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七七事变后,陈独秀被国民政府作为政治犯提前从南京监狱释放。当时,陈独秀本想回到党内,但在延安的康生、王明骂他是"汉奸",个性倔强的陈独秀感到失望。南京、武汉、长沙相继被日军占领后,陈独秀和妻子潘兰珍一道流亡到重庆近郊江津县。  相似文献   

2.
正1938年8月,60岁的陈独秀和夫人潘兰珍随着一大批难民由东向西后撤,来到陪都重庆近郊江津县城。他们在先期到此的老乡或朋友所属的郭家公馆、延年医院、西门康庄等处先后蛰居,主人们或热或冷,令性格独立的陈独秀深感寄人篱下之苦。他一直想离开这里,找一个更好、更安静的地方。"新房子"次年3月底4月初,陈独秀经人介绍,搬出江津县城,迁到西郊30里外鹤山坪上的施家大院。此地当时属江津县麻柳  相似文献   

3.
江津鹤山坪分为上中下三坪,是长江与笋溪河的分水岭,坪内原置五举沱乡(双石场)和麻柳场,有"天下第一坪"之称。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华北等地区后,从国民党南京监狱被释放的陈独秀只好随同大批难民到重庆近郊江津县避难。1939年5月,陈独秀和夫人搬到鹤山坪石墙院蛰居。他在这里住了3年多,常去的就是最近的双石场。  相似文献   

4.
曾德新  周智林 《湘潮》2012,(7):56-56
1937年8月,陈独秀从国民党南京监狱中释放出来。次年,因日本占领了上海、南京等地,他与夫人潘兰珍避难来到重庆近郊江津县。在江津县内几经辗转,于1939年5月27日,迂居该县麻柳乡大户杨家石墙院,房主杨鲁丞祖上系清末拔贡。陈独秀迁居该处的原因据说是受杨氏遗族之请,帮助杨氏整理遗著。  相似文献   

5.
正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的大批学校和企业纷纷向大后方四川等地搬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作为"迁建区"之一,接纳了大批的学校和企业。1937年苏北沦陷后,宿迁玻璃职业学校校长章继南率学校部分师生来到重庆。他们考察了江津的资源条件后,决定在此继续办学。1939年,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宿迁玻璃职业学校与四川省立重庆高级陶瓷专科职业学校合并,成立"四川省立江津窑业职业学校"。新学校选址在江津县城长江对岸的中渡街右侧,这里原本是  相似文献   

6.
论陈独秀晚年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是一位有重大影响而又历经坎坷的人物.1932年10月,陈独秀因撰文猛烈抨击蒋介石对日不抵抗政策,被国民党逮捕,判刑13年,投入南京模范监狱.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全国人民要求释放政治犯的压力下,加之日机夜袭南京,监狱中弹,陈独秀等始能获释.陈出狱后,暂住友人家,后移居武汉.1938年7月,他由武汉去重庆,不久又迁居四川江津,度过了他一生的最后岁月.自南京出狱到江津逝世的近5个春秋,陈独秀的思想充满着复杂的矛盾斗争.本文仅就陈独秀这几年的思想倾向,做一些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移居石墙院 1937年8月,陈独秀获释后,从南 京来到武汉,后又辗转到了重庆。 素有火城之称的重庆,入夏之 后,天气变得异常炎热。加上日机频繁 的狂轰滥炸,白天黑夜令人不得安宁。 陈独秀患有高血压,对这种气候和环境 很不适应。当时,因为躲避战乱,从安 徽迁居江津的人很多。特别是在从安徽 迁入江津境内,后改名为国立九中的教 职员工中,陈独秀的同乡、朋友和学生 占有相当的比例。因此,在既是同乡又 是好朋友邓仲纯和早年的同学、时任国 立九中校长邓季宣的竭力劝说下,陈独 秀于1938年8月3日从重庆乘轮船顺长江 来到了江津。 最初,陈独秀和妻子临时住在城  相似文献   

8.
1938年8月,陈独秀由重庆迁到江津,这里是他生命旅程的最后驿站。他在江津的四年,虽然年老多病,生活贫困,但却静下心来阅读和写作,除完成了文字学方面的著作外,还吟哦书写了20多首诗和对联。这些诗作和对联,既是他斐然才情的自然流露,更是他傲然不屈的人格魅力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9.
正1938年8月,陈独秀由重庆迁居江津,这里是他生命旅程的最后驿站。江津4年,他度过了一生中最为寂寥、艰难的岁月。正是这样的日子,他得以静下心来阅读和写作,除完成文字学著作外,还吟哦书写了20多首诗和对联。这些诗作,既是他斐然文采的诗意才情的自然流露,更是他傲然不屈的人格魅力的真实体现。相逢须发垂垂老且喜疏狂性未移战时江津成为中国的大后方,这里集中了很多从安徽逃难来的文化人。世交晚  相似文献   

