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政论坛》2011,(8):23
20世纪初,伴随着社会改造呼声的日益高涨,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如实用主义、工读主义、互助论、泛劳动主义、新村主义、无政府主义、行会社会主义、平民教育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向中国涌来。在各种主义、思想盛行的情况下,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救国救民的探索,主要有刘师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与中国社会语境密切相关。20世纪初的中国,动荡起伏、,波澜壮阔,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入,与马克思主义共同交织汇集成新的学术生态。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近些年学界关于20世纪初各种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的研究进行梳理,能够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原点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列宁做出的关于帝国主义的论断被两次世界大战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所证实。20世纪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存的世纪。二者之间不仅有对抗和战争,而且有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后来发生的变化是列宁未能预见到的。20世纪末苏东剧变的原因之一是斯大林模式的僵化。这种僵化固然与斯大林本人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有关,但其后继者未能改变这种状况,反而造成悲剧性结局。回顾20世纪的历史可以得到以下认识:社会主义的理论所以成为科学是因为立足于资本主义的现实;社会主义的现实不同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现实出发,而不是从理论出发;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史学名家辈出,成就巨大,今天对其发展道路认真地反思、总结,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首先,应当树立动态发展的眼光,从宏观上做出“新史学流派”的新概括,研究它如何由“思潮”发展到“流派”,研究这一群体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一群体学者的共性和各自的学术个性;并进而形成20世纪史学“三大干流”(新史学流派、新历史考证学派、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平行发展和相互影响的总体研究思路,取代以往“两大干流”的认识。其次,应进一步探究新历史考证学如何继承了乾嘉考证学的优良传统,同时又因获得进化史观等新的理论指导而成为一门近代学术;至1949年以后,又因为接受唯物史观的指导,而推进到新的境界。再次,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应如实地总结它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深刻反思其经历过的曲折;要开掘出“传统思想的精华如何通向唯物史观”一类的新课题;对于建国后“十七年”史学,应抓住“两种对立的学风”这一关键做观察、分析,既认真总结教条主义一度盛行的深刻教训,又恰如其分地总结正直学者发扬优良学风而取得的巨大成绩,以此坚定我们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用以指导史学研究的信心。  相似文献   

5.
傅青元 《求知》2001,(2):4-7
社会主义在20世纪既有辉煌的历史,也有痛苦的经历。特别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倾刻间便垮掉了,这对社会主义运动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西方资产阶级为此欢呼雀跃,胡说什么社会主义已经“寿终正寝”,社会主义“历史已经结束”,“资本主义将永世长存”。然而这不过是他们的阶级愿望而已。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有成功的经验 ,也有失败的教训 ,我们能从中得到重要启示 :必须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 ;必须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进入一个艰难的重新探索时期,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蓬勃生机成为社会主义的旗帜和走向不同特色社会主义的标志。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者只能提出适应客观条件的政治主张,按照其既定历史条件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这将构成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景观,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在21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延伸。就社会主义实践在未来发展的走向来看,个性比共性更重要,各别的经验比某种理论的东西更重要,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比社会主义原则和教条更重要。丰富的实践才能为辉煌的理论创新带来未尽源泉。这是我们关于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的出发点,是马克思主义者看待21社会主义前景的自觉和自信。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深厚的实践基础。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的政治家和理论家们对中国农村建设提出了各自的思想和主张,并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他们的探索以及取得的思想成果构成了百年来中国农村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道路的同时,将马克思主义史学、哲学、经济学等学术理论与中国实际和文化结合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也在同时开展。这一过程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发展于30年代,而在1938年后得到繁荣和深化。这些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的学术成果对中国革命理论的形成、对中国学术文化的建设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陈祖君 《学理论》2009,(10):77-79
文章重温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入中国的姚斯及其学术思想,用成语“一波三折”简要地概括其学术思想及发展,同时发掘出他作为文学史家受到忽视的事实,以此对20世纪80年代绵延至今的“重写文学史”讨论做出反思,并提出重写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若干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22,(1)
20世纪初,中国无政府主义是一种反对一切形式权力,主张以破坏、动乱改造社会的激进主义。它融入俄国民粹主义若干元素,相较法国无政府主义更激进。无政府主义传入中国时,便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等名词存在混用情况。建党时期,马克思主义者即发起对无政府主义的论战,旗帜鲜明地区分、剔除激进的中国无政府主义,但对褪去民粹色彩的无政府主义仍较宽容。这仍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产生过消极影响,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论争,远非一场论战可解决,我们仍需加强对无政府主义及其衍生的虚无主义的辨析和警惕。  相似文献   

12.
李维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主要贡献有:明确指出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道路;提出了富有独创性的、比较完整的“双重改造”方针;提出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两笔财富”;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对原资产阶级分子的新政策。  相似文献   

13.
李恒 《理论探索》2003,(5):27-28
人类以往所有的历史 ,莫如 2 0世纪光怪陆离、难以琢磨。殖民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与此同时 ,殖民地人民拿起殖民者手中的武器 ,赢得独立 ,走上富强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来水火不容 ,但在 2 0世纪中后期 ,却在某些方面实现了相互借鉴 ;科技进步是人类幸福、社会前进的福音 ,但在 2 0世纪却带来空前的灾难。这就是 2 0世纪的全球性悖论。  相似文献   

14.
15.
苏东剧变和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是20世纪社会主义留给人类的两笔最伟大的历史遗产。两大遗产集中反映了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最大特征 ,它不仅是对20世纪社会主义的总结 ,而且昭示了新世纪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6.
在日本真正具有学术意义和比较视角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始于竹内好为代表的中国文学研究会的同人。继竹内好之后,关于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加起来,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研究文章涉及这一论题,进入八九十年代这一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真正具有一定理论建树和思想深度的研究并不多见。而相比之下,伊藤虎丸的研究以其宏阔的思维视界和独到的理论深度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有着非常丰富和复杂的思想土壤.其中,无政府主义作为其思想土壤之一,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的考察,分析了无政府主义在当时中国流行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原因,揭示和探讨了无政府主义在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些发展进步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加以保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稳定性与活力性有机结合的制度,是一种公平性与效率性有机结合的制度,是一种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的制度.这一制度有着科学理论基础,它不是实用主义性质的制度.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就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科学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光辉历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历经了高潮与低潮、成功与挫折。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就要对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有充分和深刻的认识;尤其是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社会主义既是一部理论的发展史,这种理论,当然包括相应的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潮、学说等等;同时,又是一部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史。只有处理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基础上和历史进程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探索的宝贵成果,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