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信事件”无疑将是广东人心中永远的痛,甚至将成为广东人信心的转折。 作为中国信托业的“老二”,广东对外融资最重要的窗口,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曾是广东人的骄傲,也是广东人的“钱包”。在其十几年的历史中,从海内外将亿万资金融入广东。它在广东的3000多项五花八门  相似文献   

2.
街头巷尾的三姑六婆聚在一起的时候,总爱朝着我家的窗户指指点点:“要论‘南风’吹得劲,就要数这一家了。大小三位港眷在这里落户,咸水货(港货)还少得了?”三位港眷指的是我婶婶和她的一儿一女,我叔叔是60年代初逃港的。扳指一算:叔叔回乡娶婶婶已有5个年头,婶婶从农村“进驻”城市(我家)也快3年了。去年除夕之夜,满街满巷是鞭炮的红衣,我家的圆桌上摆满佳肴,正当举杯投箸之际,门铃响了,有人交来一份加急电报,上面只  相似文献   

3.
“人对钱要看穿,不看穿烦恼很多。储水万担,用水一瓢。如果什么事都以钱为第一观念,人生价值也无从谈起。”王纪三教授.'下海"曾是东北和广东新闻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这位年逾六旬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教授,六年前带着自己的科研成果,从冰天曾地的哈尔滨来到四季如春的广东,最后在广东江门创办了三掩电池实业有限  相似文献   

4.
呛倒南来北往的客炎炎夏日,广东人的饭桌上肯定少不了冬瓜汤这道菜。它清热、祛暑,几乎每个广东人都会煲。但另外一种“冬瓜”,广东人就“煲”得令人不敢恭维了,那就是说普通话——广东人习惯称之为“煲冬瓜”。这另一味“冬瓜”,不知呛倒了多少南来北往的客。 10多年的改革开放,广东经济建设成就辉煌,使外地人不得不对“老广”们刮目相看。但是,几乎所有到过广东的外地人,对广东取得的成就作出一番赞扬和惊叹之余,都总是对广东普通话的普及程度表示遗憾和不满。北京一位经常来穗的生意人告诉笔  相似文献   

5.
广东顺德实在是一个让人不可思议的地方:就这么800平方公里土地,90多万人口,释放出的经济能量10多年间却翻了几番。如今1个顺德,相当于1978年时9个顺德。顺风顺水到顺德,在这块宝地上,“神州城”、“裕华家电城”、“美的城”、“康宝城”……顺德超亿元年产值的企业已近20家。全国十大乡镇企业,顺德占了“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6.
从“空白版“到“广东版”袁厅长,在目前席卷广东的房地产热潮中,土地本身呼风唤雨的神奇作用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而几年前,政府拿着土地,却还是“捧着金碗讨饭吃”。这种变化原因何在? 认识到土地是一只金碗,从中开掘出源源不断的财富,这是广东土地使用和管理制度改革的成果。这一改革篇章我叫它“广东版”。 80年代没有开放之初,香港的加工业即大量涌入广东的土地。而当时我们的土地使用仍完全排斥市场的作用,是“空白版”。作为土地所有者的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分配土地,使用土地的各个单  相似文献   

7.
某金箔集团过去是一家亏损企业,如今则成了盈利大户。该集团成功的奥秘之一是“巧”用人。比如,该企业有几个“闲人”,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一天到晚想游山玩水。于是集团总经理把他们找来,公款让他们去“游山玩水”——东去杭州,西赴西安,南下广州,北上沈阳……但有一条,就是在所到之处张贴金  相似文献   

8.
《经济日报》财贸部主任朱建中自1988年以来,先后6次比较长时间到广东采访调查,而集中于“最突出、最鲜明地体现广东发展特点”的顺德。以顺德为代表的广东人与内地人观念上究竟有何差异?顺德“石破天惊”的成功秘诀何在?顺德还有哪些问题和启示?作者进行了颇有新意的回答,并希望引起议论和争鸣。  相似文献   

9.
公元1989年对广东来说大概是“民工年”。不知从哪里传开的民瑶:“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鼓动着数以百万计的民工蜂拥南下! 广州火车站,这个进出广州的门户成了矛盾的集中点。广州站的运量近年来平均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春节时的旅客人数更比平常上升30%,如今又一下子冒出了要疏运的50万人,怎么办? 然而,经过紧张运筹,在繁忙的“春运”40天里,广州站安全运送了包括民工在内的134.7万多名  相似文献   

10.
“神秘之箭”近一两年的广东警界,重拳频出:深入民心的“我为广东添光彩”系列活动、雷厉风行的打击盗抢机动车斗争……然而,最令全省乃至全国各地为之关注的,莫过于从下半年开始席卷全省各藏污匿垢之处的扫除“黄赌毒”统一大行动。花都赤坭宾馆逮“虎”、大亚湾沥格岛捉“鳖”……一场场漂亮的战役,一次次闪电行动,所向披靡,声威显赫。而执剑立于潮头的,正是广东省公安厅除“七害”  相似文献   

