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史方舆纪要》载:“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蒋勋谋据邵州拒刘建锋,起兵连飞山、梅山蛮寇湘潭”又据《宋史·蛮夷二》载,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章惇遣判官乔执中知全州时,还有“飞山之蛮近在全州之西”。据上述史料所载,不仅在唐末宋初存在一个名叫“飞山蛮”的部族,而且活跃于历史舞台至少达一百七十七年之久。历史上的“飞山蛮” 在什么地方?她的后裔是现今的什么民族?本文就此谈点粗浅的看法,抛砖引玉,促使各位高识之士来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蛮”者,是历代反动统治阶级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辱称。 历史上有“南蛮”、“长沙蛮”、“武陵蛮”、“沅州蛮”、“辰州蛮”“梅山蛮”、 “飞山蛮”等等称谓,主要系指我国南方、湖南、湘西少数民族而言。 至于“飞山蛮”,根据藏励稣等编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飞山。在湖南靖县西北十里,一名胜山。五代楚马氏时飞山洞蛮保据于此。〔通鉴注):飞山比诸山为最高峻,绝壁刀仞,环山有濠堑,其遗址尚存。”  相似文献   

3.
“飞军”一词,首见于《华阳国志·南中志》。云:建兴三年,诸葛亮征南中,“秋,遂平四郡。……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军”,毫无疑问,是指军队,但为何冠之以“飞”,“号为飞军”?不见史家明示,笔者经考证认为,“飞军”是指南中劲卒青羌组成的骑兵部队。理由如下: 《说文》释“飞”曰:“飞,鸟翥也,象形。凡飞之属皆从飞。”引伸义,极言运动之速。古籍中,“飞舟”,“飞军”、“飞书”、“飞马”、“飞驷”等等之辞,不胜枚举。其中,有不少用“飞”来形容骑马或驾马疾驰的。例如,《汉书·袁盎传》:“今陛下骋六飞,驰不测山。”注曰:“六马之疾若飞也。”《后汉书·孔融传》:“驰檄飞翰。”而专用“飞”来美称骑兵将士的,又有“飞将”、“飞骑”等辞,《史记·李将军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三国志·魏志·吕布传》:“布便弓马,膂力过人,  相似文献   

4.
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连的乡村城市,解放前一般都建有“飞山庙”(有些地区名“飞山宫”)祀杨再思,特别是侗族村寨极为普遍;侗族中的杨姓多半自称是他的裔孙。 杨再思是唐末,五代时人,北宋追封“威远侯”,南宋又追封“英惠侯”,声名传播在侗、苗、汉族社会中已有几百年之久。但是,再思的事迹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均不载。笔者仅从杂史、方志搜集的资料,结合正史中和他有关的记载,以及人们祠祀他的由来,探讨他的历史、族别,以就正于读者。  相似文献   

5.
公元七世纪初的唐朝初年之时,今贵州省西部往西南至云南省楚雄州,往南至红河以北,都有白族人口分布。《蛮书》卷四说: “西爨,白蛮也。东爨,乌蛮也。当天宝中,东北自曲、靖州(今云南省昭通、贵州威宁一带), 西南至宣城(在今云南元江县境内),邑落相望,牛马被野。在石城(今云南省曲靖县)、昆川(今昆  相似文献   

6.
仡伶作为族称,见于宋代,《宋史·西南溪洞诸蛮》载:“乾道七年(1171),“卢溪诸蛮以靖康多故,县无守御,仡伶乘隙焚劫,后徒县治于沅陵县之江口”。“沅陵之浦口,地平衍膏腴,多水田,顷为徭蛮侵掠,民皆转徙而田野荒秽”。“乃以其田给靖州仡伶杨姓者,俾佃作而课其租”。“杨氏专其地将二十年,其地当沅、靖二州水陆之冲,一有蛮隙,则为害不细”。  相似文献   

