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凌 《党建》2010,(4):61-61
在苏共垮台前不久,即1989年前后,苏联社会科学院曾作过一个“苏联共产党究竟代表谁”的调查,结果是:认为苏共代表劳动人民的只有7%,代表工人的只有4%,而认为苏共代表官僚、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达85%。这项调查说明,苏共已严重脱离群众。尽失人心,遭到了普遍唾弃。  相似文献   

2.
《党课》2013,(7):35-35
苏共在20万人的时候,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在200万人的时候,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在2000万人的时候,迎来的却是苏联的解体。苏共倒台、苏联解体的原因有许多,但有一点却是致命的,那就是在整个苏联时期,存在着一条苏共干部的特权利益递增规律。正是这条规律,使苏共背离了自己的宗旨,背离了人民,最终葬送了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3.
谈及苏联的历史时,人们对苏共倒台、苏联解体的原因作了诸多的分析,但有一点或许没有注意到,在整个苏联时期,存在着一条苏共干部的特权利益递增规律。正是这条规律,使苏共背  相似文献   

4.
苏联解体后,原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利加乔夫写了一本小册子———《戈尔巴乔夫之谜》。书中谈到苏共党建方面的教训,认为:苏共党建最大的教训是“说一套,做一套”,特别是自勃列日涅夫时期以后,这种情况愈演愈烈,有时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席话,言语不多,却涵义深刻,发人深省,切中要害。翻阅原苏共的有关资料,各级干部的各种豪言壮语汇编,可谓汗牛充栋。而党内特殊化现象,某些干部脱离群众现象,乃至形形色色的腐败现象,与他们的豪言壮语形成了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列宁说过,一打纲领,不如一个行动。人民群众是看…  相似文献   

5.
《理论与当代》2007,(8):55-56
孟凡亮在2007年第4期的《随笔》上撰文指出:人们在谈及苏联的历史时,经常引用的一个例子是:苏共在20万人的时候,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在200万人的时候,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在2000万人的时候,迎来的却是苏联的解体。苏共倒台、苏联解体的原因有许多,但有一点人们或许没有注意到,在整个苏联时期,存在着一条苏共干部的特权利益递增规律,正是这条规律,使苏共背离了自己的宗旨,背离了人民,最终葬送了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6.
李永忠  董瑛 《廉政瞭望》2013,(21):48-49
“议行监合一”权力结构和等级授职制用人体制,是苏联模式的两大核心标志,也是苏共亡党的两大根本性原因。在“议行监合一”权力结构和从上到下层层任免干部的等级授职制的强力控制之下,前苏联形成了各种既得利益群体。这些既得利益群体在苏共亡党中扮演着各种角色。  相似文献   

7.
纵观苏共执政方式的逻辑进路,从苏共执政方式的历史场域、苏共执政方式的扭曲发展、苏共执政方式的调整改革、苏共执政方式的歧途轨迹、苏共执政方式的经验教训五个维度透析苏共丧失政权、国家解体的历史教训,总结执政规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纵观苏共执政方式的逻辑进路,从苏共执政方式的历史场域、苏共执政方式的扭曲发展、苏共执政方式的调整改革、苏共执政方式的歧途轨迹、苏共执政方式的经验教训5个维度透析苏共执政条件和执政任务,总结执政规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苏共党员数量的变化与其执政能力呈现出一种辩证关系。列宁时期,苏共保持了精英党的特征,苏共党员数量的适度增加提升了党的战斗力,有利于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斯大林时期,苏共逐渐从精英党发展为群众党,苏共规模的扩大在推动苏联模式的建立和巩固的同时,却引发了党员和干部质量下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等负面问题,为日后的危机埋下了隐患。赫鲁晓夫到契尔年科时期,苏共党员数量急速膨胀,苏共虽然仍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要载体,执政能力却逐渐衰弱,逐渐陷入危机中。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全面溃散并最终解散。苏共由盛到衰说明:马克思主义政党不应以规模扩大为唯一目的。在吸纳新党员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党员质量和组织建设;否则,会适得其反,削弱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0.
苏共垮台的原因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是苏共自身出了问题。作为执政党,苏共没能很好地发展经济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苏共特权阶层的存在又极大地伤害了人民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感情和信任。失去民心的苏共被她一直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所抛弃,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斯大林时代和赫鲁晓夫时期,苏共内部的特权阶层尚未形成,但是只对苏共高级干部开放的“特供商店”,折射出苏共特权阶层已具雏形。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片面追求干部队伍的稳定,逐渐发展到领导干部事实上的职务终身制,特权阶层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12,(9):20-21
苏共的纯洁性不断丧失的过程,既是苏共蜕化变质、脱离群众的过程,也是苏共执政危机积累、加剧到爆发的过程。从总的发展趋势看,自斯大林时期起,苏联作为一种社会主义形态并没有朝着保障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迈进,不仅总体上形成和固化甚至极端化了斯大林“议行监合一”权力结构模式和等级授职制的用人体制,而且丧失了苏共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推进权力结构改革的最佳机遇和条件,使苏共不断走向“四大危险”。  相似文献   

