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什么样的人品最高?答曰:"不诿过者。"古人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饰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不诿过,在真理面前勇于否定自己的谬论、谬误,改正自身的缺点、错误,这是共产党人无私  相似文献   

2.
闻过则喜     
蔡星天 《奋斗》2011,(2):62-63
古人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为避免“不贰过”,就需有容人之量,切实做到闻过则喜。  相似文献   

3.
成功与失败     
“一”者,数之始也。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表明:“一”虽小,却是“0”的突破,作用与反作用大。万物成败皆源于“一”。中华文字内涵丰富,复杂多变。同个“一”字,用在不同地方,含义截然不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勇士之勇让人敬佩;“一日千里”,速度之快令人感叹;“一呼百应”,得道者多助;“一诺千金”,诺言一句,价值千金;“一举成名”,叫人欣喜不一……这些“一”,非同凡响,多多益善。相反,“一之为甚”,过头的事,哪怕过了一点头,也就害在其中;“一之谓甚”,犯过一次错误,亦为可叹,其可再乎?“一人传虚,万…  相似文献   

4.
1922年7月,党的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强调:“全国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之议决,本党党员皆须绝对服从之。”“下级机关须完全执行上级机关之命令;不执行时,上级机关得取消或改组之。”“本党一切会议均取决多数,少数绝对服从多数。”这里,已经提出了“三个服从”。至于“四个服从”的完整提出,则是在1938年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相似文献   

5.
孟子说:“心之宫则思”。毛泽东同志曾引用和肯定了这句话。据此,也可说:“口之官则言”,即人的口这个器官是用来说话的。当然,人的口还有其它用途,如吃饭、喝水等,但如果不说话,只是吃饭、喝水,那同其它动物又有多大区别呢?因此,人长了嘴巴,只要不是哑巴,就应该说话,特別是对那些错误的言论和损害党与人民利益的行为,就应该批评,就应该“说”。但现在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显然,这是群众  相似文献   

6.
远避“口之祸”,就是要管好自己的嘴。嘴的功能,除“协助”鼻孔呼吸之外.主要有二:一是吃,二是说。“吃”与“说”皆为人之本能,看似问题不大,但管不住,管不好,都会“病从口入”、“祸从口出”。首先是大吃大喝。这是党的作风建设中的一个顽症。它恶化党群干群关系,败坏党的形象,毒化社会风气,影响经济发展。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尚有2800万贫困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在反对“左”右倾错误问题上,曾作出过重大贡献.特别是在民主革命时期,他代表了一条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路线,使党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使民主革命迅速取得了胜利.他的关于反对“左”右倾错误的正确理论和实践.对我们今天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如何反右防“左”,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但是,无可否认,毛泽东在反对“左”右倾错误问题上,确实存在着严重的失误.正是这种失误,既使我国的经济建设蒙受了重大损失,也使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长期难以消除.这种失误表现在:第一,没有正确地分析“左”右倾错误的性质和危害,认为犯“左”倾错误的人动机是好的,是要革命的,而犯右倾错误的人则比较危险.  相似文献   

8.
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误区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大革命”的动因,是“文化大革命”历史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持续十年之久的原因,曾有过如下论断,即:在1957年至1966年期间,一是毛泽东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发展得越来越严重;二是他的个人专断作风逐步损害党的民主集中制,个人崇拜现象逐步发展;三是党中央未能及时纠正这些错误;四是林彪、江青、康生等野心家又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这些错误。仅就发动“文化  相似文献   

9.
范仲淹之误     
文人的笔是用来写文章的。文章是什么?曹丕说:“乃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这话在今天看来自然有些不合时宜,因为写文章的人多了,传播文章的途径也多了,篇篇“不朽”自是不能。真正“不朽”的恐怕只在那些精构妙思之作,但即便如此,一篇公诸于世的文章也还是要核实情况审慎下笔的。不然,文章一经刊出,轻则谬讹传观,重则混淆是非,其误大矣!范仲淹是犯过这方面的错误的。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同时要求我们坚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毛泽东思想,既不能“因为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毛泽东思想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也不能“以为凡是毛泽东同志说过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照抄照  相似文献   

11.
司马牛 《实践》2006,(7):47-48
谈到如今一些荣辱颠倒、是非混淆的现象,有学者说这是由于国人耻感的弱化、麻木所致。对此,他们认为应加强对国人的荣辱观教育,弘扬“耻感文化”。知耻对于人类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康有为就曾有言:“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这也就是说,凡为善之心,皆起自人的正确的荣辱观念;凡为恶之念,皆起自人羞耻感的丧失。但现实的问题是,胡锦涛  相似文献   

12.
“谁是谁的人”是一个许多人常用的句式,在某些机关呆过、官场混过的人,多会以此句式造句,比如说,“张三是李四的人”、“赵二是王五的人”等等。一个人一旦成了谁的人,两者之间的关系便是主奴关系。尽管是党员,是公务员,嘴上在高喊他是党的人,是政府的人,但其内心唯尊某一人,趋避进退,唯某人之命是从;荣辱祸福,皆由某人一个人决定。他虽然拿着政府或企业发给的工资,但他的意识中已无政府或企业而只有某人,且凡事只知对某人负责。实质上,他已经成了某人的特殊私有物。反过来说,某人对于他的私有物,也有随意处置的权利。而今一些人虽无古代君…  相似文献   

