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6月7日发表文章,题为《为什么我们害怕崛起的中国?》,文章称:显然中国的崛起整体而言对全球经济是有益的。但几乎没有人是这么看待中国的。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这样担心崛起的中国,却不担心崛起的印度?或  相似文献   

2.
2010年11月26日《南方日报》刊文说道,不管中国人多么理性和自谦,越来越多的国家不再把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弱国,而是看作一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强国。一个国家只有在思想和心理上崛起,才能算真正的崛起,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步人21世纪后的中国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迅速复兴和崛起。从国内环境来看,中国在经济发展与社会改革之间意志不足,骑虎难下。  相似文献   

3.
近日出版的《社会观察》刊发张维为文章,指出中国正在迅速崛起,但腐败问题也严重困扰了中国的崛起。但我们也要看到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所有大国在崛起过程中都遇到过腐败上升的棘手问题,它们当时的腐败情况比今天的中国还要严重,但最后都通过法治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扭转了腐败蔓延的势头,大大减少了腐败,中国最终也应可以做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党政论坛》2010,(10):31-31
法国《费加罗报》4月1日文章称:中国从拿破仑描述的漫长的“沉睡”中崛起,其本质是什么呢?是掠夺,还是谦逊?是经济,还是军事?是负责任的,还是自私的?从对中国实力根源的分析,我们可以获得一螳给未来带来希望或担忧的线索。  相似文献   

5.
《党政论坛》2011,(12):21-21
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月刊5月号发表文章称: 一系列的动向显示,中国军事崛起的速度,多少令西方的观察家跌破眼镜,认为:中国在总体军事建设的规划、计划、开工速度、建造质量方面,早己超过了印度,甚至在很多方面超过俄罗斯,尤其是作战飞机、舰船的基础制造工艺。  相似文献   

6.
《党政论坛》2008,(2):8-8
美国《新闻周刊》:没多少人害怕巨龙芝加哥全球事务学会和世界民意调查组织联合全世界研究中心所作的这项调查发现,14个被调查国家中的8个国家中的大多数公民认为,中国将最终在经济上赶上美国,他们对这一前景完全不担心。每个被调查的国家中只有不到1/3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的崛起会产生“负面影响”,而这些国家中的大多数人则认为中国的崛起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起码不是“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毛秀芝 《学理论》2008,(15):47-47
还记得那首唱遍大江南北的歌儿吗?“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是《春天的故事》。歌里唱的那位老人就是邓小平,他老人家画的那个圈就是经济特区。  相似文献   

8.
<正>实现中部崛起,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继去年9月国务院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指出:今后要继续"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再次强调了中部崛起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锦彰 《理论视野》2012,(11):34-35
继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与《华尔街》播出并引起出人意料的巨大反响之后,央视经济频道在近期又适时推出由《华尔街》原班人马制作和拍摄的另一部力作——十集系列专题片《货币》,“真实地记录和展示了货币以至金融体系的源流、崛起和力量,全面透视了货币的本质及其背后蕴藏的社会运行秩序与制度和人性基础”。为了更好地理解、普及货币和金融知识,本刊特约该专题片的几位学术顾问,就相关问题发表评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近日,拜读2011年第12期贵刊,眼前豁然一亮,从前到后仔细阅读、品嚼,别有洞天之感渐生渐强。尤其是《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金秋,见证道德的力量》等稿件,体现出的思想理论深度和选题睿智,令人折服。  相似文献   

11.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四川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了《祖国建设新貌丛书》。郭超人担任这套丛书的主编,副主编为徐占琨。国庆前,作为丛书的前两集:《中国农业的新崛起》、《祖国的聚宝盆柴达木》已和读者见面。其余的,将大体按每年出版五本的速度陆续问世。 《中国农业的新崛起》 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的伟大变革以及生产、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阐述了我国农业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和党的三中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已经习惯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灿烂文化的崇敬,对壮丽山河的迷恋,但很少听到对中国企业的由衷赞赏。1998年6月27日,英国《经济学家》周刊发表了题为《中国的硅谷》的文章。文章一开始就说:如果随美国总统克林顿于6月25日到中国访问,仔细观察的美国商人定会大吃一惊。在这块以中央计划经济经济为主的贫困大地上,有几个非同寻常的中国企业正在崛起,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正是这样一个极好的典型。它座落在南部沿海新兴工业城市深圳,是一家电信设备制造企业。在1996-1997的两年里,华为和另外几家小…  相似文献   

13.
<正>前不久播出的电视剧《大国崛起》,说美国的崛起离不开两次世界大战;最近中央二台正在热播的大型纪录片《华尔街》,又说美国的崛起离不开华尔街,究  相似文献   

14.
李兴濂 《各界》2010,(2):55-58
李贽(1527—1602)原名林载贽,因林李同姓,后改名李贽。号卓吾、宏父,又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著有《焚书》、《藏书》。李贽崛起于晚明,他把明代个性解放思潮推向高峰,作为异端领袖,他非圣反儒,离经叛道,是对假道学构成的世界最勇敢的冲击,他大胆的怀疑精神与批判意识自庄子、嵇康以来无人可比。他生得奇,死得亦奇,是屈原之后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少数敢于自杀的哲人,他的死成为明代思想文化的绝响。  相似文献   

15.
正"入篮"凸显中国再崛起埃斯瓦·普拉萨德是在中国以外最了解人民币历史的人士之一。这位出生于印度的经济学家是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中国部主任。普拉萨德写了一本新书——《不断发展的货币:人民币的崛起》。这位经济学家在书的序言中毫不怀疑世界正在发生历史性的事件。他引用马可·波罗13世纪出访中国时的话说:"一天快  相似文献   

16.
徐光裕 《党政论坛》2009,(24):19-19
在中国和平崛起的过程中,安全既是条件,也是目的。中国在当今世界要想安全崛起,需要在战略空间观念上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7.
2003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的讲演,首次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郑必坚指出,“近代以来大国争霸的历史反复说明,一个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急剧变动,甚至引发大战。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走了一条依靠发动侵略战争,实行对外扩张的道路。而这样的道路,总是以失败告终。”那么在今天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的抉择只能是:奋力崛起,而且是和平地崛起。就是说,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西隐 《党政论坛》2009,(16):59-59
郑必坚:“和平崛起”理论的首创者 郑必坚在多个场合为“和平崛起”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践佐证,赢得了中外政治家和学者的高度评价。国际问题专家认为,和平崛起的中国是全球合作实现共同繁荣链条的重要一环,而在“崛起”前面加上“和平”两字,这种新思维在理论上是对现实主义的一大挑战,体现了中国政治和对外政策的新触角,极具谋略。  相似文献   

19.
《党政论坛》2011,(6):21
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月刊5月号发表文章称:一系列的动向显示,中国军事崛起的速度,多少令西方的观察家跌破眼镜,认为:中国在总体军事建设的规划、计划、开工速度、建  相似文献   

20.
正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力的日益强盛,许多人在大谈中国崛起,并充满了乐观主义的心态。然而,大国崛起绝非易事,充满了各种可变因素。因为,一个大国的崛起除了经济因素之外,还离不开多种条件的支撑。第一,大国崛起需要谦恭的民族性格。谦恭是医治强横最对症的良药。《道德经》就指出:"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