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以文化为标志的软实力作用日益凸显。传统文化是文化中最具稳定性和影响力的因素,并成为识别一个国家的重要标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延续至今并不断发展丰富起来的维系整个社会的共同理念、精神状态、思维、生存方式和价值追求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各种文化的融合和汇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潜文化、经典文化等方面。因此,大力弘扬和培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吐故纳新的传统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内涵,将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聚合力、中华文明对外的感染力和中国的综合国力,而且也有助于向世界提供具有感召力的"中国制造"的思想、价值观、话语体系,从而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是中国文化外交战略的一个重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基本动因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在冷战后与全球化相互叠加的时代,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上升;二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需要;三是中国文化自信心的提升和政府外交观念的更新。当前,尽管中国文化外交与文化"走出去"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也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在文化与软实力关系上存在认识误区,简单化地将文化"走出去"等同于赢得软实力;二是相比于西方,当今中国文化处于结构性弱势地位,"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本身存在多元价值冲突,因而在如何选择中国的文化价值观进行外交上存在困境。化解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应注意两点:一是争取国际话语权,努力改变中国在国际文化价值观中的结构性弱势地位;二是重构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在文化现代化、国际化与保持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萧武 《南风窗》2011,(22):54-55
以往某些国家和地区的"崛起"本身是学习和效仿西方文明的结果,从政治制度到社会文化、经济增长等各个层面而言,本身并不对西方文明传统构成挑战。中国无论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文化,都有一套自己的模式,并不与西方完全相同,从而构成了对西方文明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奠定了传统文化转型的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共性在于文化精神的相通。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提升,充分"激活"了传统文化中仍有生命力的内容,使其通过转型而获得了新的生存形式和生命活力,同时,通过中国化重新塑造自己的结构和形式,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马克思主义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核心,与中国文化熔为一体。  相似文献   

5.
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程及全局看,制度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与时俱进、永葆生机和活力的重要课题。从经典社会主义到传统社会主义、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演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不同于经典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的制度模式,是人类制度文明的重大创新,代表了当代中国制度文化现代化的科学路向。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制度体系的构建和运行中,非正式制度具有明显的制度性作用。非正式制度中的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意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之间存在着密切相连的互动关系。政治意识形态的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先导,支撑着制度创新的良性发展,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必须注重对传统社会意识的改造,正确处理政治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意识之间的关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也是基础性的工作。中国有着悠久厚重的文化积淀,随着历史的荡涤检验,形成了以国学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财富。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  相似文献   

8.
未成年人是国家与民族、社会与家庭的未来与希望。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关系到未成年人一生的幸福,关系到家庭的和谐美满,也关系到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之邦,充分挖掘自身的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其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领域的独特作用,是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是国人文化延承的重要内容.新时期,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符合时下社会总体发展要求的时政刚要.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发展观之问,有一种贯穿而相似的文化溯源.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本人提倡不仅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也要继承传统文化精华部分,共同促进企业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雷颐 《南风窗》2013,(16):14-14
社会"变狠"是一种长期的文化、体制互动的结果。从几十年前就开始、到"文革"达到顶点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意识形态教育,一直强调"狠斗"、"无情"、"要武",而中国传统提倡的"文质彬彬"、"温良恭俭让",近代以来从外部世界传入中国的自由、平等、博爱和人道主义等新传统,全都作为"封、资、修"被严厉、彻底批判。"狠",是当时"政治正确"的重要内容,"彬彬"被弃,"要武"成风。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的文明史上,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关系及主辅地位一直都是思想家的争论焦点。本文立足于各派思想代表人物的观点,以此为依据探讨传统文化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及其演进过程,以图为现今社会的"依法治国"提供历史内涵和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2.
转型时期中国经济中的市场关系和政治民主应在强有力政权的领导下稳步向前推进.在改革政策上,首先选择经济改革而不是政治改革作为执政党和政府努力的优先方向,具有特殊的社会文化意义.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而言,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与历史文化差别很大,因此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就成为国家民主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中国完全有能力寻找一条既符合中国的文化历史传统和民族特性,同时又体现其内部极大差异性的政治社会民主化道路.  相似文献   

13.
唐小兵 《南风窗》2014,(8):89-91
如何在缺乏深厚说理文化传统,同时又被20世纪的意识形态迷雾影响过的中国,滋养一种新的说理文化来培养健康的公共生活,是困扰当今知识界的重要议题。说理,是政治辩论、公共生活和私人交往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说理意味着一种表达和聆听,预设着双方彼此尊重对方的智商和人格,除了"求同",其实也应该"存异",甚至"求异","异"才丰富了说理者自身的知识和文化。即  相似文献   

14.
奇迹与常规     
汪满明 《南风窗》2010,(15):6-6
<正>105岁的智慧老人周有光被读者称颂为"中国第一年轻思想家",真乃一字一珠。上世纪90年代起,有人鼓吹"30年河东,30年河西",21世纪是"太平洋世纪",周老则指出文化上的"东西两分法"不符合历史事实,进而主张传统文化和国际现代文化并存的"双文化论"。  相似文献   

15.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源于欧洲的理论,在指导具有不同社会实际的各国实践时,需要民族化、本土化,在中国,就是中国化;另一方面,近现代中国社会现实所激发的理论需求以及中国文化传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认同,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可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着两个重要命题:其一,是基于中国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而作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其二,是文化上进一步认同马克思主义,实现文化交融。前一个命题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后一个命题的关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两个命题要双向互动,良性互动,实现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16.
为把我国建设成更好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重视文化的作用,法律文化作为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完善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法律文化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构建法治社会的前提和基础。要实现中国法律文化的现代化,要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吸收借鉴我国优秀的传统法律文化,并完善法律法规和法学教育。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语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从文化进路的视域看,先是从器物层面对"西学科技文化"先进性的肯定,接着是从制度层面对"西学制度文化"先进性的肯定,再到从观念层面对"西学观念文化"先进性的肯定,最后由于马克思主义不仅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融性,而且能够破解中国传统文化自信心的失落和失序这两大难题,因而为中国语境...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时代意涵是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双创"之路,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自信;坚持"不忘初心",坚持"双为"方向,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自信;坚持开放包容,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增强世界影响力的自信。其价值意蕴在于,它是新时代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深沉根基,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支撑,走好新征程的精神动力,保持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深厚基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沃土。在新时代,要坚定文化自信,必须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精神血脉;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挥先进价值导向;固牢新时代崇高理想信念,激发信仰力量;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创新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期待。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转型,其实质是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这次转变与西方的现代化不同,它一方面是在具有悠久历史的、颇为强大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展开的,另一方面又是在西方的冲击下开始的,进程中又恰逢西方现代化的危机及全球化的挑战.因此,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迫切需要总结和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根据这一需要而产生的,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指导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20.
传统军事法律文化是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法律文化博大精深,在长期的军事战争的实践中,中国的传统军事法律文化形成了诸多的自身特点,并且对现代军事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和研究的价值。本文将就传统军事法律文化的特点及现代价值研究等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