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发展民主,保障人们的基本权利,为改善民生提供重要保障;改善民生,也是发展民主的内在要求。改善民生,我们才能拥有真正的民主。发展民主与改善民生统一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当中。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民生问题关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民生问题的本质是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能否得到落实和保障的问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现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应以法律作为基础性手段,通过进一步加快民生问题的立法步伐,建立合理的政府工作评价系统,建立健全民主参与和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等渠道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民生问题是一切文明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国家发展进程中的根本性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要解决好现阶段的民生问题,必须把握正确的政府责任导向,建设一个集阳光政府、有限政府、法治政府、诚信政府、亲民政府、民主政府、自律政府、和谐政府、服务政府综合交叉的善治政府。  相似文献   

4.
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诉求,是执政为民理念的集中体现,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有效选择。地方政府改善民生绩效评估体系构建要树立民本的核心价值追寻,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的多元主体评估机制,构建以改善民生为轴心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民生问题涉及各族群众的劳动权、财产权、教育权、健康权、生命权、社会保障权等生存和发展权,全面改善民生是党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也是政府履行职能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政府必须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符合各族群众实际需要、结构完整、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提"民生",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奏响改善"民生"的时代最强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的集中体现和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即实现其大众化的根本途径和重要载体。"民生"是马克思主义最直接最现实最深切的理论关注和实践关注,如何真正彻底解决民生问题,实现"人的复归"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思想的特质所在,更是马克思主义获得无产阶级认同、信仰的要义所在。总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生视角是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义,这既为历史所证明,亦为现实所需要。  相似文献   

7.
改善民生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改善民生是工会工作载体,工会要在积极实施《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参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参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等多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民生型政府是指一种在关注民生、重视民生的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以改善民生为宗旨,实现着保障民生的重要职能并承担着相应责任的政府。民生型政府具有服务性、有限性、法治性、责任性等特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民生型政府的主要任务包括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为实现社会正义,中国共产党从指导思想上反思效益主义模式,正确处理务实与务虚的关系。改善民生和扩大民主一直是中共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正义的两翼,缺一不可,相得益彰。民生不能替代民主,中国不仅要实现更具包容性的经济增长,也要建设更具包容性的政治体系来积极响应经济基础的变化。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能为我们实现社会正义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而且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奠基者。面对"文革"后中国民生普遍贫困的落后局面,邓小平紧紧围绕为什么要改善民生、如何改善民生以及改善民生的目标是什么等基本问题,把改善民生与社会主义本质、改革开放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密切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民生思想体系,指导着中国人民不仅彻底摆脱了贫困而且实现了总体小康。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学习研究邓小平的民生观,对于我们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民生民主就是在为民办实事方面建立起以民主方式解决民生问题的工作机制。从“羊城论坛”到《中共广东省委政治协商规程(试行)》,广东“民生民主”逐步实现其规范化和制度化。从社会学的变迁理论来看,广东“民生民主”的实践倚赖于外力的推动、民众自发的需要以及政府的引导和规范:自由、平等的参与,有效的对话与互动,政府官员自觉推动协商结果的落实是广东“民生民主”的运作机制。广东“民生民主”的发展,不仅为当代中国协商民主尤其是民生民主的发展提出了一个有效的模板,也为我国化解各种社会危机问题提供了一个样板机制。  相似文献   

12.
民生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仕文 《理论前沿》2006,(15):22-2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民生为本是以人为本最本质的规定。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在于坚持民生为本。坚持民生为本,就是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根,民生为重,民生为准。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  相似文献   

13.
民生新闻指的是站在普通老百姓的视角,播报贴近普通老百姓生活、讲述普通老百姓真正关心的事件的新闻,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教育民众,为民众排忧解难。民生新闻的特点主要有:贴近百姓生活,实用性强;内容通俗易懂,趣味性强;人文叙事方式,故事性强。民生新闻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增强国家认同感;增强凝聚力;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正确观点。新闻工作者应该牢牢把握民生新闻的特点,积极融入党和政府的政策要求,拓宽传播中的交互方式,注重媒介融合和网络传播,提升专业能力,充分发挥民生新闻的教育引导作用,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14.
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政府的根本职责。要通过优先发展教育,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公共文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民生的有效改善,构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改善民生贯穿于其中,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改善民生的过程。发展是改善民生的根本前提,以人为本是改善民生的根本价值取向,全面协调可持续是改善民生的行动指南,而统筹兼顾则是改善民生的方法论指导。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只有以改善民生为实践维度和最终归宿,才能在实践中放射出真理的耀眼光芒。  相似文献   

16.
民生内涵的多层次性决定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民生改善是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要切实改善民生,增进社会和谐,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深刻认识民生改善与社会和谐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改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求解路径须从五个方面去把握,以构建五位一体的民生建设体系:推进经济建设,走共同富裕道路,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确保改善民生工程的顺利进行,建立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走绿色政治之路,促进民生建设生态发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践行核心价值观,建设先进文化,提升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实现民族振兴;展现幸福生活的民生建设旨归,必然成为党和政府的伟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政治学中的“民生”观和“民心”观,总结了保障民生、倾听民意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基本方针,挖掘了邓小平的富民政策和思想解放主张与中国古代“民生”、“民心”思想的内在联系,为当下改善民生、推进民主两项国策的正确性提供了历史注脚。  相似文献   

19.
盛芳 《人事天地》2010,(19):22-22
随着地方政府每年实施的民生工程项目不断增加,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也会相应增多。但是,在项目增加的情况下,要防止民生工程中出现弄虚作假行为,使民生工程真正取悦于百姓、造福于人民,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其考核方法就应针对实际,不断创新,做到科学务实,真正反映社情民意。  相似文献   

20.
改善民生是党群关系和谐化的基础和保证。着力改善民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现在党群关系领域内的运用。是我们党处理不同时期党群关系的重要经验,也是我们党时新形势新任务的科学把握。提高认识,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增加社会事业投入,进一步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并逐步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