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陈独秀(1879-1942),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安庆人。1915年以创办《新青年》杂志为阵地,高擎民主与科学大旗,与李大钊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与发起人。1921年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为中共一大至五大的主要领导人。1929年转向"托派",并组建托派组织而被开除出党。1932年10月,陈独秀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于1937年8月出狱。出狱后,很多友人邀请陈独秀去香港、武汉、兰州和长沙,而他最后受安徽同乡、留日同学邓初(邓仲纯,当时在江津开设医院)之邀,来到四川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定居。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由于避难,我在四川江津接触陈独秀相当一段时间。 陈独秀提前结束监狱生活,得益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蒋介石兑现了释放政治犯的承诺。而对陈独秀的出狱,却附有条件。那时南京已遭敌机轰炸,陈独秀的监房都被震塌了天花板。陈对提出出狱附加条件的国民党当局大为恼火:任何条件,非我所愿;附有任何条件,我宁可被炸死在监狱!当局无奈,只得无条件释放。  相似文献   

3.
正全长6300多公里的长江,在重庆江津境内由西向东穿流127公里。江津人习惯将这127公里的长江,按流向分为上、中、下三段,即石门以上为上游,几江为中游,珞璜为下游。许多著名诗人对长江江津段的特殊水文都有所吟咏,比如晚唐陈子昂、北宋黄庭坚等,但他们都是单篇独章,仅只一首。只有清代大家张船山算是大手笔、大气派,他不仅写了4首江津的"长江诗",而且按上游、中  相似文献   

4.
庞然 《红岩春秋》2008,(4):74-76
1938年初,日军相继占领武汉、长沙。大批难民流离失所,蜂涌来到陪都重庆。在逃难的人群中,有一体态清瘦,身着洗得发白的蓝布长衫的老者,在一名年轻女性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挤上长沙到重庆的轮船,他就是曾被共产党宣布开除党籍、又被国民党关押多年刚被释放不久的原中国共产党总书记陈独秀。陪伴而行的年轻女性,是自愿在南京狱中照料他生活起居、出狱后成为他妻子的潘兰珍。  相似文献   

5.
陈独秀在江津县一个静偏的山村走完了他人生最后4年的时光。已是风烛残年的他在这里好似夹在两座大山之间苟延残喘,永远也找不到当年叱咤风云时留下的蛛丝马迹。这4年是他苦闷、孤独、痛苦、绝望的4年。他看破红尘,但仍被特务监视,而且国民党还派出要员时时想拉拢他,欲使他成为反共工具或为反共服务。  相似文献   

6.
曾德新  周智林 《湘潮》2012,(7):56-56
1937年8月,陈独秀从国民党南京监狱中释放出来。次年,因日本占领了上海、南京等地,他与夫人潘兰珍避难来到重庆近郊江津县。在江津县内几经辗转,于1939年5月27日,迂居该县麻柳乡大户杨家石墙院,房主杨鲁丞祖上系清末拔贡。陈独秀迁居该处的原因据说是受杨氏遗族之请,帮助杨氏整理遗著。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陈独秀高举中国新文化运动大旗,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李大钊等缔造了中国共产党,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晚年,他从国民党监狱里出来,漂泊到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在乡间鹤山坪石墙院,度过了生命的最后4年。  相似文献   

8.
由陈独秀研究会、江津市政协主办,安庆市政协、安徽大学胡适研究中心协办的全国第三次陈独秀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10月5日至10日在四川江津举行。来自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安徽、浙江、江西、四川等省市近4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陈独秀(1879—1942年),安徽安庆人。他是新  相似文献   

9.
祝彦 《党史纵览》2010,(11):52-54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南京局势越来越危险.陈独秀于1937年9月9日匆匆离开南京.14日抵达武汉.租住在华中大学校园后侧一所旧式的四合院民房。陈独秀虽然不能亲自操戈上战场.但他对抗日满腔热情.积极鼓动宣传民众抗战救国。期间.除了遇上王明、康生制造的“汉奸”冤案干扰外.陈独秀的生活基本是平静的。  相似文献   

10.
1941年初,国民党反动派阴谋制造了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义愤。3月26日,从大东北流落到大西南的东北中山中学学生,痛感国破家亡之苦,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对学校向师生施以高压强烈不满而爆发了学潮。这便是东北中山中学迁到大西南的第二次学潮—“3·26”学潮。我当时是学潮的发起者之一,并被推选为领导学潮的执委会成员。学潮结束后,我被学校开除,于1942年初,转到江津国立九中就读。  相似文献   

