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都阳 《人民论坛》2013,(7):28-30
应对人口红利的消失依赖于经济效率的改善当我们讨论人口红利时,通常的含义是在既定的人口总量下,是否存在着更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结构。很显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社会中生产性的人口比重高,需要抚养的人口就相对少,这种人口结构就有利于经济增长;反之,当一个社会的抚养比上升,人口  相似文献   

2.
我国实现了从传统意义的数量型人口红利向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动力转换,主要包括质量型人口红利、结构型人口红利和空间型人口红利以及以储蓄体现的第二次人口红利。应完善针对不同群体特征劳动力的引导机制,完善对雇用行为的规范与引导机制,完善劳动供需数量、质量、结构匹配的发展政策和引导机制,完善基于空间视域丰富人力资本投资策略,以释放我国第二次人口红利,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中国人口机会窗口、人口红利的变化历程,基于人口普查与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和就业状况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人口机会窗口开启,人口红利随即产生,直至2050年左右消失,持续约60年的时间。人口机会窗口开启是人口红利收获的重要标识,合理的就业政策是同步实现人口红利获得与人口机会窗口开启的关键因素。人口红利无法脱离人口机会窗口而存在,单纯利用就业政策无法持续延长人口红利收获周期。人口红利消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口年龄结构的持续转变,未来人口结构变动应着力于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以期在人口红利和人口可持续发展之间持续优化。人口红利消失不可避免,一方面要探寻保持适度生育水平之策,推动实现稳定人口;另一方面也要寻找经济发展之方,开发劳动年龄人口群体中各年龄阶段的就业潜力,持续发掘人口之外其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遵循人口转变和后人口转变理论,长寿时代的到来是人口发展的规律性结果,这既标志着人类社会实现了长寿预期的文明成果,也引发了诸多经济社会新变化。充分认识长寿时代人口机会的潜在优势,匹配适宜的政策环境以适应发展新要求,探寻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需要从继续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深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大力发展全民终身教育、构建包容性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协同发力,从数量、质量和配置等多重维度深度开发长寿红利。  相似文献   

5.
人口红利发展模式的动因内在于人口机会窗口。依赖于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人口红利才能得以变现。中国借助于人口红利发展模式,实现了数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正在向人口负债时代快速转换,产生大量劳动力闲置、收入差距拉大、产业结构升级举步维艰、以人口红利为支撑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潜力不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维定式与路径依赖等隐患。这一系列问题,必须通过促进有效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适时调整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统筹把握好下一阶段的城市化进程、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和利用、适时调整退休年龄等政策举措予以积极化解。  相似文献   

6.
人口红利由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所决定。人口红利消失和人口老龄化导致潜在增长率不断放缓,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国家都需要面对的问题。我国新生人口仍呈现逐年递减趋势,经济上加速了人口红利的消失,甚至逐渐产生了"人口负债",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潜力带来了压力。对此,不仅需要从供给侧出发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扩展改革领域,也需要在需求侧从依赖外需转向内需,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解决实体经济需求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陈佳鹏 《思想战线》2012,38(2):16-20
人口红利是指人口年龄结构转变所导致的积极经济后果,人口转变的第二阶段与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的经济起飞阶段结合产生第一次人口红利;人口转变的第三阶段与第三产业比较成熟的大众消费阶段结合产生第二次人口红利。PADIS百年人口预测显示,2010~2030年是中国劳动力最为丰富的时期,1987~2034年是第一次人口红利期;2040~2080年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接近或超过4亿,是收获第二次人口红利的重要时期。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现充分就业,用好第一次人口红利;实行积极老龄化战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开发第二次人口红利;始终坚持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战略,大力提高人口素质,顺利从第一次人口红利过渡到第二次人口红利,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已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国家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国家;从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国家转变为以城镇人口为主的国家;从成年型人口国家转变为老龄化人口国家。中国人口的这种重大转变,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已经或将造成很多重大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劳动力人口占比开始下降、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村老龄化水平提升、人口负债压力日益加大、人口出生性别比攀升造成的婚姻挤压问题逐步显化、"421家庭"赡养结构渐成规模等。为达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目的,人口政策应在分析这些影响过程中作出调整:在"十二五"末期考虑实施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结婚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在"十三五"末期实施所有育龄夫妇都可以生育两孩子的间隔生育政策。  相似文献   

