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正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随着携带核弹的中、远程弹道式导弹的发展,美国和苏联开始着手研究如何防御对方的导弹武器对自己本土的袭击。美国相继开发、研制了"奈基一宙斯"系统、"哨兵"系统和"卫兵"系统,以对抗苏联的核攻击。苏联于1956年开始研制"橡皮套鞋"反战略弹道导弹系统,1964年开始部署。毛泽东敏锐地关注到美、苏在反导系统方面的发展情况,从战略防御角度出发,特别  相似文献   

2.
1972年5月26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和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签订了《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简称《反导条约》)。它于同年10月3日生效,无限期有效,是美苏限制和削减战略武器会谈的主要成果之一。条约规定,双方均可部署两个反弹道导弹系统,一个保卫首都,一个保卫导弹发射场。除此之外,双方不得部署全国性的反弹道导弹系统或其基地,也不准使非弹道导弹系统得到反弹道导弹的能力。按本条约的规定,苏联保留了莫斯科的发射场,美国保留了阿拉斯加州的发射场。 1974年7月,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又在莫斯科签订《苏美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条约议定书》,规定双方只能在本国首都周围或者在一个洲际导弹发射基地周围,建立一个反导弹系统。 《反导条约》虽然是美苏双方的条约,但是其重要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等媒体揣测,中国二炮可能对东风-15等弹道导弹进行了改进。不仅延长其射程,还可能采用独特的垂直打击技术及子母弹头,从而极大地增加了敌方反导系统的拦截难度。美国担忧中国弹道导弹会对东亚美军基地构成更大威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美国一直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对中国施压,要求中国改革汇率制度,开放金融市场。这一问题表面上是经济问题,但实质上是中美两国基于国家利益所展开的一场大国博弈。在美国对华汇率外交历程中,利益集团一直是其幕后的政策推动者。美国对华汇率外交依据利益集团的参与以及政府对外政策的特点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美国制造业利益集团、金融利益集团是美国政府对华外交政策的推动者和支持者。利益集团将自己的集团利益上升为美国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5.
<正>当前,萨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东北亚安全局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美国的鼓动下,韩国政府打着防范朝鲜导弹威胁的旗号,坚持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萨德并非单纯的防御设施,而是攻防兼备的武器系统,一旦部署到位,不仅会给中俄的战略安全带来严峻挑战,还可能对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安全格局带来深远影响。何谓萨德?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可以分为三类,专门用于高空防御的是配备了宙斯盾系统的“标准”反导导弹,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美国即开始对华实行旅行限制政策。60年代中期,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约翰逊政府以放宽对华旅行限制为突破口逐步调整僵硬的对华政策。尼克松上台后,美国对华旅行限制被彻底废除。在某种程度上,冷战时期美国各届政府在对华旅行问题上的态度反映了当时美国对华政策的走向。本文考察了美国对华旅行限制政策始末。  相似文献   

7.
一、美国发展反导系统的历史和现状  导弹防御又称反导系统,即在预警系统帮助下,及时发射拦截导弹击落来袭导弹的系统。多年来,尽管美国国内一直有争议,但美国从未停止研发反导系统的工作。这一工作始于20世纪50—60年代,70年代建立“卫兵”导弹防御系统,由于技术和费用等原因,建成后不久即被拆除。1983年,里根总统提出“战略防御倡议”(XDI),即所谓“星球大战”计划,试图建立一个以太空为基地的旨在保护美国全境不受苏联导弹袭击的反导系统。90年代初,布什总统修改“星球大战”计划,大大缩小其规模,提出建立旨在防御有…  相似文献   

8.
陈辉 《党史博览》2013,(5):4-10
反导系统、预警机、无人机、加油机,是共和国蓝天的四大"撒手锏",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使中国空军如虎添翼。珠海航展展示的中国反导系统,轰动了世界2012年11月14日,珠海航展展示的中国反导系统——防务对抗体系,轰动了世界。在航展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进行的防务对抗体系动态仿真演示,形象地再现了中国自行研制的防空反导武器从发现目标到成功拦截的全过程,以三维动画和声光效果生动演示了导弹武器在真实战场环境下协同作战的场景,让各国参观者赞叹不已。其实早在两年前,中国的反弹道导弹拦截系统就已  相似文献   

9.
《福建党史月刊》2016,(9):63-64
1972年2月,尼克松首次访华,结束了中美两国隔绝20多年的状况,揭开了中美关系新的一页.1974年8月9日,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美国对中国政策由此后退.尼克松遭到蔑视,蒙受耻辱,辞职后深居简出.  相似文献   

10.
对华军事战略是美国整个亚太战略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围绕美国国家利益这根基轴,美国对华军事战略走过了几个不同的时期。美国对华军事战略演变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战略扼杀”阶段(1950—1953年)1950年7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纠合所谓“联合国”军大举侵朝,企图在征服朝鲜以后,进一步侵略中国。侵朝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公然声称:“鸭绿江并不是把中朝两国截然分开的不可逾越的障碍”,表明了美国企图借朝鲜战争的机会,将战火引向中国,以扼杀中共政权。但朝鲜战争并未沿着美国所设计的方向进行。在中朝两国军民的顽…  相似文献   