13.
苏联共产党是一个拥有93年悠久历史、2000多万党员、执政74年的大党、老党,领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就这样一个大党、老党,却在一夜之间就跨掉了。苏共的败亡,苏联的解体,给世界以极大的震撼。苏共败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苏共党内民主的缺失无疑是苏共败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张树华  赵卫涛 《党建》2013,(7):61-63
苏联共产党,这个曾经在全世界影响最大的共产主义政党,如今已走进历史20多年了。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苏共曾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注重将群众路线作为党一以贯之的根本工作方针。然而,随着苏共执政的长期化与执政地位的稳固,党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愈演愈烈。在苏共执政后期尤其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在党风建设方面所暴露出的问题十分尖锐。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中共与苏共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的不同理解,中苏两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问题的看法产生了分歧。为了解决分歧和矛盾,1963年7月5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率领代表团赴苏,与以苏斯洛夫为首的苏共代表团在莫斯科举行了中苏两党会谈,其问,邓小平同苏共围绕“总路线”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16.
前苏联的解体,首先是苏共长期拒绝改革开放,没有以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中心,思想上的长期僵化导致经济上的长期停滞,使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对老百姓失去了吸引力;其次就是苏联一直缺乏党内民主,又长期以党代政,造成了领导人专制,甚至独裁,干部只怕得罪领导,不怕得罪群众。这种不受约束的脱离人民的权力,必然造成腐败。所以在1991年“8·19”之前,苏共和苏联虽有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之名,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没有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之实了。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荡然无存。弄清这点非常重要,这可以使我们解开…  相似文献   

17.
党内民主历来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苏共丧失党内民主的恶果是:使得苏共的各级主要领导人养成了唯我独尊、专横跋扈的恶习;使得党内的思想活力与理论创新能力丧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思想僵化与教条主义盛行;使得党由志同道合的联盟变成个人独裁,广大群众对党和国家的命运漠然置之,进而不战而亡。苏共丧失党内民主给我们的启示是:高度重视发展党内民主,切实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切实完善党内民主制度,才能免蹈苏共亡党之辙。  相似文献   

18.
叶再春 《前线》2011,(4):35-35
今年是苏联共产党亡党和苏联解体20周年。日前,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慎明主编出版了《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这个被国家社科基金评委会鉴定为优秀的研究成果认为,苏共垮台并不是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苏共垮台,而是背叛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那么强大的苏联会在一夜之间消失,为什么执政了74年的苏共会迅速崩溃?从1991年8月苏共被停止活动到12月苏联解体,为什么无论是民众还是苏共党员都没有站出来表示抗议?  相似文献   

20.
党员、干部的文化素养如何,书读得多少,是否具有与职位所相应的文化知识,与他的工作能力和政策水平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戈尔巴乔夫任苏共总书记时的助手瓦别利·博尔金在他写的《戈尔巴乔夫沉浮录》一书的最后部分,比较集中地概述了苏共失败的教训,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很令人深思。他说:党的威信下降,是从党的领导集团的领袖丧失威信开始的,领袖的文化修养退化。列宁有很高水平,是一位具有杰出才能的理论家、政治斗争的战略家和战术家,是一位有很高文化修养的人。斯大林也具有相当好的理论修养、博学多识,具有很强的组织才能。赫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