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场域、惯习和实践三个要素构成了皮埃尔·布迪厄实践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其核心问题是解释实践,即通过"场域——惯习"的关系来分析人们进行某种实践或采取某种行动的原因。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既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实践上又要融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交往中。这种体现和融入是一种包含了外在性内化与内在性外化的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在布迪厄"场域—惯习"理论分析框架内得到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2.
美国政治学者罗伯特·达尔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民主理论家之一 ,主要的贡献在于提出多元民主理论。仍健在的达尔写过十多部民主理论的专著 ,曾担任过美国政治学会会长 (1 967— 1 968) ,对民主含义的建构和价值哲学的研究作出重大而又深刻的分析。《论民主》(1 999)是耶鲁大学终身教授、也是世界上民主理论最多产的高寿学者达尔的新近力作。该书既通俗与生动、又精深与博大 ,使其具有长远的畅销力。该书分析民主的起源、民主的含义、民主的理想与现实及如何生成民主。把平等精神作为民主的主要内涵是它的主要特色 ,也是达尔一贯的精神 ,正如…  相似文献   

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社会阶层、知识背景、价值愿望的人们其价值取向不尽相同,社会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亦不尽相同。文章试图运用布迪厄"场域—惯习"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分析不同场域价值观运作逻辑规范行为者的行为惯习,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同"价值场域"中路径选择与惯习培育之间的规律,进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实践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扫黄打非”中的“扫黄”就是扫除黄色、淫秽、色情出版物,“打非”就是打击非法出版物,就是那种没有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批的出版物。我国从1989年开展“扫黄打非”以来,历时16年了,由于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需要,该项工作由暂时的、阶段性的,变成了一项  相似文献   

5.
杨威 《唯实》2004,(12):10-12
"反思"作为"反复思考"、"反身思考",首先是一种"后思".通过反思,人们省察以往过程和已有事物,以实现自身思维和观念的提升.对于社会发展而言,"后思"型反思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因此,有必要建构一种"超前性反思",即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可能前景而进行的反思.超前性的反思是一种新型的理论建构模式.  相似文献   

6.
《论语》中的“知”涵摄了“仁”“学”“思”“省”等重要范畴,它们可融贯于一套整体的儒学“功夫论”系统中。在此解读视域下,“知”就是教导学者在本体“仁”的引导下,通过积极不懈地践行“学”的工夫,以实现自我的真实生命,并最终在艺术人生能力的获取中展现出“不惑”乃至“天人合一”的“智”之境界。从“功夫论”的解读视角出发,“知”作为一个概念系统,其思想理论的特点与价值能够得到准确而充分的发掘,同时,这种诠释的方法也是将“功夫论”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取向,在中国哲学内部的理论尝试。  相似文献   

7.
契约伦理是与西方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相伴而生的,蕴含着尊重和保障人的生命、自由和平等,追求制度正义和社会良序化的伦理精神,罗尔斯的《正义论》完成了契约伦理从道德规范向伦理制度的现代性转向,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诺曼·梅勒<一场美国梦>的主题--生存的不确定性.如果说梅勒不少的其他作品是以真实报道的手段反映现实生活的话,那么<一场美国梦>则是反映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也就是说后者侧重追寻作者或人物的心理轨迹.文章通过解读作品,揭示了作品中的不确定性几乎存在于人生各个重要方面,致使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上帝与魔鬼、谎言与真理、英雄与懦夫、疯狂与理性、黑人与白人等方面的界限模糊不清,没有确定性可言.总之,作品透过人物的言行揭示了时代的一个特点(本质)--生存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
在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统治方式"抽象统治"的研究中,当代西方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学派从"所有权"、"抽象劳动"、价值形式等三个不同的方面,对《资本论》中的"抽象统治"思想展开了深入的解读和争鸣。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充分借助黑格尔的逻辑学和辩证法,对现代社会的"深层结构"进行了入木三分的解剖,不足之处是对《资本论》中关于"抽象统治"的政治批判的关注不够。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与实践研究——从建党时期到新中国成立》是国内学术界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科技思想与实践活动的学术专著,具有鲜明的朴实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的三维特征,对于开拓中共党史研究的新领域具有重要引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有浙江模式的分析主要从两个侧重于经济层面,而针对浙江政治、社会发展的分析欠充分。以自由看待发展的分析视角的引入,有助于从经济哲学层面有效地解释浙江模式的内在规律和浙江经济、政治、社会的协调发展。浙江模式的核心在于,给农民提供一个自主创业创新的平台,充分尊重和发挥民众的首创精神。  相似文献   