9.
<正>近期,中国社科院发布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认为我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的时代转变。这个转变的拐点将在"十一五"期间出现,确切的时间可能是在2009年。从2004年开始,随着"民工荒"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我国劳动力可能短缺的趋势,一些机构和学者也纷纷提出中国"人口红利"可能枯竭的诸多预测。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口红利已经在消失。"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迫在眉睫。"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15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93727万人,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比上年末下降0.60个百分点。这是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在相当长时期里首次出现下降。  相似文献   

11.
孟祥林 《中国发展》2007,7(3):118-121
提高城市化水平是提升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该文首先简要论述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变迁,然后分析了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几个关键因素: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的充分发展和资源布局,最后初步探索了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选择:发展城市要以资源为依托。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孟建柱部长在全国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通过对大连市20年来人口与犯罪动态特征的可拓统计分析,得出了大连市社会犯罪的数量特征、关系特征、不确定性特征和动态演化等多元特征,立足人口特征与犯罪的关系,运用非平衡系统理论建立了人口周期犯罪率和人口容率的概念,提出了可拓犯罪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同时对自然人口与犯罪的惯性增长态势、流动人口与犯罪增长的突变特点以及城市化进程对犯罪规模的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只有对城市人口特征和犯罪增长与演化模式进行可拓统计与评价,才能实现社会管理优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对危害铁路运输高危人群的研究必须植根于对高危人群这一概念内涵及外延的准确把握,因此,研究现有危害铁路运输安全的高危人群的组成结构,对高危人群做一个明确的界定,是"高危人群的识别和控管"这一论题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研究其构成要件、特点,为铁路公安机关实践工作提供客观统一的认定判断标准。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铁路公安机关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危害铁路运输安全高危人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信息时代凸显出领导形象传播策略的重要性,尤其是大众传播对领导形象传播的重要意义。大众传播是领导形象传播的主要方式,领导形象传播手段、范围、内容、速度具有多样化、网络化、综合性、瞬时性等特点。完善领导形象传播策略要求充分认识和发挥主流媒体的主体地位,改进领导形象传播内容和方法,注重运用网络资源,提高领导干部传媒素养和传媒形象。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黔东南州市场监管中非国家法诸因素进行调研,使用法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分析,展示要素、结构和性能各层面的冲突和相互影响,为民族地区国家法的执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现实素材,并尝试性提出了解决民族地区国家法的执行需要在民族区域自治法框架内,充分考虑新时代民族地区诸因素作用,方能有效解决民族地区法律秩序以及社会治理问题。  相似文献   

16.
广西中心城市流动人口特征及若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人口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经济现象 ,近年来已引起学术理论界及政府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广西中心城市流动人口大幅增加。文章分析了广西中心城市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许进品 《桂海论丛》2008,24(3):13-15
在回归现实中不断创新发展,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女性流动人口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当前全国女性流动人口数量已达到7385万人,占据全国流动人口的半壁江山。本文采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女性流动人口的基本状况及流动特征进行全面分析,为更好的服务女性流动人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该文运用点密度渲染、全局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对中国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孵化器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在所考察样本及其时空阶段内,中国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布密度基本呈现由东部沿海往西部内陆递减的特征,同时呈现孵化器数量空间集聚态势;第二,各个影响因素对科技企业孵化器效率的影响力度不同,且在中国的东、中、西和全国四个层面各因素的影响力度也存在差异;第三,不同因素交互作用后呈现双线性加强态势。创新水平、政府政策、基础设施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效率有重要影响。不同地区为提高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效率,应注意多种因素的协同和搭配。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讨论了城市建设中对用地制约因素进行管理的必要性 ,常见的若干种用地制约因素的特点及影响范围 ,进行管理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