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破产程序的性质决定了破产程序的运行机理和程序规则设置。破产法律关系中没有纯粹的法律事实,按照非讼程序规制破产程序的正当性不足。破产法律关系不同于普通诉讼程序法律关系,且普通程序周期长、成本高,不契合破产制度目标。破产制度实现债权公平受偿的目的、破产案件对简便迅速裁判的强烈需求,以及破产程序“债权人自治原则+管理人中心主义”的结构,决定了略式程序法理与破产案件的正当程序要求高度匹配。为了确保破产程序的正当性,必须遵守略式程序最低限度程序保障要求,保障当事人的法定听审权。对破产程序裁定宜采用“异议—撤销”或“复议—更正”等即时纠错的方法进行救济。当事人应当向上一级法院提出异议或申请复议,构建起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破产司法审查权的监督与指导机制。  相似文献   

2.
破产管理人法律地位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破产管理人的法律地位始终是破产法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由于理论界对该问题进行阐述的理论基础不同 ,产生了不同的理论学说。我国现行破产法规定的“清算组”本质上属于“职务说”的范畴 ,但在破产实践中暴露出了很多弊端 ,新破产法草案应将破产管理人界定为破产企业的信托人 ,以保证破产管理人的中立性、社会性。  相似文献   

3.
建立我国消费者破产制度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破产立法采企业法人破产主义 ,消费者不具备破产能力 ,这一立法上的滞后已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围绕消费者破产制度 ,文章阐述了建立我国消费者破产制度的必要性 ,提出了建立我国消费者破产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4.
在新破产法颁布之际,学者们围绕破产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体制结构、名称、破产财产,破产债权、破产管理人等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中破产法的适用范围是破产立法首先需要明确和解决的问题,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1、“企业法人说”。主张我国的破产法只能以企业法人为适用的主体范围,这种观点实际上就是维持破产法的现状。2、“所有企业说”。主张不仅企业法人可以被宣告破产,而且  相似文献   

5.
破产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产物。通过破产使劣质资产获得重组,再显生机。我国破产制度还存在缺陷,我们必须完善破产法律制度,规范企业破产行为,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使破产企业职工获得救济的途径。从而保障社会稳定和市场经济运行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破产清算对一国社会和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对债权人而言,破产清算是债权受偿的最后机会;对债务人而言,破产清算意味着诸多权利与资格的限制,甚至主体资格的丧失;对社会而言,破产清算不仅关系到交易安全,还关系到社会经济秩序乃至社会利益。因此,破产清算程序的启动务必恰当——应把握合适的时机,具备正当的理由,兼顾债权人利益、债务人利益、社会利益——破产原因正是实现这一目的主要机制。我国《企业破产法》将破产原因规定为“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此种复合型结合的破产原因立法体例在理论与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破产清算程序的正常启动及运行。  相似文献   

