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改革》杂志2003年第7期刊登了《谁在分"肥"》一文,内容涉及广州市华侨房屋开发公司企业经营和改革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被后者以侵害名誉权为由告上法庭。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判令原告败诉。此案所涉及的新闻自由与名誉权保护背后的复杂法律关系问题值得引起关注,它对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意义重大。我们特节选广州天河区人民法院对该案的判决书,并约请有关方面学者对此案所涉相关问题发表观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改革》杂志2003年第7期刊登了《谁在分"肥"》一文,内容涉及广州市华侨房屋开发公司企业经营和改革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被后者以侵害名誉权为由告上法庭。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判令原告败诉。此案所涉及的新闻自由与名誉权保护背后的复杂法律关系问题值得引起关注,它对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意义重大。我们特节选广州天河区人民法院对该案的判决书,并约请有关方面学者对此案所涉相关问题发表观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改革》杂志2003年第7期刊登了《谁在分"肥"》一文,内容涉及广州市华侨房屋开发公司企业经营和改革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被后者以侵害名誉权为由告上法庭。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判令原告败诉。此案所涉及的新闻自由与名誉权保护背后的复杂法律关系问题值得引起关注,它对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意义重大。我们特节选广州天河区人民法院对该案的判决书,并约请有关方面学者对此案所涉相关问题发表观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改革》杂志2003年第7期刊登了《谁在分“肥”》一文,内容涉及广州市华侨房屋开发公司企业经营和改革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被后者以侵害名誉权为由告上法庭。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判令原告败诉。此案所涉及的新闻自由与名誉权保护背后的复杂法律关系问题值得引起关注,它对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意义重大。我们特节选广州天河区人民法院对该案的判决书,并约请有关方面学者对此案所涉相关问题发表观点。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兴的网络行为模式,"人肉搜索"在受到广大网民追捧的同时,也遭到了各界的批评和指责。本文将从"人肉搜索"的概念出发,结合国内外学说对"隐私权""名誉权"的一般理解,分析、界定"人肉搜索"可能侵犯的隐私权,名誉权,并提出相关的法律规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评论权和名誉权是实现公民合法权益的两种体现。同时,二者之间存在交叉性,评论权使用过度将会构成名誉侵权。当前名誉侵权案件频发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评论的合法性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我国既保护名誉权又保护评论权的司法理念,有必要以"评论"为出发点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侵害公民和法人名誉权的案件 ,是目前司法实践中发生比较多、影响比较大、易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案件 ,也是司法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从公权和私权冲突与协调的视角论述了何为新闻自由、对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认定、正当的舆论监督同名誉权的界限以及对死者名誉权的保护 ,以有利于正确处理司法实践中出现的该类案件 ,科学认定名誉侵权 ,既防止某些人以法律赋予其新闻自由权为借口侵犯公民、法人的名誉权 ,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民事权益 ,又要防止有些人动辄以名誉侵权为由提起诉讼 ,从而限制新闻自由。通过合理的界定 ,达到既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 ,又保证公民享有新闻自由权 ,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1999年10月20日公布的《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把人民法院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纲要》明确确定了人民法院改革的总体目标是:“紧密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需要,依据宪法和法  相似文献   

9.
警察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应当享有名誉权,这有充分的法律及理论依据。当前侵害警察名誉权行为频发的原因在于警民关系的不和谐,媒体对警察的片面报道,警察机关内部维权不够到位,个别民警违法乱纪给警察队伍带来负面影响等,要从这几方面入手深化警察名誉权保障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0.
本期导读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同志的文章《人民法院改革的进程与展望》向读者介绍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人民法院改革的历史进程及改革的近期任务 ,文章指出 ,人民法院改革的目标在于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国家需要的人民法院组织体系和国家法官制度。□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 ,一些国家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陷入困境甚至破产 ,由此人们提出中国还要不要组建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疑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同志的文章《关于培育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几个问题》一文明确地回答 :着力培育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方针不能动摇。□ …  相似文献   

