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与党中央就下一步的战略方针发生了分歧:党中央主张北上,张国焘主张西进。张国焘率左路军抵达阿坝后,拒绝北上,后率左路军南下,于同年10月另立中央。张国焘的分裂,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分裂。毛泽东甚至作了被敌人打散、最后到白区做工作的打算。  相似文献   

2.
正坚持北上方针背景1935年6月,中共中央率红一方面军到达四川懋功,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中共中央提出了北上的方针,但领导四方面军的张国焘却提出南下川、康边的方针,想偏居一隅、逃避革命。事件为消除分歧,党中央在懋功县两河口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并制定了两军共同北上的战略方针。张国焘在会上也表示同意北上,但实际上仍想避  相似文献   

3.
1935年4月,张国焘擅自决定红四方面军放弃川陕根据地,向岷江以西进发,于6月12日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在懋功会师。两军会师后,中央决定红一、四方面军分两路北上,并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委。可是,当两路红军刚过了草地,张国焘又擅自命令由他率领的左路军和右路军中的红四方面军部队掉头南下,重新越过草地向川康边退却,并于10月5日在卓木雕另立中央。结果,使红四方面军在不  相似文献   

4.
1935年6月中旬,中央红军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西部的懋功会师。会师后,中共中央确定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8月,两个方面军混编为左、右路军北上。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徐向前、陈昌浩等率中央机关和前敌指挥部随右路军行动;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等率红军总司令部随左路军行动。然而,张国焘对待北上方针是口头上拥护,实际上抵制。他不顾中央的一再劝告,顽固推行错误的南下方针,直至另立"中央",分庭抗礼。  相似文献   

5.
<正>红军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依仗四方面军兵强马壮、人多势众,无视中央确立的北上方针,执意南下,以致发展到在个人野心的驱使下,走上了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道路。到达陕北后,他对党中央的批评阳奉阴违,不思悔改,最后甚至走到叛党投敌的不归路。中共中央负总责的张闻天在领导进行与张国焘错误的斗争中,看到了问题的实质,曾对张国焘作出了洞见症结的预言,而这些预言都被一一言中。毛泽东不赞成张闻天让出“总书记”1935年6月中旬,一、四方面军会师于四川北部的懋功,奉命前来迎接党中央的四方面军30军副政委李先念,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时隔50年,  相似文献   

6.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是三大主力红军之一,长征中人数最多力量最强的一支红军队伍。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十万大军西渡嘉陵江开始长征,6月在懋功与红一方面军套师。但张国焘反对中央北上方针,坚持南下,使四方面军遭受重大损失,处境维艰,被迫退守甘孜。1936年7月与红二方面军共同北上,直至1936年10月在将台堡三军胜利会师。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是在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错误干扰和破坏下进行的,它经历了更加艰难曲折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提起绑架张国焘之事,话还得从一、四方面军会师说起。1935年6月,红军一、四方面军在四川省西北部雪山深处的懋功地区会师,然后准备过草地北上。8月,两个方面军的红军又混编组成左路军和右路军,分路准备粮草北进。  相似文献   

8.
草地风云     
由贺龙、任弼时、肖克、王震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二方面军),离开相鄂川黔之交的根据地,转战到滇西北地区,听说四方面军在川康一带活动,于是计划北进与四方面军会合,朱德从四方面军电台得知这一消息,即向张国焘建议,四方面军暂时在现地休整补充,接应二、六军团北上。朱德自有他的考虑,待四打面军与二、六军团会合以后,让贺龙、任弼时等说服张国焘,放弃原来主张,一同北上。张国焘正处在左右为难之际,前进不能,后退无着,只得同意朱德的意见,别无长策。 且说此时中央红军已经结束东征,回到陕北,开始西征。1936年5月下旬,党中央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当即给四方面军去电,提出二、四方面军迅速北进的战略  相似文献   

9.
两河口会议     
《党课》2006,(10):90-90
1935年6月16日,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胜利会师,此时,中央红军约2万人,红四方面军约8万人。会师后,中央红军改称第一方面军。在四方面军工作的中央代表张国焘,从会师一开始就认为当时革命形势低落了,并在战略方针上与党中央产生了根本分歧。党中央的战略方针是:北上建立陕甘川根据地,目前应先夺取松潘,消灭胡宗南部,而张国焘的战略方针是:西进向西康发展,建立川康政府,实现其所谓“川康计划”。  相似文献   

10.
在红军长征中,诸多高级将领英勇善战,功不可没。李先念对顺利地实现红一、四方面军的会师,打开红军北上通道,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等方面,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1.
在红军长征中,诸多高级将领英勇善战,功不可没.李先念对顺利地实现红一、四方面军的会师,打开红军北上通道,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等方面,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2.
《湘潮》1986,(11)
红军长征时,我二十五岁,在红五军团任参谋长。部队到达四川懋功与四方面军会师时,在是否北上的问题上,张国焘与党中央发生了严重意见分岐。张国焘自恃人多枪多,大搞分裂活动,不赞成北上,主张到新疆去,  相似文献   