7.
商业银行破产法律适用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银行破产是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由于银行在经济体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其业务的特殊性,一般的破产法并不完全适用于银行破产。银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破产标准、破产中的权力结构及破产财产分配顺序应有其独特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8.
个人破产法律制度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相当成熟,并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我国的立法中一直处于空白状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消费形态的变化,建立此制度在我国具有现实的必要性。我国构建个人破产制度时,其立法模式应当采用一般破产主义,并且设置自由财产制度、破产许可免责制度、简易破产程序等来保障其顺利施行。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的破产程序基本上是一审终审,对破产案件审判制度缺乏应有的监督,从而造成破产诉讼中存有诸多弊端。为此,必须采取设立破产案件的复核程序,允许债权人在破产程序终结前对审理案件的裁定有向上级法院申请复核或上诉的权利,允许债权人中请再审,允许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审理破产案件的裁定行使撤销权等措施,完善破产案件审判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10.
自然人破产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但我国尚未赋予自然人破产能力,赋予商自然人破产能力是维护我国企业法和企业破产法统一协调的需要,也是我国破产立法的趋势。商自然人的界定是商法的基础理论问题。我国商自然人的表现形式多样,破产能力也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11.
虽然《刑法修正案(六)》对构成虚假破产罪主体的公司、企业没有任何限制性规定,但从立法精神上来看,虚假破产罪的主体应当只能是法人公司、企业。虚假破产罪的行为内容不仅包括隐匿财产、承担虚构的债务或者以其他方法转移、处分财产行为,至少还应当包括申请启动破产程序的行为。认定虚假破产罪要注意其与妨害清算罪以及非虚假破产的普通逃债行为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经济转型期企业信用缺失的表现、危害及其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用问题是中国经济转型中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企业信用缺失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企业间相互拖欠严重,企业合同违约率极高,大量逃废银行债务,财务信息失真等方方面面。信用缺失恶化了企业经营环境,困扰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要从根本上治理和防范企业信用风险,就要建立以道德伦理建设为基础,以信用中介和法律建设为保障的全社会的信用管理体系,通过明晰企业产权,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来形成有效的信用监督和约束机制,规范企业的信用行为。  相似文献   

13.
偷税罪作为一种最普遍、最典型的税收犯罪,一直是我国刑事立法规制的重心之一。如何进行偷税罪的立法完善是学者们经久不衰的谈论话题,其中偷税罪“数额加比例”的成罪标准更是争论的焦点。取消偷税罪双重标准中的比例标准,从而降低偷税罪认定过程中的操作难度,对打击偷税犯罪可以产生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由于我国破产法的立法缺陷 ,国内假破产案件正呈上升趋势。这一“假破产 ,真逃债”的社会现象 ,严重侵害了破产债权人的利益 ,干扰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社会秩序 ,对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造成了不良影响。山西海棠集团破产案件即是一例。因此 ,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破产立法 ,对企业法人利用破产逃废债务的行为予以规制  相似文献   

15.
政府诚信指政府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以诚实守信作为规范和约束自身行为的道德准则。既有的政府诚信研究主要基于行政伦理的分析,而通过外部性、交易费用、制度等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对政府诚信以新的透视,有利于深化对政府诚信的认识,有利于提出矫治政府诚信缺失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论破产和解中中小额债权人利益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破产法上的和解对于中小额破产债权人而言实际属于非自愿和解 ,故其正当权益有特别保护之必要。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和解中的中小额债权人利益保护的相关立法值得借鉴。我国破产和解制度尚存在不足 ,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7.
努力让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对司法机关提出的工作要求,也是全面规范和改进侦查行为的重要目标。然而,诸如"张氏叔侄案"中不合法甚至不合理的侦查行为不仅不能使民众感受到公平正义,而且还会加速社会信用体系的崩溃和社会道德的沦丧。我们应坚持不违法秩之形成、不违正义之实现、不违人权之基准和不伤害等原则,重新审视一些侦查行为,从而构建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伦理评价体系,以增强民众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不安定因素中因信用纠纷引发的比重不断增加,信用性的违法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涉债犯罪出现新动向和新形式。因此,应尽快制定和完善民事执行法律,建立比较完整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提升现有法律执行措施的强度,着力打击合法形式掩盖下的恶意侵财、诈骗犯罪,加强法治意识,发挥正常经济调控功能。  相似文献   

19.
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的金融纽带,山东农村信用社在支援三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产权不清、不良资产过重、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已严重制约了其正常发展与生存。要以改革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为重点,使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相似文献   

20.
破产重整制度作为现代破产法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用于拯救陷于无力清偿状态的债务人并促使其复兴的破产预防制度。在我国对重整制度的研究讨论已经多年,而重整制度真正纳入法律是在2006年8月27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中第一次体现。笔者因《企业破产法》的出台对重整制度更加关注,文章从国外立法经验与国内立法和国情出发阐述了重整制度的相关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