11.
据报道,厦门卷烟厂在减人增效工作中,坚持不让一个职工流落社会的原则,想方设法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他们把精简下来的职工,有的充实到厂劳务公司,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有的介绍到厂外的一些企事业单位工作。为免除到厂外企业工作职工的后顾之忧,该厂还允许这些职工在应聘合同期满后返回厂里,由厂里负责安排工作。在当前众多下岗职工流入社会,难以再就业的情况下,厦门卷烟厂的经营者却能做到不让一个职工流入社会,的确难能可贵。有了这样关心职工的企业领导,职工能不安心工作、为企业做贡献吗? 与此相反,当前有不少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以“合同期满”、“生产任务不足”  相似文献   

12.
叶剑英元帅不仅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而且是一位蜚声文坛的诗人.有时候,即使是在出席会议期间,他触“会”生情,也写出了很巧妙的诗词.在五十年代的一天,叶剑英参加了某次会议,听着空洞无物、冗长的报告,深有感触,顺手写了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盘子”的陡然扩张,人才问题摆在了江津区面前:无论是企业,还是党政部门,优势的人力资源时显捉襟见肘。  相似文献   

14.
正陈独秀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常言说"诗言志",陈独秀诗歌的观点、气韵和感召力,值得后人深入研究。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所处的时代特征,忠实地记录了其主要革命历史。他把诗歌当作革命宣传活动的重要形式,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弊端。陈独秀的诗作有几个非常显著的特色:一是重在运用旧体诗的形式,多为五字律和七字律,但又有创新格体;二是他的作品主要面向普遍受过旧教育的知识分子,在抒怀感慨之中又包蕴着对知识分子历史作用的深邃思考;三是陈独秀的诗句"说起联邦新制度,又将遗恨到君身",显然是对满清王朝统治的彻底否定,也是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前途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15.
正陈独秀一生中用过的名、字、号、笔名、化名达60个之多,撒翁是其中之一。1927年八七会议后,他正式离开了中共中央的领导岗位。9月10日,在黄文容、汪原放、陈啸青的陪同下,化装离开武汉,潜回上海。1927年10月24日,《布尔什维克》在上海愚园路亨昌里418号秘密创刊,首期即发表了陈独秀的《汪精卫的出路在哪里?》《蒋介石的进步真快呀!》《好一个党外无党党内无派》等8篇文章,署名为撒翁。到1928年2月27日第19期停刊,其间发表了他那文笔犀利的寸铁和杂文共达151篇。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是一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有着重要影响而又十分复杂的历史人物。关于他的一生,矛盾和误解很多,通过不断解密的相关档案再次探析关于他的三次"右倾机会主义"大让步,我们将重新认识这位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领袖,连任中共中央五届书记,在早期生涯中,有着许多“独秀”之处。 东拼西凑中“秀才” 陈独秀院试考中秀才是个天大的笑话。试题是“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的截答题。独秀一看这乱七八糟的题目,就想来个东拼西凑对付,他把读过的《昭明文选》上鸟兽草木的难字和《康熙字典》上荒谬的古文,牛头马嘴一装,狗尾续貂一拼,连大哥看了他的草稿都直摇头叹气,斥之“胡来”! 这“奇文” 偏被阅卷大师“慧眼”相中,让他中了第一名秀才。 由此可见,青年陈独秀是个不受束缚的追求个性自由、思想开化的小知识分子,对墨守成规的仕途,仅是难违家长教导而违心地应付。  相似文献   

18.
“没有不好的单位,只有不称职的班子;没有干不好的工作,只有不称职的领导……”江津区供销社主任杨正奎攒劲的演讲,博得了台下“考官”们阵阵掌声。  相似文献   

19.
2011年底,江津区珞璜镇合解村党委组织生活会现场。  相似文献   

20.
正江津古时候就是一个长寿之地。在明清时代,有朝廷赐封的七品寿官5名,其数量在当时的州县很是少见。江津还有一个出高寿老人的地方,人们称其为寿星庄。寿星庄在哪?在国家级5A景区江津四面山凤场街下约一公里处,距著名的会龙庄约200米。寿星庄与会龙庄属"同胞弟兄",都为王氏家族所建。寿星庄是哥,会龙庄是弟,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