13.
1935年6月,长征中的红一、四方面军会师。7月,张国焘任红军总政委。9月,张国焘执意率部南下,10月,公然宣布另立"中央"。毛泽东巧妙应对,率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主力北上,却因密码留在张国焘手上,导致中共中央与红二、六军团失去联系。半年后,在湘鄂川黔苏区的红二、六军团领导人贺龙和任弼时接到中共中央的明码电报。为了核实电报的真实性,贺龙和任弼时用密码复核。结果,复核电报落到了张国  相似文献   

14.
这是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之一。1935年9月,红军长征跨过了荒无人烟的草地,抵达阿坝和巴西地区。这时,张国焘却再次要红军改变行程,重新南下。自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以来,张国焘依恃自己人多枪众,屡次想使中央红军改变北上方针。8月20日,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附近的沙窝开会再次否定了张国焘的错误主张。9月初,张国焘甚至企图危害党中央。这一天,张国焘亲笔写了一张条子给毛泽东的机要文书孙开楚,并派自己的机要秘书前来借阅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沙窝召开会  相似文献   

15.
刘牧 《广东党史》2003,(1):45-48
任弼时是我党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楷模。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期间,他曾任红六军团的党中央代表、军政委员会主席。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会师后,他曾任二军团政委,并领导创立了湘鄂川黔根据地。中央红军北上后,二、六军团奉命渡过金沙江,同红四方面军会师,并根据中央命令,组成红二方面军。二、四方面军会师后,任弼时坚决反对张国焘的分裂路线,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终于实现北上,完成了三大主力红军的胜利会师。从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三大主力在陕北会合,作为红二方面军的政治核心人物,任弼时在整个长征途中,坚持贯彻…  相似文献   

16.
林伯渠同志是战士。也是诗人。在长征途中,他在战斗中写诗,又用诗进行战斗。1935年9月所作《巴西阿西》便是一首最早抨击野心家张国焘的战斗诗篇。1935年夏,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根据党中央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决定,红军分左右两路过草地北上。8月下旬,党中央、毛泽东率领右路军过草地到达巴西阿西地区,等待左路军的到来,共同北进。可是,张国焘率领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却按兵不动,拒绝北上。中央屡次电催,他不但不听,反而密电右路军政委陈昌浩率部南下,并企图危害中央。在此危急情况下,党中央、毛泽东不得不率领红一、三军团单独北上,脱离危险地区,避免红军内部可能发生的冲突。  相似文献   

17.
凌江 《湘潮》2006,(10):30-31
1934年10月,时任红三军团保卫局执行部长的杨奇清,参加了长征。翌年6月,中央红军和张国焘率领的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小金)会师。26日,党中央在两河口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红军继续北上,建立川陕根据地。张国焘自恃四方面军人多枪好,向党中央争权。他故意夸大向北发展的困难,主张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一封电报的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 (长征时期 )》收入了《朱德、张国焘、彭德怀提出作战部署致中央军委及二、四方面军电》 ( 1 936年 1 0月 2 5日 1 6时 )。这份电报是张国焘盗用了朱德、彭德怀的名义发出的。张国焘打着“宁夏战役”的幌子 ,兜售其逃跑主义路线 ,对抗中央“击破南敌”的正确决策 ,这才是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19.
《党史天地》2009,(6):94-94
为实现“川陕甘计划”。策应中央红军北上,1935年3月28日.红四方面军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长征。长征途中,李先念受徐向前的命令,率部迎接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实现懋功会师:亲自指挥包座之战,为红军打开北上通道;坚决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积极支持朱德、刘伯承、徐向前等反对和抵制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率领第二次北上先遣军过草地.激战腊子口,为红二、四方面军开辟通道……经历了极其艰难而曲折的斗争。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一声亲切的话语,感动得许世友鼻梁发酸,眼中泪花滚滚.他"咚"地一声跪在毛泽东面前…… 1935年,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拥兵自重,率红四方面军南下,另立"中央",致使四方面军遭受重大损失.1937年3月,党中央在延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彻底清算张国焘的错误.在"批张运动"中,由于一些极"左"的做法,把许多的四方面军一般官兵也牵连进去.几十年后重提这桩历史公案,许世友回忆道:"……我非常痛心,半月没休息好.加上反张国焘路线听了不少胡言乱语,有的说我们是托洛茨基,有的说我们是土匪,下面干部也看不起四方面军的同志,我非常生气,气得吐了血到医院休养……"在病休中,斗争会一天比一天开得厉害.这时,四方面军干部都来看我,没有一个不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