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国当代作家埃玛纽埃尔·卡雷尔的《俄国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时而穿插书信体或忏悔录的形式,看似结构松散,毫无逻辑,却给人一种心灵深处的震撼。从符号学角度来看,小说中展现的身份、爱情与命运三个主题互相交织、循环复现,构架起一个精巧的叙事结构,阐释了人类世界一个最基本的问题——生存。每一个主题都关乎一场生与死,主人公在寻求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将家族的历史和社会的历史融为了一体;在找到身份认同的同时,找到了个体生存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述的形式配置》是本维尼斯特关于陈述理论的一篇重要论文。在这篇文章中,本维尼斯特明晰地阐释了关于陈述的定义、前提、特征以及其实现的框架结构的思考,并在文末留下一个开放式的结尾,特别指出关于书面陈述中的复杂话语形式还有待作进一步地分析。本文即从此处入手,运用本维尼斯特的陈述和对话结构的理论,试图按照书面陈述中的陈述层面、陈述对象、对话结构的实现形式的不同来重新梳理小说中的对话结构,同时针对小说对话模式中陈述行为指示词"XX说"的缺省现象,运用本维尼斯特陈述理论中的"参照指涉"概念,来对小说叙事变革过程中叙事者逐渐隐身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作者研究了帕特里克·莫迪阿诺(1945—)的头六部小说。在这些小说中,“人的自我”这一主题萦绕着作家的脑际,他从犹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社会地位问题入手探讨人的自我,暗含地触及到六八年五月风暴后一代青年入的自我问题。“在我们这一怪诞的时代”,战争威胁和警察的淫威形成一股熵的力量,它把人的自我撕成碎片,使人失去尊严。失去身份的人一无所有,“无”是小说主题网中的一个常量,“无”只有和“有”相对立才有其意义,“无”和“有”是一对二律背反的矛盾,这种二元性现象散发在整个小说世界中,具体表现为自我的进退两难,主题的两重对立,空间地形的两分对立,和时间的往复运动。因此,二元性乃是小说结构的组织原则。失去自我的人都是些无国藉者,落魄者和生活在社会边缘者。他们四处漂泊,寻找自己的祖国,父亲和逝去的往昔,企图重组他们的自我,但“竹蓝舀水一场空”,等待他们的是种种失败和失望。在莫迪阿诺看来,只有通过写作,才能重建一个人的一生,使他的往昔经历失而复得。  相似文献   

4.
周婷 《法国研究》2010,(4):55-58
《夜巡》是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写下的一部新寓言小说。这部小说具有莫迪亚诺早期作品的典型风格,即现实与臆想的糅合与叠加。本文将从小说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入手,结合作家的成长经历、二战背景和法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社会思潮来分析探究作家对这部小说的基本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5.
时间是小说叙事技巧的一个重要环节,许多文学评论家和语言学家都重视叙事时间。在莫里亚克《蝮蛇结》中,我们认为时间不仅是叙事技巧,更是构成情节的手段。本文旨在通过本维尼斯特、热奈特及利科等人关于叙事时间的理论对莫里亚克《蝮蛇结》中的时间进行分析,并对相关理论做出补充。  相似文献   

6.
李娟  杨杰 《当代韩国》2010,(1):72-79
朝鲜朝后期,小说作品数量众多,题材多样。其中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的小说占了很大的比重,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类小说用其所选取的"家庭生活"这一独特的视角,来表现作家对社会问题的探求。从根本意义上讲,"家庭小说"的这种"平凡"叙事突破了韩国古代传统的小说叙事观念,蕴含着作家看待生活的独特价值观和心态。也正是因为它能深入到具体生活中,去表现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才使得它能用忠于生活而又不照搬生活的现实主义艺术去创作。深入剖析那个特定时代的作品、人物塑造和创造这些作品的作家,能够把握朝鲜朝后期家庭小说作品所体现出的深刻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赵佳 《法国研究》2014,(4):68-76
本文旨在分析克里斯汀·加宜的小说和爵士乐的关系。文章将从爵士乐的两个特点出发分析其小说的爵士品格:一为爵士乐的破坏性律动,即打破固定的音乐规则,在音乐中引入即兴原则;二为爵士乐演奏带来的狂欢和忧郁并存的情绪。这两个特点在小说中体现为小说结构和语言的断裂,小说情绪在紧张和松驰间造成的张力。本文通过分析加宜小说对爵士乐的呈现,旨在说明爵士乐不但可以为小说提供素材,也能够革新小说的语言和形式。小说和音乐共同成为作家构筑自我身份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张英 《新民周刊》2024,(2):46-51
<正>王家卫就说我:老金你真是亏,你这个《繁花》,那么多故事,换一个人能写好几部作品了。这是王家卫的原话。我当时回答他说,我是不考虑这个的,我就是要把小说做到最好就好了。这个想法和别人不大一样。根据金宇澄小说《繁花》改编、由王家卫执导的同名电视剧正在热播中。时间回到2013年11月,小说发表才半年,王家卫已经主动找到了金宇澄。后来金宇澄回忆起这段经历格外感慨:“当时上海有一些同行还不知道这本小说,  相似文献   

9.
《黛莱丝·拉甘》的主题结构冯寿农《黛莱丝·拉甘》(1867)是埃米尔·左拉(1840-1902)早期写的小说,他在创作这部作品期间,已经开始构思和酝酿自然主义文学理论。这部小说是他的自然主义实验小说的典型作品。他发表这部小说后不久就着手建造一座小说大...  相似文献   

