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诺思将国家作为影响经济绩效和制度变迁的内生变量纳入分析框架 ,并运用经济理论进行研究和探讨 ,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国家理论。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的起源、特征与目的 ,国家与产权制度的形成 ,意识形态与国家的相对稳定性等问题。诺思的国家理论在开创以经济学理论研究国家的新的思路的同时 ,也为政治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农村政治研究的理论视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综述了近期中外学者对当代中国农村政治研究的理论概念、框架,并对运用这些概念框架所得出的一些重要研究结论进行了评论。在对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学术研究中,被许多学者广泛运用的概念框架或理论视野主要是:1、国家-社会关系的两分法;2、以资源配置、产权改革、市场-政府关系为重点的新政治经济学;3、制度创设及变迁为分析重点的制度主义。国内学者比较注重制度主义的研究路径;而国外学者对中国农村政治及其发展的研究深受国家-社会“两分法”及新政治经济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国家形象及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房  张骥 《探索》2008,(2):69-73
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已成为新兴热门课题,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研究框架大多数是从传播学的视角来进行的,理论视野需要进一步拓展.关于国家形象战略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还缺乏理论的分析和建构,尤其对中国国家形象战略与国家利益实现问题的理论研究还显得有些滞后,有许多方面的问题有待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4.
合法性这一政治概念基于考察民众对国家的认同和支持而产生,但不同政体、不同地域和不同时代的国家在实际发展中的差异使得学者对合法性来源及其特征争论不休。已有研究将合法性来源简单归结为西方的竞争性选举程序,并认为以绩效或经济增长为支撑的合法性无法根本解决政治认同和支持危机,此类研究视角忽略了合法性来源的多重多样性。在梳理合法性来源的一般理论基础上,可将其划分为基础性来源和补充性机制,并基于大数据时代不同合法性来源与技术变革的互动表现,建构出一个复合型合法性来源分析框架。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实践运作分析,展示该分析框架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为中国政治发展成就的理论诠释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方政府行为因其特殊性和重要性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主流的研究视角有: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利益分析、基于制度经济学及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制度分析和基于博弈论及委托代理理论的府间关系分析。这些视角的探讨为我们分析地方政府行为提供了多元的分析框架和有价值的启示,未来的研究将是更多学科、更多视角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6.
"国家自主性"作为"回归国家"学派关于国家问题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研究现代国家建构与政治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视角。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国家拥有自主性的程度及其影响不同。在灾害场域,国家通过清晰化与简单化的政治动员,优先对受灾群体进行政策供给、资源救济与分类治理,并通过对资源分配与救灾过程的强力监控,确保社会整体利益的均衡,以稳定政治秩序,体现出明显的自主性特征。但是,国家维稳理念的异化、地方政策执行的变通及政权的"经营性"也在挑战着国家自主性。对中国来讲,重构国家自主性应以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为根本,以地方政权建设为基础,还原政府的法治特性并重塑其服务品格。  相似文献   

7.
对国家机关办理民众信访诉求中出现的执行不力现象进行了思考,认为现有政府执行力等理论碰到了难以全面解释的尴尬,提出应该建立一个国家执行力的理论体系来回应解决信访执行不力的要求。由此,在中国语境下对国家执行力的概念,及其内容、性质、特点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做了初步论述,构建出国家执行力研究的概念体系。  相似文献   

8.
张师伟 《探索》2015,(1):78-82
中国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建构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框架、要素及总体格局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史地形成和确定的。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对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继续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导引功能。在中国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中国共产党负有重要的政治领导责任,必须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做好主心骨。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诸多角色扮演均应有较为严格的形式与程序要求,这些形式与程序的要求集中体现在法律体系中,就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法律定位。  相似文献   

9.
《求实》2015,(12)
如何实现国家政权与基层社会的对接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议题,亦是现代国家建构实践过程的关键步骤。已有的研究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这个议题展开了系列研究,并形成了对话性的研究成果。笔者试图把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成立的行政服务中心置于国家与社会关系框架下,尝试在理论解释与经验事实之间建立逻辑联系,以N镇行政服务中心为考察对象,探讨行政服务中心的建立与运作对国家与社会关系展开的影响,进而增添一个国家与社会实现对接的解释路径。  相似文献   

