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代云 《求实》2005,(Z2)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则是人类社会形态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从历史上看,人类社会中决定意义的变革往往首先发生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人们在劳动中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减轻劳动强度,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改进劳动工具和发明新的劳动工具,进而改变劳动组织方式等等,这样从量变到质变,一切社会革命都从这里开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生了许多重要而深刻的变化,对这些变化的深入…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把生产力提到首位,认为生产力是历史的基础和出发点,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一、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它必须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才能进行。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要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划时代的哲学家,一生有两大贡献。一是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一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寻找历史发展的动力。人类社会是一个庞大的有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但其基本的动力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生产的历史,人们首先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才会有精神生活。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则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主要  相似文献   

4.
生活方式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的交叉点。人们以何种方式生活,不但归根到底受到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而且直接受到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思想意识的支配。因此,生活方式既能体现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更能体现人们的精神生活状态。 一、社会主义生活方式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一个历史范畴。生产方式不同,社会形态不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同。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类的生活方式也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在人类社会初期的蒙昧、野蛮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具有愚昧、野蛮的特征。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尽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了空前的进步,人类逐渐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但是,由于存在着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人们的生活方式并没有本质的变化。虽然物质资料的消费是人们生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但单纯具有较高的物质消费水平,还不足以说明生活方式的先进和优越,还不能表明生活方式已达到了最高类型,只有当社会既有较高的物质消费水平,同时又消灭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提高到了较高的层次,整个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认为,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致使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出现了"裂缝".只有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行共产主义,才能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思想对于我们解决当今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关于什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理论界存在种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有的强谓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还有的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究竟应该如何认识这个问题,我认为,只有通过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各种因素以及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本身进行具体分析,回答才能比较全面。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对这个过程发生作用的因素更是多方面的。但概括起来,可以分为经济的和政治的两个方面。首先是经济因素,经济是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2页)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生产活动就是首要的活动,人类不能停止消费,因而也就不能停止生产,“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笫368页)。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任何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生产方式是生  相似文献   

7.
道德的发展变化归根结缔是由社会经济状况决定的,没有脱离社会脱离历史的永恒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道德,更不是“主观意志的法”或先天固有的“善良意志”,也不是人的自然本性的表现,而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特别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所以,道德理论的命运总是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息息相关,本文将就近年来社会主义道德发展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8.
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必须有充足的物质资料。要获得人类生存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对自然的干预过程。人类干预自然会产生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是正面效应,又叫积极效应;一是负面效应,即消极效应。人类干预自然的正面效应是指人类通过对自然进行改造,使自然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人类干预自然的负面效应是指人类在干预自然过程中对自然界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使自然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人类干预自然的负…  相似文献   

9.
生态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观"从批判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非理性运用入手,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上的反生态性,并据此提出了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解决对策。这主要包括:其一,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源头境遇上的反生态性,生态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不仅是物质资料生产,而且涵纳"生态生产"。其二,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目的形态上的反生态性,生态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强调,劳动生产的目的不是无限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其三,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机制上的反生态性,生态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强调,应采用"混合型"的经济模式来发展生态生产。其四,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后果上的反生态性,生态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强调,应在分清生态责任的前提下解决全球性的生态问题。生态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观"对中国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文化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社会生活带来众多的影响,给唯物史观提出许多新课题。作为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科学的社会历史观,以为人们提供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为己任的唯物史观,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要探究知识经济所引起的一个历史时代的变化及其特点,从社会生产和生产活动方式入手研究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各种活动方式变化的特点和规律,进而认真探讨那些已经是不可回避的若干理论问题,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一、知识经济时代使我们对人类社会生产力结构、社会经济结构有必要进行再认识。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人们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资料需要的生产和再生产。“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知识经济条件下物质资料的生产向知识信息的生产转变必将带来生产劳动的实质性的改变,社会生产力结构的变化将会带来生产方式的新变化。构成唯物史观基石的基本观点——生产劳动的观点必将随着社会生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础,揭示了自然进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并认为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因此人类始终不能真正摆脱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天然制约作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也以大量的篇幅来阐述其生态思想,这些内容长期以来被忽视.其中,物质循环理论实质上是循环经济理论的最早思想渊源,而发展循环经济是马克思物质循环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有些结论至今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具有极其宝贵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视域中的人是存在于一定生产方式中、具有一定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现实、具体的人。由于受到生产方式等条件的制约,人所本质具有的价值会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得以展现并确立、发展。这是一个从权利失位到权利归位的人权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认识这个过程,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任何社会的生产过程,都是生产方式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新的历史时期 ,贯彻和落实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 ,是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客观要求 ,是民族振兴、国家昌盛的客观要求。因而 ,研究和实践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 ,探寻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途径 ,是我们目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一 ,实施“以德治国”方略 ,必须努力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我们知道 ,道德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是由特定的经济状况决定的 ,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特别是物质生产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因而道德观念和道德要求必须服从…  相似文献   

15.
仇启 《前线》1963,(10)
五种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推动人类历史上五种生产方式的依次更替。这五种生产方式就是:原始公社制、奴隶占有制、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深刻地变革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哲学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非常有必要进行一次具有时代意义的"互联网转向":把"镜头"对准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诸如主客体的融合重构、人类解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现实的哲学问题,并在回答这些问题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促进"人向人的本质的全面回归",推动"人类解放"。  相似文献   

17.
1.对“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进行了新阐发,特别是从党的理论、路线、纲领和各项工作的高度出发的。这是迄今为止对“三个代表”内涵所作的最集中、最系统、最丰富的一次概括和论述。 2.对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力量和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和重要职责作了新概括。“讲话”指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我国工人阶级,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是“重要力量”,不断提高他们以及全体人民的素质、能力,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 3.提出了对待落后生产方式的辩证态度。“讲话”指出,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安于现状、保护落后,而要立足实际,创造条件地加以改造、改进和提高,通过长期努力,逐步使它们向先进适用的生产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对“劳动观”的阐述具有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双重视角。对于前者,马克思一方面从具体中抽象出具有永恒意义的劳动价值──劳动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本体论意义;另一方面,又从具体中解读出工业文明的劳动模式(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典型)之本根上的人性悖论与反自然性,揭示其不可持续的质底。对于后者,马克思规定了“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的内涵,剖析出个人、社会、人类三重视角中的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并提出了如何用生态文明生产方式妥善处理这三重关系,以解决劳动可持续性问题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王金玉 《唯实》2002,(11):67-68
当前 ,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重大转折时期 ,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各种关系 ,包括整个社会价值观体系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社会转型时期复杂的社会状况 ,特别是人们“对于生活意义的追寻” ,迫切地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符合历史发展进步潮流的社会价值观体系 ,以鼓舞人们奋发向上 ,以更高的热情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社会主义价值观应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1.“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作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主体 ,其全部活动的指向和…  相似文献   

20.
政治经济学     
《前线》1983,(6)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内容提要·本章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分析,说明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意义。(一)物质资料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