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文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有关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它包括哲学、历史学、心理学、法学、文学、语言学、艺术以及其他具有人文主义内容和运用人文主义方法的其他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精神则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回答的是“应当怎样”的问题,即应当怎样做人,怎样对国家、对社会承担责任,应当怎样规范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会理想、信念和道德,等等。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的积聚对人产生的影响的外在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人文知识,教育形式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2.
方乐 《群众》2022,(4):48-49
<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法治理论研究和宣传,加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落实到各法学学科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工作中,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的法治人才。”这对新时代加强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创新与法学教育改革发展、切实做好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好高等院校法学教育与法治人才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3.
人,是非常伟大的字眼。人,社会之主体,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应当把人当作人来尊重、来爱护、来关怀。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应是人文精神的精髓。人文精神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精神元素。我国的人文教育亟需改进和加强,本刊与人民政协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共同组织“聚谭”,欢迎以下两类稿件:(一)人文拾忆:以人文精神对人立身行事的影响,显现人文教育的意义。可以以自己为例,也可以写他人;可以是记叙文,也可以是散文。要求写得具体生动,不要空发议论。“仁者爱人”,“医者为仁术”,欢迎医卫界人士叙写从医的人文情怀、人文感悟、人文…  相似文献   

4.
孙来清 《前沿》2010,(1):118-121
"知识化"和"技能化"是当前法学教育中出现的两种错误倾向,它们皆忽视了以关注人的尊严和人格完善为主要内容的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既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亦是法学学科的内在要求,更是现代法精神的重要因子。法学教育应当体现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5.
一、什么是行为法学行为法学是近几年在中国兴起的新的一门法学学科。所谓行为法学,简而言之,就是主要从行为的角度来研究法律问题的科学。它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变革法学方法论为起点,立足人的行为和社会形态去研究法学,为建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开拓进取。其特征是:(一)坚持以人、人的行为、人的行为的规律为中心,把人的法需求、法动机、法心理和法行为,法行为原则与结果,合法行为模式的设定与选择,个体行为、群体行为、职务行为的法律激励与调控,违法犯罪行为的改造与矫正,法资源的配置与取舍,以及法治目标的行为导向等等,作为考察法学和法制建设问题的入门向导,进而获得对法的一般理论和法运动  相似文献   

6.
《公安研究》2012,(7):92-93
宋树涛在《法学论坛》2011年第5期撰文认为,马克思主义法学始终坚持人是法律的主体和目的。科学发展观体现在法学和法治思想上,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权利为本。推进马克思主义法学大众化,主要是弘扬与时俱进法学理论品质,弘扬社会主义法学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注重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表述”、“中国风格”,使法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使法学成为通俗化、具体化、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所运用的“大众法学”。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法治的人文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治表现为制度,生成于精神。法治的产生注定要以人文精神为底蕴。但中国囿于传统人文精神法治“基因”的缺失,不但没有像西方那样孵化出自己的法治,相反却孕育着人治的温床。当代中国法治缺乏足以支撑法治的人文精神资源,加上理论准备不足、方法论失误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急功近利等缺陷,直接导致法治建构过程中的窘境和困惑。因此,立足中国国情,重塑法治的人文精神基础,是走出困境、将中国法治现代化不断推向前进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通过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修养、气质,它体现为一个人多方面的个性品格。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9.
课题组 《桂海论丛》2006,22(2):78-81
我国近年来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对人的关怀和重视。根据我国当前的国情,加强当代法治建设的人文关怀,需要构建彰显人文精神的法律体系,培养以人为本的法律精神以及在司法实践中加强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0.
论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蔡贤军 《理论月刊》2005,3(7):34-36
创新活动要取得成功,一方面必须科学求实,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以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为依据,具有强烈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创新也具有明显的人文关怀,要发挥人的能动性,并以尊重人的价值为归宿。因此,创新应该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论犯罪控制的人文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控制是人类基于对自身利益与生存环境的一种理性关怀,因此犯罪的减少和最终消除注定要以人文精神为其精神底蕴。就个体而言,一个人犯罪与否,主要取决于个体素质(主要是人文素质)的高低,人性中美好东西的生成和邪恶力量的消解有赖于人类精神的提升。现代法治秩序的建立亦离不开大众人文精神的有力支撑,特别是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强势的全球化时代,提出人文精神对科技理性的适当约束和引导,重构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文基础,是有效控制犯罪,实现社会治安秩序根本好转不可或缺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2.
根据法治的价值内涵的不同,可以将法治分为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两大类.形式法治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传统的法治观念,认为法治就是法律之治;而实质法治则是价值法学传统的法治观念,认为法治必须是善法之治,必须以保障人权和自由为目的.在价值内涵上,实质法治和宪政主义的基本理念相契合,宪政主义构成了法治主义的价值本质.  相似文献   