13.
瞿秋白即使在犯“左”倾盲动错误时期,他的理论与实践也不是一切皆错,而是功与过、正确与错误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瞿秋白既是“左”倾盲动错误的主要责任者,又是纠正实际工作中盲动行为的推动者;他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中国革命发展的方式、道路,虽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城市中心”论的局限,但却是“农村割据”思想的倡导者;他对“无间断的革命”论的阐述,既有混淆两个革命阶段界限的错误,又包含有可贵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4.
骞叔 《前线》2005,(10)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段话讲到一个重要的问题:人的喜怒哀乐之情与中和的关系。所谓中,就是适度,无过无不及。只有适度,才能和谐;中是和的前提和条件。所以和又称中和;和为贵也可说是中和为贵。而中和的达到,与喜怒哀乐之情的恰当表达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人的一切行为,都出于情,而情是性的表现。《郭店楚简·性自命出》说“,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人都有喜怒哀悲之气…  相似文献   

15.
“ 狼 来 了” 的 故 事 妇 孺 皆 知 。但 正 如 一 句 广 告 词 所 说,狼 来 了 并 不 可 怕, 失 去 诚 信 最可 怕 。 两 千 多 年 前 孔 老 夫 子 就 说 过:“ 人 而 无 信, 不 知 其 可 也。” 管 子 也 有 言 曰:“ 诚 信 者 ,天 下 之 结 也。” 这 二 位 先 哲, 分别 把 讲 诚 信 当 作 做 人 的 根 本和 治 理 天 下 的 关 键。 看 来 从 古到 今诚 信 都 是 不 可 或 缺 的。否 则, 由 此 带 来 的 损 失 是 难 以弥 补 的。 经 商 自 然 也 是 如 此。 据 传 媒 报 道,在 过 去 的 2003年 由 于 一 些 厂 家 和 商 家 不 …  相似文献   

16.
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我党就有了创办人民武装航空力量的设想,但未实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曾经派人到苏联学习过飞行技术,并利用缴获的国民党飞机成立过鄂豫苏区政府航空局。但是,由于红军还处在创建之中,又不断遭到蒋介石反动派的“围剿”和党内“左”倾错误的领导,党和红军损失惨重,人民空军的建立,不可能提到党的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7.
湍水石 《前线》2013,(4):83-83
古人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意思是说,谁都会有错,但错不可怕,肯改便令人称道。而肯改者,一定容得下尖锐批评。毛泽东曾宽容农妇的诅咒,周恩来凡事爱作自我批评,陈毅“道歉亲上门”,陈云“喜欢听坏话”。他们无不是容得下尖锐批评的典范。然而,现今一些党员干部却不怎么喜欢这样的逆耳忠言。他们愿意听表扬话,听顺耳的话,不愿尖锐批评的话。一遇尖锐批评,便暴跳如雷,“老虎屁股摸不得”;他们平时一言堂惯了,陶醉于“上一呼而下百诺”,对尖锐批评,耿耿于怀,或给人脸色,或给人“穿小鞋”;他们嘴上说“欢迎批评”,表面上“虚心接受”,但不是百般辩解叫冤,就是竭力推卸责任,找理由搪塞,寻原因逃避,觅别人“垫背”,要不就敷衍了事,一转身撇在脑后。  相似文献   

18.
“身在福中不知福。”这是中国人经常挂在嘴边,用来说服人、教育人、批评人的一句古语。那么,“福”究竟是什么?怎么才叫“福”?这是一个真正需要弄明白的有关人生价值的大问题。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莫兴高,自有生成造化。许多聪明人未必知道什么叫福,许多糊涂人反而“稀里糊涂”地得到了福。何其故也?原因就在于“糊涂人”因为“糊涂”才不知道世上有那么多的烦恼,才不会去追求那些本应该属于自己、更不用说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烦恼,皆因心中的非分之想所生,皆因腹内的贪念过炽所致,包括贪财之念、贪名之念、贪权之念、贪色之念、贪寿之念等等。可以说,一切烦恼都是自找的。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平安安才是福。拥有平常心,当个平凡人,幸福便会自然而然地常伴身边。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有些人借经济体制改革之名,极力鼓吹在我国搞私有化。私有化都有哪些论点?它们错误的实质是什么?现将近来一些期刊上针对私有化观点的批驳综述如下:一、驳“产权改革论”有人认为,全民所有制企业“产权不明晰”,“所有者缺位”,“名义上人人所有,实际人人皆无”。对于这种观点,有人撰文指出,它抹杀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照搬西方产权理论特别是科斯定理,是完全错误的。1、社会主义国家的全民所有制是不同于私人产权制度的新型产权静度,其本质特点就是全国人民这个群体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2、从我国对国有企业所有权的法律规定、收益归属是否明确、产权所有者的  相似文献   

20.
正自然界一到秋天,便有晾晒之美的风景。你看,有满枝的果实,有低垂的瓜蔓,有长啸的玉米,还有晒场上的欢笑声,簸箕里的哗哗声,粮食归仓时的簌簌声。这些晾晒,合奏出一曲美妙动人的"晒秋歌"。自然界如此,人生何尝又不是如此?孔子的学生子贡说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