10.
柴宝勇 《探索》2007,(4):55-60
政党与政府的关系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但是有关政党政府的一些基本问题,诸如其涵义、运转、理论困境与发展趋势在西方都还存在很大的争议.以法国政治学家让·布隆代尔(Jean Blondel)的考察作为分析这些问题的视角,可以认为在西方学者的语境中,政党政府特指政党在政府组成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西方竞争性民主国家;政党政府并非简单的是政党支配政府,政府在其中更多地处于一种主导地位;政党的诸多面目决定了政党政府所导致的"特殊利益"挑战"普遍利益"将成为一个伪命题;政党的主要职能由表达社会利益向控制国家机器的转化预示着政党政府的未来危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社会动员理论入手对网络动员及网络动员策略进行了概念界定,分析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存在的问题与局限,进而提出一种新的分析理论视角——网络动员策略理论。从政府、高校、学生三个层面出发,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网络动员模式进行了深刻分析,总结现行网络动员策略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陈东英  刘忠权 《探索》2007,1(4):121-124
马克思的国家消亡理论是以强调国家建设为前提的,它展示了人-社会-国家-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四个因素的内在统一,是其国家批判理论与人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国家批判理论既有德国渊源、英法渊源,也有犹太渊源,国家消亡理论作为其中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内含四种视角人学视角(应然维度)、技术视角(实然维度)、犹太视角(文化渊源)、辩证法视角(方法论).这四种视角在马克思文本中往往交错出现,但不同时期侧重点不同,它们共同论证国家的起源、消亡及其最终向"自由人的联合体"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政治现代化,作为对新时代中国政治领域现代转型的概念表达,有着独特的时代特征,成为有效诠释自主性现代政治建设的重要知识框架,是对当前中国政治建设经验的全新总结与提炼。由于政治现代化建设本身是不断演进的历史进程,围绕着重塑国家、国家建设、民主政治与国家治理等议题展开了不同阶段下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尤其是“国家治理”命题的提出,不仅旨在实现人民民主形态的成熟与稳固,而且在理念、主体、结构与方式等层面发生了重大转型,为今后政治领域建设提供了丰厚的资源,为“中国式政治现代化”发展空间提供制度靶向。通过准确把握和理解中国式政治现代化道路的时代特征、主题嬗变及发展空间,对政治现代化标准与理论扩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郭风英 《求实》2016,(2):90-96
缘于对国家与社会关系认识的差异,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治理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基于此理论视角,中国学者在分析社会治理问题时形成了不同的分析思路,预设了不同的操作路径。主张重塑"国家主体、市场主体、社会主体"的"主体性互构论",强调在社会治理中实现"国家在行动、市场在行动、社会在行动",推动"国家、市场、社会"之间合作共治、互构互强,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相呼应,为我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5.
朱文琦  祝志男 《求实》2020,(3):18-30,M0003,M0004
国家治理效能是政治学乃至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议题。意识形态的发展趋势、基本倾向及其理论特质,表明意识形态不仅可以构成一个分析框架,而且对国家治理效能的影响不容低估。意识形态与国家治理效能的互动过程遵循现代政治的运行机理,二者既相互促进、彼此协同,又呈现出特定张力甚至是激烈冲突。其实践逻辑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内在于国家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必要工具、基本场域和精神旗帜,国家治理是执政党指导思想变革的内在依据。其理论逻辑集中概括为,本体论层面的结构关联、认识论层面的功能耦合、方法论层面的路径互成及价值论层面的目标共生。新时代意识形态视角下的国家治理效能提升,需要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中谋求新突破。  相似文献   

16.
本文力图以中国的历史发展为脉络,以国家和社会关系的互动为视角,探讨我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研究不同阶段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分析这些阶段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特征和现实影响,并提出对改善我国当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7.
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角色: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变革,无疑是至为深刻的。作为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家,中国转型的特殊经历和经验,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在中国的市场化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地方政府的行为在何种意义上影响、制约着中国市场化转型的路径选择?这些选择又给中国市场经济以及民主政治的发展留下了什么样的烙印?在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诸领域,国内外学者已从不同视角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启示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试就此进行初步的梳理、评述。  相似文献   

18.
张康之  张桐 《前线》2014,(7):50-53
<正>当人们放眼世界的时候,往往很自然地接受了一系列给定的概念,即用"先进""落后""发达""不发达""发展中""欠发达""新兴国家"等概念去表达对不同国家的直观认识,用这些概念去在国际社会中为不同的国家进行定位。其实,用这些概念编织起来的那幅世界图景掩盖了国家间关系的诸多具有实质性意义的事实。这些概念是来自于一些率先发展起来的和掌握了话语权的国家的,也被它们所充分地加以利用了,即利用这些概念建构起了某种意识形态,形成了某些理论,去为其各种各样的非正义行为辩护,甚至让人们把国家间的剥削、掠夺以及  相似文献   

19.
社会资本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分析视角和框架。作为国家社会资本重要的一部分,非制度性权威对执政党和政府来说至关重要。文章指出非制度性权威是执政党和政府的一种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社会资本,从结构、功能的角度以及执政党执政的基础等方面分析了其重要意义。文章认为,非制度性权威是执政党的基础和建立一个有效政府的前提,增强和培植非制度性权威完全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是建设高素质领导干部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白雷  袁刚 《世纪桥》2010,(13):87-89
本文从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两个概念的起源出发,力图厘清二者对于政府构建的层次理念,指出有限政府理论与有效政府理论分属不同的价值层面,进而分析二者产生悖谬的原因,并阐明二者结合的理论合集及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