10.
论托多罗夫的《侦探小说类型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璐 《法国研究》2011,(1):10-15
托多罗夫的《侦探小说类型学》对侦探小说的类型规则和审美标准进行了认定,并将侦探小说划分为三种类型:解谜小说、黑色小说和悬疑小说;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侦探小说的二重叙事结构、叙事要素和侦探小说的规则问题。这不仅对侦探小说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叙事结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狂欢节文化在西方文学中所起到的作用不仅体现为它促成了小说的产生,更体现为狂欢节文化在此后的整个文学传统之中的渗透和影响。塞利纳的作品《茫茫黑夜漫游》的创作过程中,作者应用狂欢节文化中的各种元素,将笑与悲剧联系起来,狂欢与世界末日联系起来,使小说呈现出一种独有的颠覆性力量。本文试从《茫茫黑夜漫游》中的狂欢思维和狂欢视角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探讨狂欢节文化在这一特定文本中的体现及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国庆 《新民周刊》2012,(49):20-20
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中国需要带给国际社会的,是具有亲和力、有文化内涵、充满阳光的形象。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知道了一部叫做《天赐》的片子,据说是"中国首部原生态鸟类故事片"。后来,有爱鸟的朋友还特别提及它,并很遗憾地说,由于片子被安排在非主流时间,想看却看不到。  相似文献   

13.
《从现实主义到现实》是新小说派领袖人物阿兰·罗伯-格里耶的论文集《为了一种新小说》中最后一篇文章.这部论文集被称为新小说的宣言书.在这篇论战性很强的文章中,罗伯-格里耶对传统现实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抨击,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现实主义观点,对我们理解现代小说的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新小说的新观念技巧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同时对现实主义概念在20世纪的发展变化有一个局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姜浩峰 《新民周刊》2012,(26):54-56
机长齐全军,就像一个赌徒,之前屡屡得手,这次却恰恰翻到了致命的那张牌。6月29日,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神舟九号返回地球。航天专家的画外音:"一系列的动作,不可逆。每一个动作都要按程序进行。"比如说,当返回舱即将落地前,特定的时间窗口内,航天员必须剪断3个篮球场大的降落伞,差一步,都可能舱毁人亡。正像白岩松之后插话道:"...  相似文献   

15.
Resume:Apartird'uneanalysedelasubstanceelementairedel'eauquiscpresentesonstoutesiesformesdansLaMOdl'fl'cation,iepresentarticlecherchedstudieriethemede1'eaudansceromanctmontreparidquel'eauestnonseulementuncatalyseurpsychiqucdelamodificationdel'espritdeLionDelmont,inalsaussiunfacteurenracineanplusprofondduprojetpoetiquedeMichelButor.米歇尔·布托尔(MichelButor,1926一)是法国当代“新小说”派重要作家。他的小说结构新颖,时空变化多样,对外部世界的描写客观真实,对人物内心的刻画细致入微,在法国批…  相似文献   

16.
在法国当代作家队伍中,用传统手法写作的作家仍占绝大多数。诞生于他们笔下的佳作为数甚多,不可忽略。刊登在《世界文学》1991年第二期上的五篇小说和十首诗,分别由勒克雷齐奥和贝·洛林所作。他们用传统手法创作却不屑于追求一个坚实的情节和固定的结构框架,在小说与诗歌的不同体裁中,两位作者共同  相似文献   

17.
苗炜 《新民周刊》2012,(36):87-87
发生在我们眼皮底下的历史理应是最清晰的,然而也是水分最大的。我们生活在时间中,如果我们无法理解时间,无法掌握其节奏与进展,那么我们何以理解历史。去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兰登书屋给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小说《终结的感觉》大做广告,随后不久这部小说就获得了布克奖。关于法兰克福书展,巴恩斯有一句刻薄话——据说法兰克福的出租...  相似文献   

18.
法国新小说对中国新试验小说的艺术渗透似乎已成不争的事实。本文将在法国新小说家的四位主要代表及中国20世纪80年代涌现的一批新试验小说家之间建立一个比较研究,旨在说明不论是法国新小说,还是中国新试验小说,都宣扬一种"新现实主义",将其作为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如果说前者对后者施加了某种影响,使得某些叙述形式渗透到中国当代小说创作艺术中,这种影响的可能性正是来自于中法小说家对"现实"和"现实主义"的共同理解,而非单纯的技巧模仿。  相似文献   

19.
此文作者分析了吉奥诺前期小说中有关道路和风景的隐喻,试图说明小说家如何通过使用一个表面上看真实存在的地理环境,而实际上却描述了一个混沌未凿、一切有待创造的梦幻世界。小说凭借比喻的力量进入了一个由人物语言产生的神奇世界。这个世界似乎是一个探索的世界。但通过对隐喻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它只是对一种不可知的逃避。因此,比喻也许能让人发现隐藏在文本中的神秘意义。  相似文献   

20.
巴尔扎克式小说的终结:故事、人物的瓦解传统小说的基础是引人入胜的故事、跌岩起伏的情节、丰富鲜明的人物性格以及深刻感人的主题寓义。拉法叶特夫人(Mme De La Fayette,1634—1693)的《克菜芙公主》代表了法国这一类小说最初的重大成就。尔后,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相继问世使它登峰造极。所以,传统小说又称“巴尔扎克式”的小说。罗伯—格里耶认为,巴尔扎克式小说随资产阶级的胜利而达到极盛。然而,二十世纪的世界和十九世纪已经迥然不同;人们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认识都起了重大变化。“上世纪的小说创作在当时是生机勃勃的,而在今天,它只剩下一副空洞的程式,只会对那令人讨厌的模仿有用。”米歇尔·布托尔也指出,在一个不断演变的世界里,旧的小说技巧已不再适合表现“人与世界的新型关系”了,小说领域必须进行“激烈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