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当前,科技实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地位高低和综合国力强弱的决定因素。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技术不行,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  相似文献   

2.
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现代化。但是,我们不能把科学技术想象成是完全美好的。归根结底,人类的幸福比科学技术本身更重要。失控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到底有什么不好?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科学技术有可能会失控。而且很多技术失控的后果是不可逆的。最初人们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个企业如果没有科技作支柱,那就会像人走路没有腿一样,举步维艰。”这是秦皇岛市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王宝义对全体职工说的一段话。他认为,企业要发展,要前进,就要重视科学技术,重视人才,建筑行业尤其应该这样。进人90年代,由小集体企业长成大企业的秦皇岛“二建”,承建了上千项施工难度大、科技含量高、工程质量要求严格的大工程。于部职工在实践中逐步扭转了过去那种发展生产靠拼人力、拼设备的传统意识,逐渐认识到科技进步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根本…  相似文献   

4.
《求知》2012,(8):48-48
据6月13日《北京日报》报道,温家宝总理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上为两院院士作报告。温家宝同志说,从上世纪80年代,我就和许多老科学家结下了深厚友谊,经常向他们请教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问题,他们也愿意跟我说心里话。我深知,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没有中国的明天。温家宝同志说,要提倡富有生气、不受约束、敢于发明和创造的学术自由。  相似文献   

5.
英国当年能实现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历史性跨越,其基本条件为:同时具备科学技术、市场需要和法律制度等关键环节的临界性突破及其相互协调发展。相比之下,尽管当时中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曾领先于世界,但缺乏足够的大机器、大工厂的市场需求,其统治集团也没有按照先进生产力进行制度安排的自觉意愿,因而不可能靠自身力量实现近代工业化。推而论之,要实现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生产力发展,必须处理好制度需求与制度供应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6.
编者寄语     
《瞭望》1988,(33)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点已经没有多少人怀疑了。但是,仅仅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巨大作用还不够。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对科学技术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全国科协主席、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接受本刊记者访问  相似文献   

7.
(一)虽然从古至今人们都分别从各自所处的不同角度,不同时代,不同宗教信仰,针对伦理与科技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两者间的关系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看法和认识,但有一点却是稍具理智的人们所一致认同的,即:人类社会的有序运作有赖于伦理道德;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然而,当我们以哲学的眼光来严肃地审视人类社会数千年文明史的时候,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作为人类社会重要内容的伦理道德与科学技术却从来没有十分和谐地协调一致过,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当代,伦理道德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似乎永…  相似文献   

8.
《瞭望》1992,(36)
恐怕再没有任何东西能象科学技术那样,使人类受惠良多了。科学技术,曾引导人类从野蛮步入文明,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从而也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把科学技术看作人类历史上一种伟大的革命力量。 时至今日,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愈来愈鲜明地显  相似文献   

9.
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人类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一个国家的富强在于经济的实力,经济实力主要来源于较高的社会生产力;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要靠科学技术做动力。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就难以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科教兴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瞭望》1995,(21)
科教兴国本刊评论员人们常说,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与人才的竞争;穷国与富国的差距,是知识与人才的差距。这些话,道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要加快发展是不可能的,要持续发展也是办不到的。特别是一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  相似文献   

11.
深入学习、研究邓小平的著作和邓小平理论,可以发现,虽然邓小平同志没有直接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但他以世纪伟人的战略眼光,敏锐地观察到知识经济的端倪和发展趋向,对我们今天所讨论的知识经济的本质内容作出了超前的、精辟的论述,初步形成了邓小平知识经济思想的科学体系,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揭示了知识经济的内在本质。邓小平同志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高瞻远瞩,以宽广的眼界和发展的战略眼光,科学地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迅猛…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建立四十多年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人,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科技事业的指导思想、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进步。一、关于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1956年党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第一次把科技工作作为重要工作郑重地提到全党面前。毛泽东在会上讲话,提出要进行技术革命、文化革命,革技术落后的命,革没有文化、愚昧无知的命,号召全党学习科学知识,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水平。这次会议的召开,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1963年,周恩来在上海科技会议上指出,要实现四…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市场条件杨静光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邓小平同志在1988年响亮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从属性和功能上揭示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从存在形态看,科学技术有理论形态和物质形态之分。当科学技术作为原...  相似文献   

14.
秦刚 《求知》2001,(3):13-15
资本主义的发展,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早在150多年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但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摆脱了一次又一次危机,不仅没有在世界上很快消失,而且又有了许多新的发展。尤其是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依然走在前列。  相似文献   

15.
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投了不少钱搞什么"创新工程"、"创新计划"等等,这是必要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回顾了中国共产党80年的光辉业绩和基本经验,新中国航空工业50年所取得的成就,就是生动的例证。在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下,新中国的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形成了相当规模和基础的高科技产业体系,整个航空工业共为国家提供了15000多架飞机,55000多台发动机,17000多枚战术导弹,目前部队航空装备90%以上是由我们自己研制生产的。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航空工业。 江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经有过辉煌的成就。从汉唐至宋元的一千多年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曾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造纸、火药、罗盘、印刷术的发明,便是这一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志。可是,大约到了明代中后期,中国的科学技术便开始逐渐落在西方的后面了。当着欧洲在十六、十七世纪产生了具有深远影响的近代自然科学的时候,中国却基本上没有产生出这样的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三"大把科技发展和教育事业一起放首位.这是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这里所说的"放在首要位置",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科技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关系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问题.二是正因  相似文献   

19.
《瞭望》1999,(52)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和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经历了一个科技生产力从入手的延伸发展为人脑的延伸的世纪,仿佛一夜之间,物质文明的象征已从烟囱林立、汽车如流、机器轰鸣转换到了互联网络、高智能计算机、航天飞机和火星探测器。可以预见,下个世纪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将更加令人眩目,科学家的预测无疑舍给我们的梦想添上科学的羽翼。近20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和海面上升问题已日益引起各国科学家和政府的关注。最新资料表明,1861-1997年的137年间,全球地表年均温度上升约为0.6℃全球气…  相似文献   

20.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的方针是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现实生活中,想“依靠”科技的众多企业抱怨没有“面向”自己的技术成果可依可靠;想“面向”的诸多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埋怨自己辛辛苦苦搞出来的成果没有“面向”的对象。“依靠”、“面向”两不满意,究竟谁之过?不妨读读下列两则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