10.
1938年7月2日黄昏时分,一艘逆水而行的客轮徐徐驶抵重庆朝天门码头,乘客拥向江岸。体态清瘦、身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的陈独秀,在妻子潘兰珍的搀扶下,步履蹒珊地随人流上了江岸。此后他在江津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时光。  相似文献   

11.
1938年7月2日黄昏时分,一艘逆水而行的客轮徐徐驶抵重庆朝天门码头。体态清瘦、身着洗得发白的蓝布长衫的陈独秀,由妻子潘兰珍搀扶着,步履蹒跚地随人流来到河岸。此后他辗转流离,漂泊不定地在江津开始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段时光。  相似文献   

12.
1938年7月2日黄昏时分,一艘逆水而行的客轮徐徐驶抵重庆朝天门码头,乘客涌向江岸。体态清瘦,身着洗得发白的蓝布长衫的陈独秀,由妻子潘兰珍搀扶着步履蹒跚地随人流来到河岸。此后他辗转流离,漂泊不定地在江津开始了他从国民党监狱中走出来的最后时光。一在经历了一段居无定所寄人篱下的生活之后,江津望族邓蟾秋把自己刚落成的“康庄”别墅,借给陈独秀暂住。一日,陈独秀去石桥镇与朋友寄信,返家途中见旧书摊前围了许多人。他好奇地加入人群,眼光在书摊上搜寻。突然,一本线装《皇清经典》引起了他极大兴趣,躬身捡起翻看着。…  相似文献   

13.
1938年7月2日黄昏时分,一艘逆水而行的客轮徐徐驶抵重庆朝天门码头,乘客涌向江岸。体态清瘦,身着洗得发白的蓝布长衫的陈独秀,由妻子潘兰珍搀扶着步履蹒跚地随人流来到河岸。此后他辗转流离,漂泊不定地在江津开始了他从国民党监狱中走出来的最后时光。一在经历了一段居无定所寄人篱下的生活之后,江津望族邓蟾秋把自己刚落成的“康庄”别墅,借给陈独秀暂住。一日,陈独秀去石桥镇与朋友寄信。返家途中见旧书摊前围了许多人。他好奇地加入人群,眼光在书摊上搜寻。突然,一本线装《皇清经典》引起了他极大兴趣,躬身捡起翻看着。…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的生命轨迹,至今仍给历史留下许多悬念。《陈独秀生命之旅的最后跋涉》记叙了他在四川江津的最后岁月。  相似文献   

15.
倪良端 《党史纵横》2001,(11):10-12
1938年7月2日黄昏时分,一艘逆水而行的客轮徐徐驶抵重庆朝天门码头,乘客涌向江岸.体态清瘦,身着洗得发白的蓝布长衫的陈独秀,由妻子潘兰珍搀扶着步履蹒跚地随人流来到河岸.此后他辗转流离,飘泊不定地在江津开始了他从国民党监狱中走出来的最后时光.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的晚年则是在贫病交加中度过的,生活十分凄凉。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陈独秀走出南京模范监狱大门,一路逃难回到四川江津老家。 陈独秀在江津期间,除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很不固定的稿费收入外,主要靠亲友的接济,有时不得不靠典当度日。 即使这样,陈独秀对人家的赠款并非都接受的:国民党官僚(以“北大同学会”的名义除外)或共产党的叛徒赠送的,他坚决拒绝;“素无知交者,更不愿无  相似文献   

17.
由陈独秀研究会、江津市政协主办,安庆市政协、安徽大学胡适研究中心协办的全国第三次陈独秀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10月5日至10日在四川江津举行。来自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安徽、浙江、江西、四川等省市近4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陈独秀(1879—1942年),安徽安庆人。他是新  相似文献   

18.
正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这时,僻居四川江津的陈独秀也已经是心力交瘁、疾病缠身。"人生自古谁无死"。陈独秀一生历经磨难、出生入死,对待生命的终结,早已有坦然面对的心态。但是,对于蔡元培的逝世,他却有着深切的哀悼和思念之情。蔡元培因办报而认识皖城志士陈独秀光绪九年(1883年),16岁的蔡元培考中秀才;1889年参加浙江乡试,中了举  相似文献   

19.
1937年8月23日,陈独秀从国民党监狱里被释放.在战乱中,他和家人于1938年8月3日辗转漂泊到四川省江津县,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4年.陈独秀在江津虽贫病交加,身陷困境,但仍笔耕不辍,关心时政,珍重晚节.  相似文献   

20.
正陈独秀(1879-1942),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安庆人。1915年以创办《新青年》杂志为阵地,高擎民主与科学大旗,与李大钊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与发起人。1921年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为中共一大至五大的主要领导人。1929年转向"托派",并组建托派组织而被开除出党。1932年10月,陈独秀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于1937年8月出狱。出狱后,很多友人邀请陈独秀去香港、武汉、兰州和长沙,而他最后受安徽同乡、留日同学邓初(邓仲纯,当时在江津开设医院)之邀,来到四川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定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