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张云逸教子     
萧珊 《党政论坛》2009,(6):50-50
一个并非独居的小院,二层普通的楼房,几件寻常百姓惯用的家具,这便是开国大将张云逸的家。其实,张云逸住的楼房早该装修一下了,可他不肯,说这么住着挺好,破费钱财修它干什么。军委办公厅主任王兴纲来看望张老时无可奈何地说:“唉,一位歼国大将,住这么破的房子,让别人一看像个什么样子!”张老听了沉下脸说:“怎么,大将就得住好房子?平民百姓能住的,我也能住。”  相似文献   

2.
黄薇  李响 《党政论坛》2011,(11):6-7
西花厅这个名字好听,其实是座旧宅,条件差,阴暗、潮湿。总理夜间办公多,从地面冒出的潮气寒气不利健康,常闹腿疼。我(周恩来秘书何树英)多次向总理建议,把房子修一修,都被拒绝了。我动了几次脑筋,终于也找出一条过硬理  相似文献   

3.
古时候,有个人一生气就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圈。有人问他原因,他说:“我一边跑一边想:自己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少,哪有时间和精力去跟人家生气呢?一想到这里,我的气就消了,然后拿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干活。”到了晚年,他的房子变大了,地也增多了,可一遇到生气的事,  相似文献   

4.
湖南长沙市委书3己阳宝华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了一番很耐人寻味的心里话:“为官一任,应造福一方,做不到,也千万不要造孽一方。”他又说:“为官一任,留下政绩不易,但也要留下痕迹,无论如何不要留下劣迹。”这番话,值得每个地方官员认认真真地思考思考。从古至今,造福一方的人真是数不胜数、李冰修都江堰是造福一方,李春修赵州桥是造福一方,苏东坡在杭州筑“苏公堤”,左宗棠在新疆栽“左公柳”,也都是造福一方。作为一个河北人,我常以生长在名牌产品“小站稻”的产地而自豪。但直到最近读书才发现,在宋代以前,…  相似文献   

5.
1961年,周总理出访归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机场迎接他。第二天,周总理看到一张报纸上刊载他回京的消息上有“周恩来总理神采奕奕地走下飞机”时,不由得紧皱眉头。指着报纸对值班秘书说:“你打个电话,问一下这条新闻是谁写的,叫他马上到我这儿来一下。”那位记者很快赶到西花厅。周总理放下手中工作,又拿起那张报纸说:“我们现在国家遭难,人民受苦,我周恩来凭什么还‘神采奕奕’?”那位记者知道错了,只好向总理检讨。同时也汇报说,他当时写这则新闻时只考虑了国际方面的情况,没有考虑国内方面的因素,因此出了差错。周恩来略一…  相似文献   

6.
史晓风 《民主》2006,(10):34-36
旅途学地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一个春天,我随叶圣陶先生去南方,坐的是火车。我随身带了本地图册,饶有兴味地对照铁路线和站名及其地形地貌阅览。叶先生称赞“是个很好的学习方法”。我说,小时候学地理,没有地图册,“纸上谈兵”,枯燥乏味。现在有了地图册,渐渐有了兴趣。但不知平时该怎么学。叶先生说,平时最好结合时事学。哪个国家宣布了独立,哪个地区发生了地震,哪里在修一条新的铁路,哪里发现了稀有矿藏,哪里出土了重要文物,等等,都可以查查地图,既了解地理位置,又估量事件的意义和后果。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学习方法:摊开一幅大地图,捉一只…  相似文献   

7.
吴世跃 《各界》2010,(3):6-8
捆绑吊打,逼我走上绝路 1976年,是我终身难忘的一年。 一天,几个公安人员突然把我抓起来,铐到安仁镇付安乡一幢房子里。这幢房子是当年刘湘手下一个叫刘麻子的连长修的私宅,现在还在。  相似文献   

8.
山世仆 《党政论坛》2011,(18):18-18
公元前522年的一个冬天,晏子侍奉齐景公打猎回到遄台。此时,梁丘据骑马赶来觐见。景公高兴地对晏子说:“只有梁丘据是个跟我相和的人啊。”晏子眉头微皱,说:“梁丘据不过是跟您相同罢了,哪里说得上是相和呀?”  相似文献   

9.
“你幸福吗?”“我不知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接受央视采访时莫言如是答。面对主持人的追问,莫言又说:“我现在压力很大。”工作、收入、房子、车子、成家立业、子女教育……一曲《压力山大》唱出无数人的心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感受到的各种压力也越来越大,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尤为明显。此外,贪污腐败、分配不公、食品安全、物价上涨、  相似文献   