13.
《地方法治建设的法理与实证研究》是一部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的法学著作。面向实际的问题意识、现实定位的研究内容以及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这一成果区别于"坐而论道"者的书斋学问。该书以来自地方法治第一线的实践素材为基础,描绘当下中国地方法治建设的真实图景,深刻揭示地方法治的内在规律和中国特质,其立足于中国法治现实的探索和创新之道为法学研究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也为中国法学研究之方式和进路的完善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经验样本。  相似文献   

14.
秦强 《理论月刊》2004,(5):50-52
经济分析法学是以经济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法律与法律制度的一种法学思潮。以经济分析法学的基本方法来研究法治问题,必然涉及法治的成本问题,法治的成本可以分为法治的内在成本、法治的外在成本和法治的机会成本三部分。法治的成本问题表明,即使是法治也在消耗着社会有限的资源,也在占用着社会的机会成本,因而必须重视法治的效率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完善涉外法学相关学科专业设置,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精通国际法、国别法的涉外法治紧缺人才。”海南自贸港作为未来国内国际市场的重要交汇点,  相似文献   

16.
魏建国 《思想战线》2011,37(5):58-61
范式体现为某一共同体在某一特定时段内共同接受的认识和分析问题的框架与方法,其对该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起到基石性作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正经历着深刻变化。然而,相较于其他学科,法学与法治对全球化的反应却相当滞后与迟钝,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多是如此。究其深层原因,在于法治和法学研究主导范式的强势"民族国家"化。尽管"民族国家"范式曾对近代西方的法学与法治发展发挥过重大作用,但其局限和不足也不容忽视。建构一种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世界主义"法治范式,既是全球化时代法学所不能回避的,同时也会对全球化时代诸多问题的化解与解决开放出新的思路与契机。  相似文献   

17.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人文素养,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如何使人文精神在政治学科中得到贯彻、落实,是政治教师应该积极研究探索的问题。一、给人文精神以自由空间,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是培养人文精神的前提1.树立人本理念,营造人文环境,为学科教学培养人文精神营造良好氛围。学校的人文环境在人文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学校是一所历史名校,校园中的大成门、府学宫、戟门体现着学校深厚的人文底蕴;学校提出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人本理念和“人本立校、法规治校、…  相似文献   

18.
合并高校人文精神除具有高校人文精神一般所涵盖的民主精神、自由精神、科学精神等内容之外,更具有被强化了的改革精神、整合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独特内涵。合并高校的这种人文精神,可以通过科学规划和持久努力的组织来予以分类、落实。一是建构合并高校生活中的人文性,尤其是从整体上建构教育教学改革的人文性和从局部上建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性;二是师生的人文精神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法律是自由而不是枷锁,是拯救而不是奴役。自由是法律的永恒价值,这个价值却长久地在中国的法律中失落,使中国的法律难以完成现代化的转型,使中国法治社会的建设举步维艰。因此,深入探索法律与自由的关系,以自由为圭臬改造中国的法律,进而影响中国的司法实践,重塑中国的法律文化,就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周永坤《论自由的法律》一书的价值所在。该书以人的自由为核心,通过一系列的反思和追问,探讨了法学、法律、司法、法治、法律文化与自由的关系,是一种力图以自由为圭臬,重建中国法律、法学和法律文化的学术尝试。  相似文献   

20.
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面临着挑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不容乐观,导致部分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高校人文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贯彻现代教育理念,引入精神动力学说,精神动力的内涵是指精神因素对人从事的一切活动及社会发展产生的精神推动力量,本质是指导和推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能动作用的集中表现,探讨人文教育与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关系,探索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与途径,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而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