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来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引起了社会、高校、毕业生及家长的极大关注。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是多方面的 ,解决这个问题也需要全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中的一个优秀的群体 ,为培养这些毕业生 ,国家、社会、高校和学生家庭都有很大的投入 ,高校毕业生合理、及时而又充分的就业 ,从某种意义上说 ,对社会的发展 ,国家的稳定、经济的建设都有重要意义。本文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来分析一下他们的择业心理 ,以期望能对毕业生就业工作有所帮助。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指的是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 ,对自己…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由于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城市生源高校毕业生而言,农村生源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更多的就业困难。要使农村生源高校毕业生走出就业困境,必须教育他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就业观;调整高校专业结构设置,全面展开高校教育改革;为农村生源高校毕业生提供科学、宽容的就业环境;制定多样化的政策吸引他们回乡就业。  相似文献   

3.
高校弱势学生群体与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1994年开始,我国高校全部实行收费上学制度,学费上涨,高校弱势学生群体问题开始凸现出来。目前,我国高校弱势学生群体绝对数量已经不小,如果我们忽视这一问题,就会使更多缺乏资源和机会的学生被推向边缘化的困难境地。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大学毕业生是社会高级的直接生产力,弱势学生群体问题给高等教育工作,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在新时期,关注弱势学生群体,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社会保证,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公民的道德升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阿威  徐辰亮 《廉政瞭望》2003,(11):44-45
常言道,“每个成功男人身后都有一位优秀的女人”。而站在“中国两弹之父”王淦昌身后默默支撑着他乃至整个家庭的是一位小脚女人。他们一起风雨与共地走过了77年的漫长岁月。  相似文献   

5.
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文章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中出现的“有业迟就、无业可就、有业不就、有业难就”四大问题,有效提出了地方高校毕业生应积极转变就业观念,主动推销自己;地方高校应合理定位、培养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政府需着力于就业政策和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及加强就业教育,构建就业、择业、创业链的四大对策。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毕业生的状况,弄清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探索高校教育规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1987年暑假,我校组织部分干部、教师、学生,分赴东北、华北地区以及新疆、四川、湖北等省,对我院1982年以来毕业的学生145人,进行了一次追踪调查。调查表明,我院多数毕业生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他们已经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毕业生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表  相似文献   

7.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剧增,以及教育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能的调整,只有科学构建"政府为主导、高校为主体、社会为依托和家庭为支撑"四位一体、相互联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模式,充分发挥政府、高校、社会和家庭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的作用,才能确保大学生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8.
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反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科技创新政策调整、个人教育投资的决策依据之一.随着国家就业政策的转变及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日益暴露出一些弊端,其公信度和适用性开始受到质疑.这就要求我们从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现状出发,分析其在统计主体、统计指标、统计方法、统计时点、统计监管、统计应用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的经验,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9.
《支部生活》2013,(7):25
201 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9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云南省今年高校毕业生总数达13.8万人,比去年增加1.1万人。要实现毕业生的顺利就业,除了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关心和支持外,最重要的是求职者自身的努力和选择。  相似文献   

10.
陈晓军 《共产党人》2013,(11):29-30
正近年来,高校扩招致使普通高校毕业生大量增加,给社会带来无穷的生机和活力。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高校毕业生过多过快地进入就业市场,使本来就有限的就业岗位面临激烈的竞争,让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优质人力资源在一个时期、在一些地方变成了就业的困难群体。大学生就业问题意义重大,政府与高校在这一问题的解决上应各司其职、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批学生走出校园融入职场,他们的就业观也逐渐步入公众视野。有数据显示大学生主动失业率呈明显的增长态势,长此以往会给社会及市场带来不稳定因素。在对当代高校毕业生主动失业定义及类型进行界定的前提下,从市场、家庭、高校、个人四个方面因素出发分析其主动失业的成因,并提出了具体的教育引导对策。  相似文献   

12.
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是基本的社会准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石。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失信行为,既损害了大学生的形象,又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利益。探讨现阶段高校毕业生的失信行为和对策,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面对新形势,构建高校毕业生诚信体系必须创新诚信教育手段,创建校园诚信文化,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合力,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怎样认识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今年恰值高校扩招后第一批四年制本科生毕业,据统计将有212万大学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比去年多出67万。在这就业季节又适逢非典肆虐,使得原本就不很宽松的就业环境更加紧张。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最新统计,到6月20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签约率为50%。于是,有人将当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归因于高校扩招政策,认为若不是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不会这么难。因此,有必要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进行更全面的认识。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大部分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经历过高等教育快速发…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就业中诚信问题反思与制度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是基本的社会准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石.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失信行为,既损害了大学生的形象,又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利益.探讨现阶段高校毕业生的失信行为和对策,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面对新形势,构建高校毕业生诚信体系必须创新诚信教育手段,创建校园诚信文化,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合力,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转换滞后,难以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快速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增加,人才资源培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初次就业率下降,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受非典的冲击,今年高校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要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敢于突破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高等教育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种新的尝试。高校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及社会责任感,并通过与学生沟通,密切关注相关专业的就业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新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校毕业生。  相似文献   

17.
张俊喜 《实践》2008,(5):30-31
就业为民生之本.促进我区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事关自治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也是大学专业课题与市场对接战略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伴随着全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是摆在我区高等教育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由"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在充满竞争的求职大战中,数载寒窗苦读的学子开始接受社会的挑选和评价.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社会经济领域的信用危机也开始侵蚀着他们的品格和信念.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部分毕业生对自荐材料进行虚假包装;面试时的夸夸其谈甚至请"枪手"代替;签约不守信用、不重承诺的现象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9.
张红兰 《学习月刊》2013,(16):71-72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于实现“人才强国”战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持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公共就业服务角度对如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蔡吉臣 《求贤》2011,(3):42-43
一、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择业提供有力指导 高校毕业生作为我国重要的新生人才资源.要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应届高校毕业生掌握了某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是他们要走上社会.被社会认可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开展工作,还必须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环境的需要结合起来。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是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