11.
从80年代中期开始,“百万民工下珠江”的民工潮几乎每年都要震撼广东一次。谁也说不清在广东的打工仔外来妹到底有多少,但谁都明白,如果今天他们突然走了,广东成千上万的企业将立即关门。随着广东经济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与技术密集型的转换,广东的外来大军的结构也在发生着悄悄的变化。一批批高等院校的莘莘学子和专门人才,在南下队伍里亮出了新的番号和旗帜。尽管他们人数远不如民工大军,但释放的能量却远非打工仔们可比。这是不同层次的较量,是量与质的两个不同范畴。孔雀南飞,摇动羽翼,振荡出不同韵律和节奏的多重乐曲。“追求保险式的发展”“我是带着我的科研成果,通过组织调到广东来的。”来自山西的韩工告诉我。  相似文献   

12.
谁的“义务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欲建“教育特区”8月16日对于广东省农村贫困家庭来说绝对是一个利好的日子。他们的卢瑞华省长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决定,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广东省将免收全省农村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困难家庭子女的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省财政将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亿元补给相应的学校。今年9月,约77万农家子弟将享受  相似文献   

13.
盛世危言珠三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要彻底告别“变通时代”,更好更快地步入“规范时代”,才能留住台商北上的脚步。这篇文章,观点或稍为尖锐,但不失为清凉的针砭之言,望珠三角的地方官员不以为忤,且惕然有所自励,鼎新革故,在故往的成就上谋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要故步自封,落后于长三角日新又新的脚步了!  相似文献   

14.
郁郁葱葱的南粤大地,犹如一幅风景画:蔬菜、瓜果伸枝展叶,青翠欲滴;农舍墙壁上广告词斗大醒目;农民们三五成群,摩托车、自行车、汽车、拖拉机川流不息,涌向市场赶早集。就像南国盛夏的热浪,广东农村浓烈的市场经济气息正扑面而来……“第二次土改”广东作为改革升放的前沿阵地,市场经济先行一步。1992年4月,比我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早半年,广东就放开了粮食销售价格,全部取消了票证,市场调节的商品超过90%。农民高兴地把放开粮食价格称为  相似文献   

15.
这几个月,“广东”概念在股市迅速走红。先是广州市几家企业的新股认购,征集了数十万股市新兵;接着在深沪两地冲锋上市,有几只“广州概念股”身手不凡,表现上佳。一位股评家将它们串进一句浪漫的歌词:“滚滚‘珠江’翻腾着神‘奇’的‘浪’花,高耸的‘白云山’屹立着‘东方’不败。” 何止是广州,广东尤其是珠江三角洲,随着一些新股登场,“股民  相似文献   

16.
A1 潘殿伟是一个刚过而立之年,高高大大的英气十足的汉子。总是西装革履,“大哥大”不离手。行则步伐如风,坐则话语匆匆。 1988年6月潘殿伟在广州市工商局注册了一个叫“新境界设计群”的私营企业,当时只有三四个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一个小私营企业主。今年二三月间,“新境界设计群”已发展成为大型的广告公司,潘殿伟又成了公司老板。但无论怎么说。他始终是“新境界”的形象和代表。行内曰:潘殿伟的“新境界”乃大陆CI市场的开创者之一。他本人是广东广告界设计界的五六位“巨头”之一。  相似文献   

17.
1992年夏天,一位名叫马军的年轻博士,广东顺德一个叫北滘的小镇,一种品牌为“美的”的空调,撞击在一起,形成了某种“轰动效应”。“穷得像教授”,“傻得像博士”的中国知识分子,获得了一种新的形象和诠释:告别大都市,离开象牙塔,深入乡镇民间,饱受创业艰苦,用知识创造财富,用财富重新确证自己。直到今年1月,中央电视台摄制的14集特别节目《广东行》在全国播放时,马军依然扮演着广东“人才效应”中传奇化的角色。马军的示范作用,激励着多少清贫学子的南下之梦! 1992年底,“美的”拥有了第二位博士,来自四川重庆大学的丁小江。“美的”1993年订货会的订货合同金额,超过了13亿。与此同时,今年1月,广州出版的《粤港信息日报》上,一篇短文却  相似文献   

18.
广东“四小虎”如今已天下闻名。追根溯源,新华社记者戚休、于有海1987年写的《“来料加工”开路广东跃起“四小虎”》当属较早且较有代表性的宣传报道。在该文中,记者对顺德、南海、东莞、中山“全年工农业总产值总计可达140多亿元”的事实深表赞叹,认为“这四个县、市的经济大发展,都是由‘进口原料——加工生产——出口创汇’开路的。” 5年后漫步“虎地”,四只小虎中每只“虎”的工农业总产值都过了100亿元,“来料加工”之路已被或正被“四小虎”摒弃着。“四小虎”的目标眼下是“四小龙”。  相似文献   

19.
一个是香港的推销大王,一个是广东的营销鬼才,在广州的“营销沙龙”上,他们相会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南海,浩瀚奇丽。然水无常清,近年来,境内外的一些不法之徒,利用南中国海镶嵌港澳台和地靠东南亚的特殊地理条件,以边贸、渔业作掩护,猖狂进行走私、贩毒和偷引渡活动。负责广东4300多公里海防安全的广东边防总队海警支队像一柄正义的利剑,向一只只伸向中国南海的魔掌出击。 “利剑”出“鞘”,“猎物”落网 1996年2月18日,农历大年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