11.
美国总统尼克松上台伊始,虽说有改善与中国关系的意愿,但其对华核战略与前任约翰逊并无本质区别,仍然在强调中国核威胁的情况下继续对华进行遏制。不过随着中苏矛盾的激化,特别是有关苏联打算对中国核设施进行先发制人的核打击的流言逐渐增多,甚至在官方渠道苏联外交官员开始对美国进行试探,这时美国政府才开始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美苏中三角关系初露端倪。因此中苏边界冲突为中美关系的改善提供了一个机遇,但是核因素却是加速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2.
2022年3月,美国国防部向国会递交了《2022年国防战略报告》。美国新版国防战略以中国为主要对手,提出所谓“一体化威慑”概念,以此作为国防战略指导思想。“一体化威慑”战略强调整合常规领域与核领域的作战能力,依托外交、经济、司法等国家战略力量,并借助其合作伙伴和盟国实力,强化所有战争领域威慑能力,进而形成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真正的不对称优势”。在美国不断加大对华战略竞争背景下,美国“一体化威慑”战略将成为美国实施大国竞争、强化对华打压、维护全球霸权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3.
许以民  王艳华 《世纪桥》2013,(10):73-74
中日复交前,两国政治关系总体处于冰冷状态,其成因主要在于:两国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美国对战后日本对华外交的制约;战后长期执掌日本政权的右翼保守政客的破坏;中国"文革"时期的"左"倾思想对我国对日外交工作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美国为谋求自身的绝对安全和战略优势,以便独霸世界,一年来在核裁军问题上不断倒退。1999年初,决定大力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并伙同一些国家研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要求修改美国和前苏联1972年5月26日签订的《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简称《反导条约》)。10月13日,美国参议院又否决了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议案。以立法形式否决核禁试条约,美国是第一家,树立了一个极坏的典范。美国的这些举措,将破坏全球的战略平衡与稳定,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反导条约》是维护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的基石1972年5月26日,美国和前苏联  相似文献   

15.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双脚踏上北京首都机场,开始了举世瞩目的访华之旅,中美关系随之解冻.尼克松访华,中美高层直接对话,打破了中、苏、美三个大国相互抗衡、互相制约的平衡,表明中美两国为了战略上的共同利益,存异求同,开始联合抗苏.鉴于中美高层接触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敏感性,为使尼克松访华顺利,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原因,我国政府在毛泽东的主导下,煞费苦心地作了一系列神秘而富有戏剧性的铺垫. 毛泽东采纳四老帅联美抗苏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双脚踏上北京首都机场,开始了举世界瞩目的访华之旅,中美关系随之解冻。尼克松访华,中美高层直接对话,打破了中、苏、美三个大国相互抗衡、互相制约的平衡,表明中美两国为了战略上的共同利益,存异求同,开始联合抗苏。鉴于中美高层接触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敏感性,为使尼克松访华顺利,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原因,中国政府在毛泽东的主导下,煞费苦心作了一系列神秘而富有戏剧性的铺垫。  相似文献   

17.
1977年初,美国总统卡特执行国务卿万斯的"苏中等距离"政策,不仅未能使美国从中苏双方获取战略利益,反而造成了苏联扩张主义的加剧和中美关系正常化(以下简称正常化)在其任内的首次推延。苏联的战略威胁、万斯访苏的失败及第二阶段战略武器谈判的止步不前,为中美接近提供了良好契机。为保持正常化势头,美方决定派遣万斯访华来试探中国的建交态度与底线。但在《巴拿马运河条约》的初步达成与亲台势力的反华鼓噪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卡特决定再次推延正常化,授权万斯对华提出"最大限度"方案。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然而,美国凭借它占有绝对优势的军事经济力量,企图领导世界的野心不断膨胀.为确保美国在全球的霸主地位,美国提出了弹道导弹防御计划(BMD).BMD分为两部分:一是"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二是"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其中重点是TMD.如今,TMD已直接威胁着中国的国家安全,对此我们必须有高度的警惕,并加以坚决反对.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初,美国深陷越战,国力相对衰落,而同时期国际几大力量却出现了重大改组。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为了使其对外战略与国力相适应,尼克松政府大规模调整了美国的外交政策。显然,尼克松政府实施全球均势外交是有其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的。  相似文献   

20.
<正>上海是中国的工商业和金融中心,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政府把战争迅速扩大到上海。8月9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大山勇夫中尉和一名士兵驱车闯进虹桥中国军用机场,在遭到中国守卫士兵的阻拦后,开枪打死一名机场卫兵。中国哨兵自卫反击,当场将曰军官兵二人击毙。8月13日,日军以"虹桥机场事件"为借口,在虹口、杨树浦一带抢占有利据点,以租界和黄浦江中的军舰为作战基地,炮击闸北一带,史称八一三事变。京沪警备司令官张治中率部奋起抗击,中国空军也出动参战。淞沪战役由此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