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张璐 《党史纵横》2012,(5):47-48
周恩来少年时期曾在东北求学3年,并立下了著名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多年后,他在回顾这段经历时说:"十二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可以说,周恩来的革命生涯启自东北,而曾作为党在东北地区统一领导机构的中共满洲省委,其在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时刻和危急关头,也都与周恩来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决策筹建中共满洲省委  相似文献   

2.
赵玉明 《世纪桥》2009,(8):31-35
周恩来对东北大地怀有深厚的感情。1946年9月,他在和美国记者李勃曼谈话中说:“十二岁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我在铁岭入了小学,六个月后又去沈阳入学,念了两年书。从受封建教育转到受西方教育,从封建家庭转到学校环境,开始读革命书籍,这便是我转变的关键。”[1]在辽宁的三年里(1910—1913年),周恩来在具有进步思想的历史课教师高亦吾的指引下选择了革命之路,  相似文献   

3.
周恩来少年时代曾在辽宁生活、学习了两年多的时间,时间虽短,但对他的一生影响颇深.正如周恩来于1946年9月和美国记者李勃曼谈个人与革命的历史时所说:“12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我在铁岭入了小学,6个月后又去沈阳入  相似文献   

4.
在纪念周恩来同志逝世20周年之际,一代巨人光辉的形象,又在我心中升腾起来。 1937年卢沟桥事变,北平沦陷,我离开了燕京大学教学岗位,参加江西省妇女生活改进会的抗日救亡工作,举办妇女干部训练班。在南昌沦陷后,我随江西妇女生活改进会撤退到吉安。1939年4月中旬,周恩来同志到浙东抗战前线视察归来,途经吉安,作短暂停留,我得到这一大好消息,非常高兴,能有机会拜见这位受广大人民敬仰的共产党领导人是我多年来的愿望,我希望向他请教当时自己思想上有关抗战形势的困惑。但是我又考虑,周恩来并不认识我这个普通的知识分子,他公务繁忙,是否能在百忙中接见我?正在考虑中,一位青年来探望我,我们就相约同去。  相似文献   

5.
正沈阳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原为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1910年秋到1913年秋,少年周恩来在这里学习生活了3年。纪念馆共设读书教室和7个展室,陈列的文物有周恩来当年在校阅读过的书报、留影、作文和写给同学的赠言手迹等,自1978年3月开放以来,已接待国内外观众数十万人。在这里读书期间,少年周恩来接触进步教师,阅读进步书报,接受进步思想,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他学习十分刻苦努力,各门功课的成绩都是优秀,尤以作文最为突出。据同学回忆,周恩来学识渊博,大方诚恳,待人和气,是当时学生中的核心人物。1946年9月,周恩来同美国记者谈话时说:"十二岁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是周恩来同志一九三八年一月发表的一篇专门论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文章。 周恩来同志在这篇文章里,深刻地总结了我军从大革命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的丰富经验,精辟地论述了思想政治工作在抗战军队中的重要性,批驳了鄙薄和非难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7.
翻开中国的大地图,这三个地方分属于江苏省、陕西省和河北省。可是,您知道吗?这三个地方都与开国总理周恩来有着不解的情结。对淮安的故土之情淮安,是座位于苏北腹地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伟人周恩来的诞生地,自1898年的3月5日出生,他在这儿生活了十二个春秋,直到1910年春天才离开。1964年8月日2,周恩来利用星期天,召来他的在京亲属到西花厅谈家史。周恩来深情地说:“我生在淮安,满嘴的淮安口音,所以我不能不承认自己是淮安人。”抗战胜利后,周恩来在重庆接受一位新闻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38年了,我没有回过淮安,想来母亲坟上已白杨萧萧,可我…  相似文献   

8.
<正>大家都知道杨靖宇是东北抗联趴冰卧雪的抗日英雄,却很少有人知道杨靖宇之所以来东北,与他早年接触周恩来,并在周恩来等革命领导人的引导下迅速成长有关,而这段经历,恰恰是杨靖宇能够在东北坚持抗战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无论在武汉或是重庆,周恩来和韬奋之间直接往来、接触的机会是很多的。拓奋敬佩周恩来.视他为良师益友,经常向他请教一些政治问题,同时也从周恩来那里了解中国共产党对抗战形势的分析和对文化出版工作的指示。为了让生活书店职工和家属都能了解抗战形势和各自所担负的责任.韬奋多次邀请周恩来出席生活书店每月一次举行的茶话会,请周恩来向生活书店职工、家属作技战形势报告。据生活书店内部刊物《店务通讯》中记载:1938年2月,周恩来应邀至汉D生活书店作《关于当前抗战形势和青年任务》的报告,给予全店同人极大鼓舞。193…  相似文献   

