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依法治国是时代的要求,我们要实现依法治国必须要树立法制建设的新观念,实现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人治观念到法治观念、官本位到民本位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中、西法治在概念与内涵上存在巨大差异。具体来说,传统的中国法治是在"法治"概念下的"人治",以义务为本位,强调官僚特权;而西方的"法治"则注重"规则"的作用,以权利为本位,保障公民平等。"实质法治"这一概念既继承了中国社会的传统法制,也吸纳了西方法治文明的先进成果,是适合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法治"概念。  相似文献   

3.
梅献忠 《求实》2005,(9):76-78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方面并不符合现代法治的理念,其主要表现为:社会等级观念,官民关系中的“官本位”思想,“重德轻刑”的治国方略,重义轻利的“义务本位”观,以及“性本善”的人性哲学等等。这些思想文化与现代法治所倡导的平等、自由、人权、权力制约的精神有着较大差异,在我们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应当时时加以检视与超越。  相似文献   

4.
"以德治国"内含着对儒家"德治"理念的合理概括与理论提升,体现着道德对政治的人文、情感观照."德治"是传统政治文化中最光辉的部分,其主体系指统治者或管理者阶层,其内容则包括以德正己、以德利民、以德养廉、以德立公等.若以西方近代法学为参照,儒家的"德治"不属于"人治"的范畴,故"以德治国"与现代民主、法治并非相悖,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建构一个道德、民主、法治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格局.  相似文献   

5.
权与法的关系是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我国行政文化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权与法的理念在我国行政文化进程中大致历经了人治行政、政策行政、法制行政,再向法治行政理念的转变,而当前我国行政文化呈现出"人治"理念与"法治"理念并存的状况,那么,现代法治社会里,培育行政文化,就要求行政主体摒弃"人治"理念,树立"法治"理念,即由对权力的崇拜转变为对法律的信仰、由权力的绝对性观念转变为权力有限思想、由"轻程序"的习惯思维转变为严守程序正义原则、由权责失衡理念转变为权责对等意识、由以法治民观念转变为执法为民理念。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人治思想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它是封建人治社会的产物,是我国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最大障碍,也是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大障碍。必须弄清人治社会的特点与客观规律性,把握人治思想的实质,克服封建家族制的思想,树立社会化大生产的观念,用社会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观念与思维方式来分析当前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逐步弄清集权与无政府主义的关系、集权专制与恩赐民主的关系、民主法治与集权法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封建思想浓厚的国家,法治观念淡薄,人治传统根深蒂固。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就要从"管"的观念中解放出来,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从管人的"官"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培养法治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破除人治传统,建立法治国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是臣民性和依附性、专制性和人治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传统政治文化正由臣民政治文化向公民政治文化、由依附政治文化向参与政治文化转型。有些地方政府官员没有顺应这一变化,其治理理念中尚存的专制性和人治性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内在因素。消减群体性事件必须实现政府治理理念向民主服务型和法治型转变,加强民众参与机制供给的数量和可操作性并使其制度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官本位思想生发的文化生态根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岚 《理论学刊》2005,2(11):113-116
官本位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政治实践的集中体现:农耕社会对权威的服从是官本位思想滋生繁衍的社会生活基础;血缘宗法制度和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进一步固化了社会尊卑等级关系;以等级特权为核心的官僚体制为官本位思想提供了体制上的安排和制度上的保障;官僚阶层对社会政治、经济资源的垄断和控制,形成了凭借官职等级控制、支配社会资源的利益驱动和价值导向;科举制度把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社会精英阶层的价值取向引导到追求功名利禄上来;中国传统文化对礼治的尊崇为官本位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0.
“官本位”。即官权本位、权本位、“拜官”主义、官权拜物教等。“官本位”就是以官权作为基本价值尺度衡量人的自身价值和社会地位,也就是把官权作为社会的中心,认为一切为了做官,有了官权,就什么都有了。“官本位”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是封建腐朽思想的当代继承,是对以人为本观念的断然否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需完善、民主政治建设亟需推进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1.
法治思维是由传统人治向现代法治转变的一种理念,是把考量合法性、维护公平正义作为处理问题前提的一种价值观,是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一种方法论。法治方式,是在法治理念以及法治精神的指导下,运用法律、机制、程序来处理问题的方法路径。法治思维决定支配法治方式,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理念在我国高校已经得到普遍认同,"以生为本"作为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化,理应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体现。但实际上,"以生为本"理念却面临着"官本位"等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束缚以及教职工现代法律意识薄弱、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脱节等现实困境。要真正实现"以生为本",高校必须在建立新观念的基础上实现四个转变:从教师管理本位转向学生权利本位、从教师供给本位转向学生需求本位、从传统管理转向现代治理、从知识灌输转向教育叙事,以实现"完整的人"的培育。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法治社会,刑法理论的旨意在于从国家理念转向个体,从非国家的角度审视刑法,以权利本位和终极人文关爱为立足来确立新的刑法观念和刑法制度,培养公众对刑法的情感体认与趋同,塑造法治社会下公众对刑法信仰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14.
“官本位”是以自我为中心,高高在上、唯我独尊,有公仆之名却无公仆之实。“民本位”则是“忧民之所忧,乐民之所乐”,它的精神内涵实际上指向“有福民享,有难官当”这种民本情怀。实现从“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变,首先需要政府官员转变角色,绝不能把权力当作寻租的工具,而是要恪尽职守,为民谋取福祉。换言之,就是要把官位当作为民谋利的符号,而不是为个人谋取私利的“聚宝盆”。诚如国家行政学院刘熙瑞教授所言,服务型政府,将以“民本位”代替“官本位”,以“社会本位”代替“政府本位”,以“权利本位”取代“权力本位”,真正体现“立党…  相似文献   