11.
庭审质证是人民法院及时审结案件,保证案件质量的一项重要诉讼制度。近年来,人民法院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强化改革意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积极推进审判方式的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以突出公开审判和强调当事人在庭审中的举证、质证作用为核心的庭审方式改革已得到司法界的认同。然而法学界对庭审质证理论的研究和司法界对庭审质证方法总结甚少,这不利于司法工作者统一认识,也不利于人民法院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驾护航。笔者拟就此谈点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庭审质证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没有将庭审质证作为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必经程序,只是允许当事人对作为定案依据的主要证据进行辩论和质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91年4月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诉法》)第66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应当保密,需要在法庭上出示的,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可见,新《民诉法》改进了民事诉讼制度,将庭审质证作为人民法院审理民事,经济案件的必经程序。笔者认为,庭审质证应当是指人民法院通过法庭审理方式组织诉讼参加人对同一事实所争执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作权法>颁布于1990年,没有也不可能规定网络版权,这就使人民法院在审理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时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11月22日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本文试图结合国际通行作法尤其是美国1998年<跨世纪数字版权法>(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以下简称为DMCA)关于ISP版权侵权责任的有关规定,具体分析<解释>关于ISP版权侵权责任的有关规定.  相似文献   

13.
人民法院改革势在必行,而审判方式改革则是法院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规定要在全国法院系统内推行审判长选任制度,改变目前审判工作的行政管理模式,以适应审判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职能作用。本文通过简要阐述审判长选任制的基本内容,分析确定审判长选任制的价值定位,剖析实践中审判长选任制改革存在的问题,肯定了在我国实行审判长选任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新闻报道引起的名誉侵权案件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众多的新闻媒体作为被告陷入侵害名誉权纠纷案件的诉讼当中,这是大众传媒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新闻从业者要加强法制意识,了解名誉侵权发生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侵权的发生,更好地发挥媒体舆论的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审判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行政诉讼法的一些缺陷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在某些方面制约了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活动和行政诉讼法的全面贯彻执行,影响了行政诉讼法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作用和行政诉讼的法律权威.本文试就行政诉讼法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第一,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只拥有司法审查权,而没有完全的司法变更权;第二,行政诉讼法管辖的有关规定,应作技术性调整;第三,关于侵权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已经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但通过网络侵犯名誉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网络名誉侵权手段简便易行,影响范围广,侵权后果严重。网络名誉侵权责任需要从行为的违法性、损害后果、主观过错、因果关系几方面加以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名誉权应该承担责任,如果网络用户利用互联网侵犯名誉权,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删除、屏蔽等义务。  相似文献   

17.
我国行政诉讼法中"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但实践中却存在当事人之间的"和解"。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是否存在讨价还价的余地,在《行政诉讼法》立法之时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争论的结果以"不调解"的立法规定而告一段落。事隔十余年,在修改《行政诉讼法》之时这一问题再次浮出水面。笔者结合我国实际对行政诉讼中的和解作一粗浅的分析,以期为立法提供参考。在展开讨论之前,有必要对和解与调解作一比较。通常认为和解是当  相似文献   

18.
《民法典》名誉权条款删去了"人格尊严"的规定,有学者认为这明确了"人格尊严"不受名誉权保护的原则,因为名誉权保护中的人格尊严相当于"名誉感",而"名誉感"又过于主观,保护名誉感会过度压制言论的自由表达。然而从法哲学的层面来说,名誉权是基于某种"可见的"或者"当然的"价值而获得的尊重,它不仅包括外在名誉的保护,即获得实事求是的评价的权利,也包括内在名誉的保护,即给予每个人最基本的尊重,后者又被称为"名誉感"。内在名誉的保护有助于个人控制自身的形象,发展健康的人格,与他人建立紧密的合作。尽管对公共事件和公众人物的评价是言论自由的体现,我们也不能像美国法那样纵容无节制的批评,而应该借鉴德国法,禁止将他人贬低为"非人"的动物或物品。此外由于《民法典》中的人格尊严可以最广义地解释为所有权利的基础,不适合作为具体权利的规范依据,因此当人们发表侮辱性的言论贬损他人的人格尊严时,我们仍应依据名誉权条款,而非人格尊严条款要求他们承担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19.
新《刑事诉讼法》增设"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一章,个中规定,对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在人民法院决定强制医疗前,公安机关可以采取临时的保护性约束措施。此类措施因涉及国家公权力运用与公民人身自由保护的衡平,构建和实施理应更为谨慎。而我国有关立法和司法解释显然未能给予与其重要性相当之关注。强制医疗前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的性质、适用条件、期限场所和监督救济等问题亟待明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法律解释规则为路径对《刑事诉讼法》第80条第2款含混不清的语词进行了解释。从最恰当的意义上来看,《刑事诉讼法》第80条第2款中"由人民法院裁定"应该指分别由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来决定或者裁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