7.
飞山公是湘黔界邻地区民间常见的一个地方神明.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叙述主体展现的飞山神明信仰显示出不同的发展轨迹,飞山公杨再思由杨姓祖先及地方社会代言人逐步演变为地方神明,并超越其他民间神,被以靖州为中心愈来愈广泛的地域内人们信奉和祭祀.这一变化是随着区域开发进程,由王朝力量主导及地方社会精英努力推动的、向某种可以称之为"正统"或"标准"不断加以创制和改造的结果.也可以说,通过探索这一民间信仰的形成与流播,可以了解和认识区域社会建构和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关于“云梦土”的记载,始见于《尚书·禹贡》“荆州”条:“云梦土作乂”(或作“云土梦作乂”)。这里的“土”,应读作She(社)。郭沫若《释祖妣》说。“土、且、士,实同为牡器之象形。……而土为古社字”。又说:“祖、社同一物也,祀于内者为祖,祀于外者为社”。因此,“云梦土”就是“云梦社”。 “云梦社”是蛮越先民娱神祭祖的神社。 蛮越神社为何以“云梦”相称呢?  相似文献   

9.
周寅斌同志在《南岳史略》(载《湖南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中,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之衡山”一语,断定“秦始皇曾登衡岳”。这是值得商榷的。 按《史记》原文:秦始皇二十八年,过彭水(今江苏徐州市),“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即今岳阳君山)祠,逢大  相似文献   

10.
唐代云南诸民族中茫蛮部落的族属问题,目前有两种意见:一、认为是傣族先民;二、认为是崩龙族先民。近来桑耀华同志撰文对第二种意见进行了阐述,认为茫蛮部落是南亚语系佤、布朗、崩龙等族的先民,(以下简称桑文)笔者通过对有关史料的研究,认为桑文的观点值得商榷。要弄清茫蛮部落的族属,首先必须研究蛮书所记“开南杂种”的族属及其与茫蛮部落的关系。关于这个问题桑文根据《元史·地理志》中“威远州(古开南地之一部分),其川有六,昔朴、和泥二蛮所居……其后为金齿白夷酋阿只步夺其地”的记载,断定《蛮书》所记“开南杂种”的民族成分是“濮”、“和泥”、“洛”,不包括“白  相似文献   

11.
勤劳勇敢的水族,是唐代从百越族群中发展而成的一个古老民族。唐宋时期的中央王朝,便在水族聚居的今广西环江一带设置以水族族称命名的羁縻州县:抚水县、抚水州。水族因之被称为“抚水蛮”。《宋史·蛮夷传》载,抚水蛮“夹龙江以居”。龙江是都柳江支流,发源于今之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乡,经周覃,转荔波,流入广西河池、环江、宜山、柳城等地。可见,水族至少在唐宋时期,即以环江为中心,散居于龙江流域的黔桂两省区毗邻地。经官兵多次“进剿”,大中祥符9年(公元1016年),改抚水州为安化州、抚水县为归  相似文献   

12.
凭着《让子弹飞》抢走冯小刚保持的国产单片票房最高纪录的姜文,一度是投资者眼中的“风险股”,以平均4年才导一部、至今也只拍了4部之“业余”导演而著称。新近却有消息传出,他要绕过《子弹2》,直接拍第3部。在圈中不少人纷纷迷失、失节于“市场”的时刻,置疑在所难免:姜文也……?他还是“姜文”吗?  相似文献   

13.
《南诏德化碑》是我国重点保护文物之一,是研究唐史特别是南诏史的第一手资料。公元766年(唐大历元年),南诏阁罗凤立此碑于太和城(今大理太和村),表明南诏“世奉中国”,辩解他的“叛唐”是出于“不得已”;(《新唐书·南诏传》)后代“归唐”,“但指太和城碑及表疏旧本呈示汉使,足以雪吾前过也”(《蛮书》)卷3)。从而在他的继承者异牟寻时,南诏又归属唐王朝。《碑》文记述了南诏在唐王朝的扶植下统一  相似文献   