10.
羞色可贵     
羞色,其本意为“感到耻辱、难为情、怕别人笑话的心理和表情”。然而,羞色也有另一面。周恩来总理在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回到延安,看到群众生活仍然很艰苦时,眼含泪水说:“作为国家总理我深感羞愧,对不起大家!”陈毅元帅在万马军中、强敌面前,从来是脸不变色、处之泰然的。但在一次座谈会上观看话剧《东进序曲》,听到剧中出现“陈毅有大将风度”的台词,却“脸烧得坐不住”,当即批评座谈会的主持人:“怎么能让剧本中写出这样的话呢?你让我陈毅听了往哪里钻呀?我要钻到桌子底下去了!叫我脸红呀!请你和作者商量一下,一定要把这样的话改掉。”彭德…  相似文献   

11.
黄小平 《党政论坛》2013,(18):42-42
有一个小山村,十分闭塞,这里的人,世世代代都没有走出过这个小山村。一日,一位旅人来到这里。旅人问村民:“你们知道你们的村庄在哪里吗?”村民们笑了,心想,自己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怎么不知道自己的村庄在哪里呢?“你们说你们知道,那就说说到底在哪里呢?”旅入问。可轮到大家说时,都说不上来。  相似文献   

12.
桑柳 《党政论坛》2013,(8):29-29
1.我们鄙视“拼爹”族,却又“恨爹不成刚” 我们身边或多或少会有这样的人:工作有爹安排,房子老爹给买,车子从爹那儿开,票子说来就来。他们撞人了,对受害者说“我爸是李刚”;他们考挂了,对老师说“我爸是局长”。当身边的这些人在我们面前炫耀着自己爹的威风,自己爹的厉害,有爹万事皆小菜时,我们在心里总会严重地鄙视之:有爹有啥了不起,又不是自己的本事!  相似文献   

13.
选择的智慧     
王富新 《党政论坛》2009,(19):62-62
一个年轻人向一个年长的智者请教智慧的秘诀。年轻人问:“智慧从哪里来?”智者说:“正确选择。”年轻人又问:“正确的选择从哪里来?”智者说:“经验。”年轻人又问:“经验从哪里来?”智者说:“错误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知足吧     
馒头向小麦诉苦:“俺和面包都是你生的,为何它比俺身价高?”小麦对馒头说:“因为面包久经‘烤’验,高点很正常,你天天洗桑拿也不错,看看人家麸皮都沦落成饲料了也没埋怨过我,你知足吧。”  相似文献   

15.
1952年,爱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国首任总统魏茨曼因病去世。以色列驻美大使奉总理之命,向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探询提名其为以色列共和国总统候选人的意向。“大使先生,关于自然,我了解一点,关于人,我几乎一点儿也不了解。像我这样的人.怎么能当国家总统呢?劳驾请你向报界解释一下,帮我解围。”爱因斯坦婉言谢绝了。一位极其崇拜爱因斯坦的以色列驻美记者在电话里劝他说:“总统没有多少具体事务,他的职位可以说是象征性的。  相似文献   

16.
加密生命     
若按70岁计算,人生也不过两万五千多天,可是我还是要“计算”: 去年春节,有一位朋友问我一个问题,并要求我不假思索地答出。他说:“人的一生有没有5万天?” 我说肯定有吧。我想,5万元钱一天就可挣回,一天也可花掉。人的一生岂能没有5万天?可朋友说:“否。”  相似文献   

17.
用力不竭力     
吕清明 《党政论坛》2012,(16):14-14
一天,齐桓公向手下的大艇管仲炫耀:“你看我这马车怎么样?” 管仲说:“马车不错。” 齐桓公说:“不仅马车不错,我这驾车的车夫也是齐国最好的。” 管仲问那个车夫:“既然主公说你是最好的车夫.你的驾车经验是什么?”车夫说:“我驾车的经验是让每一匹马竭尽全力来拉车,谁都不偷懒。把全部的力量用在拉车这件事上。”  相似文献   

18.
唐绍仪每到总统府,袁世凯的侍从宫们议论纷纷:“唐总理又来欺负我们总统了。”袁怀疑“唐挟同盟会以自重,有独树一帜之意”。他多次暗示唐“有所为,有所不为”,劝唐退出同盟会。唐斩钉截铁地回敬说:“宁愿不当总理,断不牺牲党性。”袁世凯酸溜溜地对唐说:“少川,我老了,你来当总统吧!”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常听一些干部说:“只要给政策,我就有办法”。政策似乎成了灵丹妙药。的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政策对头,我国社会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什么东西都有两面性,“政策”的功能,也有两面性。如果把握不住“度”,失去分寸,它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和负面作用,把“好事”办坏,使革命事业遭受损失。近几年,农民负担过重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只要我们认真检查一下,就会发现农民负担过重的根子是各个条条“乱给政策”。事实告诉我们,哪里这种“政策”给得越多,哪里的群众负担就越重,难怪有些群众过去听领导“讲政策”欢…  相似文献   

20.
“韩美林哪里去了?”熟人、朋友们互相打听着。有的摇头说:“不知道”;有的开玩笑说:“他失踪了”。 直到一九八一年年底,《韩美林画展》在合肥开幕的那天,他才突然地“冒”了出来。我见面就问:“这一年,你跑哪里去了?”他避而不答,亲热地拉着我的手说:“走,请看画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