15.
"人治"文化遗存与现代法治型人格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法治性是现代人格的重要特质之一.受中国"人治"文化积淀的影响,当代法治型人格的构建受制于经济与法治发展的客观进程、人格主体的主观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等三个方面的局限.为克服以上难题,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树立现代法文化观念,培养自由、民主、平等、权利意识以及提高法治实效.  相似文献   

16.
儒家伦理的群体本位价值观对于促进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利益、巩固集权统治具有强大的粘合力,但和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自由、平等、独立、民主这些伦理观念却格格不入,特别是其重社会义务抑个人权利、重等级特权抑独立平等、重道德人伦轻法治规范的思想,严重阻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在当前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不破除这些精神枷锁,就无法建立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17.
统一战线是党的重要法宝,其本质是不同社会力量的大团结、大联合。统一战线的性质、功能和目标体现着民主与平等、秩序与和谐、权力与利益制衡等法治价值内涵。法治观念的确立、立法的保障、依法办事和权利救济制度是实现统一战线法治价值目标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8.
统一战线是党的重要法宝,其本质是不同社会力量的大团结、大联合。统一战线的性质、功能和目标体现着民主与平等、秩序与和谐、权力与利益制衡等法治价值内涵。法治观念的确立、立法的保障、依法办事和权利救济制度是实现统一战线法治价值目标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9.
涂永珍 《学习论坛》2005,21(7):14-16
要使政府真正诚信于民,目前迫切需要在全社会培育一种契约文化所蕴含的平等、自由、人权、诚信、协作等人文精神的法治理念。因为政府诚信的核心就在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政府对公众的信用,它以否定身份等级制为前提。而在我国现实生活中,由于受传统法律文化思想的影响,种种形式的“官本位”思想、等级观念依然存在,不仅政府官员的道德自律不大可能,  相似文献   

20.
并不是我爱吹毛求疵.只是这些"毛"与"疵"往往在无意识或下意识中显现着某种不健康的东西,哪怕是有现代民主与法制意识的文化人,在批判有违于现代民主与法制意识的特权意识和官本位观念时也不能幸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