12.
美和审美一直是千百年来哲学家、美学家孜孜不倦进行探究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原理虽然给美和美学的研究指出了方向,但权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尚未完全确立。重新以当代视角审视和发掘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美学哲学思想价值,对我国哲学、美学、心理学、文艺学相关理论的完善、繁荣、发展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公平、正义便一直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中心话语之一。开始人们只是在食物、财富的分配和占有上有不平等之争,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生产效率得以迅速提高,在人们尚未来得及为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捧上鲜花时,残酷的资本原始积累及此后的财富分配和占有上的严重不均等,就使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凸现在人类面前了。直到现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依然是经济学、哲学、伦理学等一切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里的一个带有本质意义的基本命题。  相似文献   

14.
王金福 《唯实》2003,(5):4-8
命题的意义不是由社会或读者赋予的 ,而是由作者赋予的。从“回到马克思”与“回到康德”的真实意义来看 ,它们不是同类的命题。“回到康德”表现的是阅读文本的认识论视野 ,关注的是文本作者的思想“是否正确”的问题 ;“回到马克思”表现的是阅读文本的解释学视野 ,关注的是文本作者的思想“是什么”的问题。因此 ,认为“回到马克思”的口号会束缚认识的发展的观点 ,曲解了该命题的真实意义 ,是无效的批评 ;认为“回到马克思”的口号表现了客观主义的解释学立场的观点 ,虽然把握了该命题的真实意义 ,是有效的批评 ,但其解释学观点却是错误的 ,而且与其批评实践相矛盾。  相似文献   

15.
以1945年为界,沃勒斯坦将“工业革命“和“发展“视作同一事物的不同变种,无论是“发展“还是“工业革命“只不过是一种社会形态的代名词。相较于“工业革命“,“发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的产物。19世纪之前,欧洲各国普遍经受了动荡的社会局势,与此同时,自然科学作为理性化的产物在欧洲开始发展。以此为背景,“发展“作为一种理性化的尝试被引入到社会科学领域。自此,在社会科学上百年的历史当中,“发展“一直作为理性化的产物禁锢着社会科学从业者。除此之外,“发展“意味着“更多“与“平等“,但沃勒斯坦发现,当两者相冲突时,主体总是将“发展“等同于“更多“,“平等“则被选择性地忽视了。沃勒斯坦在该书中以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以及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后发国家为例,揭示了“发展“背后一直隐含的民族—国家界限,但他的这种批判相较其他学者显得温和、非激进,他意欲发展而不是颠覆这种界限。他从意识形态和社会科学两个角度将“发展“的概念置入到研究对象的角度进行了反思性的考查,前者实质上是一个在不同时空拥有不同变量的为国家辩护的概念,后者则是一个永远无法证伪和证实的神话或者说是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16.
在过去30多年里,随着村民自治的实施,以及"乡政村治"治理体制的确立,尽管基层民主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面临着诸多"实践困扰"和"发展困境"。在这些"实践困扰"和"发展困境"中,由乡村关系模糊、两委关系失衡、干群关系紧张和人情关系淡化而引起的治理关系紧张问题,对于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影响最为突出和深远。因此,理顺乡村关系、调试两委关系、密切干群关系和重塑村民关系,进而构建起民主合作型的治理关系,成为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支振锋 《红旗文稿》2012,(12):22-26,1
使用西方术语、概念和研究范式,曾被不少人看作是一种时髦。中国社会科学院支振锋在《鬼话、童话、神话与真话——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西话"》一文中认为,将西方神话其来有自,神话西方的背后,是基于近代以来这样一个悖论:以武力为基础的实力问题,被转化成了一个价值问题:强的就是对的,弱的就是错的,强弱的事实问题,被不合逻辑地转化成了价值上的是非问题。学习西方不是为了妄自菲薄,而是为了吸纳西方、超越西方,应让"西话"成为不隐其善、不匿其恶、客观呈现的"真话"。  相似文献   

18.
读罢韦君宜同志写的长篇小说《洗礼》(原载《当代》一九八二年第一期),掩卷沉思。它象一杯甜酒,一盏春茶,喝时似乎没有烈酒酽茶那样给人以强烈的刺激,但喝过以后,却很有后劲,余味无穷。它使人不能满足、停留于艺术形象所给出的东西,而是催人思索、思索、再思索,从而获得更多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在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中,“经验”是其整个哲学的基础性概念,可以说对经验的批判是杜威全部认识论批判的起点,它奠定了杜威思想的形而上学基础。但其意义还不仅在于此,更重要的是被杜威改造后的“经验”还为我们时下所努力建构的现代性的实践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而正是针对这个问题,试应在实践哲学的视野下来重新阐释杜威的“经验”概念,以希望能在现代性的背景下深入地挖掘其合理的内核。  相似文献   

20.
一本好书,给读者的补益是多方面的。但要把几种反映现实的手段和形式揉在一起,融为一体,一路读下去,能给人多种受益,而且互为前提,互相补充,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却又是极少见的。《采访与感悟》却是这一类书中突出的一本,是一种大胆的尝试。1991年,饶宏宇从业媒体,成为贵州人民广播电台一名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