14.
“蒲蛮”非濮人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蛮,又名扑子蛮,云南古代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滇西地区,以澜沧江流域者较多。据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说:“蒲蛮,……在澜沧江迤西。性勇健,……骑马不用鞍。跣足,衣短甲,膝颈皆露,善于枪弩。首插雉尾,驰突如飞。”关于蒲蛮的族源和族系,云南民族史上一直混淆不清。不过大多数人认为蒲蛮属于“濮人”,即今孟商棉民族佤、布朗、崩龙族的先民。我个人的看法与此不同,概括如下: 1、蒲蛮、扑子蛮或望蛮,是迁入滇西地区的北方游牧民族,他们和孟高棉民族无关。  相似文献   

15.
《诗经·大雅·嵩高》赞嵩山曰:“嵩高维岳,峻极于天。”嵩山地区是河出图洛出书和伏羲创制八卦之地(指嵩山北麓的河洛汇流一带),还是炎黄祖庭,三代(夏商周)之都,古老而蕴奥秘……  相似文献   

16.
拜访云梦山     
缘于对我国古代排兵布阵的祖师鬼谷子(王禅)的崇敬,今春,我们特意去拜访了淇水明珠一云梦山。云梦山又名青岩山。因其山势常年云浮雾罩艨胧莫测,又加之飞瀑流泉之氤氲,故名曰:云梦山。我们从淇县(朝歌)城西行约15公里,汽车便渐渐驶进层云笼翠的峰峦之中了。明人何士琪曾赞道:“横峪坊外,红尘隔断,俯瞰深谷,琪花瑶草,夹路喷奇,八盘九湾,曲曲幽异“,令人“仙仙欲飞“。车在幽谷中缓缓停下,举目便是“中华第一军校“云梦山景区的山  相似文献   

17.
以民族文化为核心内涵的靖州"飞山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处于一个特殊的时空。其文化旅游品牌空间冲突缘于涉及旅游品牌拓展的各类空间挤压与冲突,包括地理的、市场的以及文化上的。在周围已有著名旅游品牌的压力下,飞山文化旅游更需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在比较优势和区域整合理念的指导下,与区域内其他品牌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进行区域整合形成优势互补、资源与客源共享、良性互动,将空间劣势转化为整体竞争优势,才能逐渐建立起识别度较高的文化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18.
<正> 一、“黄陂古属黄国”辨由刘昌绪修、徐瀛纂的《〔同治〕黄陂县志》(十六卷附图一张,清同治十年〔1871〕刻本):“〔黄陂〕春秋隶黄国”,柯昌泗《今县释名》、张群《湖北县改概况》,《考察黄陂县各种概况及整理意见书》(县长丁铮域,1934年2月)等等,都有类似的说法。此之前的明嘉靖《黄陂县志》(十五卷,清杨延蕴纂修),没有去翻捡(嘉靖志湖北省图书馆有抄本、康熙志黄陂县志办公室已买回胶卷)。黄陂县志办公室的编纂者,坚持以同治志为准,今特辨于下。古黄国,即周封之封国。《春秋》桓公八年(前704)《左传》云:“八年……夏,楚子〔楚武王熊通)合诸侯于沈鹿〔今钟祥县东六十  相似文献   

19.
王屋山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北部,“以其山形若王者之屋”(《禹贡》)而得名。“愚公移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王屋山闻名久矣。《国语》云:“禹封九山”。何谓九山?《吕氏春秋》曰:“会稽、太山、王屋、首阳、太华、岐山、太行、羊肠、孟门。”...  相似文献   

20.
雁门关,蛮雁出没的地方。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作了形象诠释,“重峦叠,霞举云飞,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而蛮雁出于其间,故名。”作为一处天然要塞,它雄踞于勾注山上。独特的地理坐标决定了它必然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古人云,雁门关“外北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失雁门而失天下。”无数才华横溢的将帅怀抱理想,兵刃相见,在雁门关内外进退杀伐,或饮恨千古,或功垂青史。历史的记忆从战争开始,充满了血雨腥风。最早的典籍“穆天子传”说:“甲午,天子西征,乃绝之关登。”粗粗推算,据今已有3000多年。先秦《尔雅·释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