10.
七七事变后,周恩来基于抗日战争形势,提出“只有长期抗战才能决定整个抗战的最后胜负”的科学论断,并围绕这一论断发表大量演讲、文章和书信。《目前抗战形势及任务》作为一份演讲报告大纲,是周恩来在全面抗战初期阐发“长期抗战”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献。周恩来在文中梳理总结了中国全面抗战四个月的经验教训,指明了全面抗战初期中国所面临的危机与出路,深刻剖析了坚持长期抗战的必要性和现实依据,并提出坚持全民族长期抗战的基本条件。这篇文献丰富了全面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对“长期抗战”基本问题的认识,是深化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和中国抗战史研究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1.
周恩来与黄琪翔相识很早,相交很深,但黄琪翔在政治思想上受到周恩来的影响,则是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的。 1937年8月,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由延安来到南京和国民党政府商讨团结抗战事宜。此间,黄琪翔与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经常来往,就联合抗战、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交换意见。黄琪翔受到周恩来的很大鼓励。他完全同意周恩来等提出的抗日救亡主张,表示愿为此尽到自己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正在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上,曾任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党组书记的林默涵(武平人),具体领导了京剧《红灯记》、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以及《东方红》的创作。一、周恩来:《红灯记》,我叫林默涵来抓,如果他抓不好,我亲自抓这部抗战题材的作品,以一盏红色的号灯贯串全剧,生动描写了东北异姓一家祖孙三代为了抗战和革命事业前赴后继、英勇献身的感人故事,特别是塑造了李玉和勇敢顽强、坚贞不屈的英雄形象。剧中  相似文献   

13.
<正>周恩来在1937年12月至1938年10月间,主要在武汉工作、生活。其间,他广泛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武汉大学就是他宣传、动员青年的重要地点之一。他在武汉大学通过演讲、授课等方式宣传党的政策、主张,有据可查的就有6次。受武汉大学抗战问题研究会邀请,作题为《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演讲1937年12月,在湖南青年战地服务团驻地武昌师范学校有一张布告:武汉大学抗战问题研究会邀请周恩来演讲,时间是12月31日上午9时。  相似文献   

14.
张涛  阿雷 《党史纵横》2014,(8):31-32
正他一生铁骨铮铮,不计名利,只为民族大义奔走呼号。抗战期间,受中国共产党影响,他积极致力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在西安事变前后发挥了重要作用。周恩来称赞他是"东北人民的楷模"。此人,乃高崇民,辽宁开源人,1891年11月生。9岁开始,他就读于其父开办的私塾,历时10年。后到奉天林业学校学  相似文献   

15.
正一代伟人周恩来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十分注重广泛团结爱国民主人士。他与中国民主同盟(以下简称民盟)领袖、中华职业教育社(以下简称职教社)创始人黄炎培在长期的密切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成为我党大力开展爱国民主统一战线的光辉范例。团结抗战结为挚友1938年5月18日晚,黄炎培、周恩来应邹韬奋邀请参加了汉口生活书店举行的职工茶话会,并先后讲话。周恩来从当天徐州被日寇攻陷这件事讲起,分析了抗战  相似文献   

16.
薛承 《党的文献》2005,3(5):75-80
七大前后,中国共产党形成了系统的准备"转变"的预见,将东北视为准备"转变"的关键区域,从战略上高度关注,在实践上精心部署.这是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与国民党争夺东北的较量中得到先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王学亮 《党史纵横》2011,(12):42-44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悍然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就在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不久的10月初至11月中旬期间,也就在短短的40多天里,时任国民党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兼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的卫立煌将军,同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在山西抗日前线,有过三次重要的会见。这三次会见,使卫立煌有幸聆听了周恩来许多有益的教诲,受到很大启发,成为他一生中思想转变的关键。它对于卫立煌后来坚持不断抗战,成为抗日名将,从蒋介石的"五虎上将"逐渐转变立场,认清国民党蒋介石的反动本质,拥护新中国,  相似文献   

18.
宋凤英 《党史纵横》2007,(10):53-55
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和卓越的领导人,也是知识分子的伯乐。周恩来一生酷爱读书,他与图书和图书馆之间,也有一段特殊的缘分。图书馆在周恩来青年时代的成长过程中,对他接触进步思想、接受马克思主义起到了重要的影响;而周恩来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对我  相似文献   

19.
正1971年1月29日晚,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日本客人时提起了自己当年留学日本时的经历。他说:"我是1917年9月到1919年4月在日本,有一年半时间。我住的地方比较多,换来换去。"据笔者考证,当年周恩来在东京短短一年半,"换来换去"竟达八处之多,这在留日学生中极为罕见。  相似文献   

20.
正从1938年12月中旬,周恩来在抗战烽火中辗转西迁,来到重庆组建中共中央南方局,结庐红岩,一直到1946年5月离开重庆,东迁南京,周恩来在红岩战斗、工作、生活了8年。对于周恩来而言,红岩,是他殚精竭虑为团结谈判而奔走呼号的地方;红岩,是他不避艰险在风雨如磐的环境中不懈奋斗的地方;红岩,是他与邓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