》2007,23(10):35-37
美国政府公信力的普遍大幅度下降,引起了广泛关注。分析美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既有政府方面的因素,也有公众方面的因素。政府方面的因素包括:政府规模过于庞大,超出必要的范围;政府绩效差强人意,不如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存在问题,政治决策出现过错和有的政治家不诚实等。公众方面的因素包括:公众的期望超出政府的可能,公众期望的后物质主义变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及对政府绩效的认识不准确等。政府公信力的严重下降,威胁着政府的合法性。然而,公众适度的对政府的不信任,是美国政治文化的传统,是民主的一种健康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目前,司法领域存在司法不公、司法公信力不高的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深化司法改革,提高司法公信力。分析目前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影响司法公信力的现象及原因,对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各项司法改革的措施和制度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12.
曾祥华 《探索》2006,(5):167-170
2003年因为孙志刚案件引发,国务院废止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而代之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本来,此事在法律上已经尘埃落定.但是由于钟南山院士等一些权威人士和专业人士对此持不同意见,且钟南山院士等权威人士和专业人士的一些观点还得到大多数网友的赞同,因此,再来讨论一下中国的收容制度问题,又成为必要.本文针对钟南山院士关于"在法律制度设计方面,我们应以什么人为本?就是应以好人为本,而不是以坏人为本,对敌人的宽容就是对人民的残酷",因而主张应当恢复收容制度的观点,从3方面进行了商榷国家为什么要废止收容遣送制度?偷窃与抢劫的人,和城市流浪人员只有"一水之隔"吗?"以人为本"只能是"以好人为本"吗?  相似文献   

13.
全华相 《探索》2006,(4):46-48
公信力是检验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试金石,是关系到执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要提高党的公信力,必须确立正确的执政理念;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要把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作为检验执政绩效的根本标准;要把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作为检验执政绩效的根本标准;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4.
公共信息传播视角中政府公信力存在着时效性不强、质量不高、大众传媒不规范等问题。政府公信力不足既有传播理念滞后的动力原因,也有传播模式单一的机制原因,更有传播法律法规不健全的制度原因。提升政府公信力要从更新政府公共信息传播理念,转变政府公共信息传播模式,完善政府公共信息传播制度等几个角度入手。  相似文献   

15.
郝继明 《唯实》2012,(10):42-45
网络舆论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造成了政府公信力的危机。研究网络舆论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可以促进政府善识、善待、善用、善管网络,改进工作,有利于密切政民关系,恢复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从网络舆论的影响机理方面分析,网络舆论的群体极化效应,首因近因效应、沉默螺旋效应、样本偏差效应、累积加倍效应、眼球效应、塔西佗效应、民粹效应、荷叶效应和赈灾效应对政府公信力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现实表明,对网络舆论的应急管理推进到治理层面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6.
提升乡镇政府公信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升乡镇政府公信力,建立公信乡镇政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乡村民主政治的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要求。文章从政府公信力理论的角度出发,将政府公信力与我国乡镇政府实际情况相结合,对我国乡镇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公信力,浅言之就是相对于公众的信誉力、影响力、号召力。它是国家机关行为能力的直接体现,反映了国家机关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能力和法治建设水平,是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的理性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国家和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同时,它也是推进依法治国、构建公民社会的重要公众意识基础之一。公信力的高低,是现代国家政府和其他机关衡量自身行为能力的基本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8.
司法公开能够使以人民群众司法知情权、司法参与权、司法监督权、司法表达权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得以充分实现,进而促进司法权行使的廉洁、公正、高效。  相似文献   

19.
在E时代,网络舆论作为现实社会舆情在虚拟社会的投映,往往是民意的一种集中表达,在与各级政府的多维互动中,需要各级政府做出积极回应并进行理性引导和处置,这既是在检验政府的行政能力,更是考量E时代政府的公信力伦理建设。在应对网络舆论的实践中,政府面临着"信息场和舆论场"错综复杂、价值冲突、制度悖论、技术难题等挑战,政府应该根据网络舆论在发酵、扩散、爆发和平息阶段的特点,立足于现代政治伦理维度,建立快速的反应和回应机制,真诚负责地构建官民互动平台,实现制度"硬控制"和价值关怀"软引导"的协同并进,从而守护自身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20.
公信力是政府存在的根本。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苏联政府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失去了其公信力,被人民群众所抛弃。为此,应该吸取苏联的教训,在保持经济稳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科学决策,依法行政的基础上密切联系群众,实现人民的利益要求,以获取人民的信任,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促进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