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新加坡政府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政治社会稳定;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新加坡经济陷入衰退,2009年经济萎缩2%,但全年经济表现比预期要好;外交上,新加坡成功主办亚太经合组织(APEC)系列会议,积极参与东盟事务和区域经济合作,中新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2.
一、2002年的经济表现2001年新加坡陷入了1965年独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在2000年取得10%强劲增长后出现了2%的负增长。进入2002年 ,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好转 ,新加坡一些经济部门的情况开始有所改善 ,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虽然仍比上年同期下降2.6%,但经济下滑的幅度已明显低于上年第三和第四季度的5.4%和6.6% ;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和全球市场需求的增长 ,以出口贸易为主导的新加坡经济终于在第二季度扭亏为盈 ,在连续衰退5个季度后首次实现增长。据统计 ,第二季度比第一季度增长10.3% ,比上年同期增…  相似文献   

3.
受全球金融海啸的冲击,2008年欧盟经济增长出现大幅减速,2009年前景仍不容乐观。欧盟当前的经济困境对其政治、社会等方面已经开始产生负面影响。一、经济形势(一)实体经济全面恶化。欧盟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欧盟经济衰退的程度比预计还要严重。2008年第四季度,欧元区经济缩水1.5%,全年经济增长0.7%,远低于2007年和2006年的2.7%和2.9%。  相似文献   

4.
2008年新加坡政府关注民生问题,政府工作卓有成效,政治社会稳定;经济上受金融危机影响,新加坡经济从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进入衰退,2008年经济增长只有1.1%,大大低于2007年7.7%的增速;外交上积极参与东盟事务,加强与中国、日本和美国的合作和交流,并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展开经济外交,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目前台湾经济面临双重压力。一是国际经济景气趋缓,直接影响到台湾经济的景气循环,外贸再度大幅衰退,外部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受阻。二是内部需求严重不足,投资与消费增长乏力,甚至衰退,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在这种"内外皆冷"的格局下,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只有1.06%,创下26年以来最低纪录,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率将降至4%以下,台湾经济将进入新一轮的衰退期。  相似文献   

6.
2003~2004年东南亚经济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东南亚国家(本文主要指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经济增长的波动加剧。2003年 ,东南亚经济继续呈现复苏的态势 ,不过 ,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尽相同。2004年 ,将是东南亚国家政权更替 ,经济重组和区域整合的关键一年。一、2003年东南亚经济呈现复苏态势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 ,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出现了较大的波动起伏。1997年东南亚国家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 ,1998年各国经济普遍陷入严重衰退 ,1999年和2000年却出现快速复苏或强劲反弹 ,而到2001年多数国家经济又急转直下 ,甚至呈现负增长。2002年后 ,东南亚经济再次出…  相似文献   

7.
王勤 《东南亚》2001,(4):21-25
进入 2 1世纪的第一年 ,迅速复苏的新加坡经济突然急转直下 ,陷入严重的衰退之中。在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和国内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拖累下 ,新加坡经济短期前景不容乐观。一、新加坡经济出现W型波动在世纪之交 ,新加坡经济出现了急剧的波动。 1997年东南亚国家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 ,1998年新加坡经济陷入严重衰退 ,1999年和 2 0 0 0年却出现快速复苏和强劲反弹 ,而到2 0 0 1年新加坡经济又急转直下 ,甚至呈现负增长。据新加坡的官方统计显示 ,1996— 2 0 0 0年 ,新加坡经济增长率分别为 7 7%、 8 5 %、 0 1%、 5 9%、 9 9%。 2 0 0…  相似文献   

8.
2004年上半年由于禽流感的影响和全球市场的变化 ,越南经济遇到了不少困难。但越南政府及时进行了宏观调控 ,总的来说 ,越南经济仍持续稳步发展。据越南国家统计总局统计 ,2004年头6个月越南的国内生产总值比2003年同期增长7.03 %。其中工业和建筑行业增长10% ;服务行业增长7 %。但市场仍缺乏活力 ,特别是从6月初以来由于受银行利率的影响 ,有1/3的股票在下跌。农林水产业的产值比2003年同期增长3.1 % ,其中农业增长2.6 % ,林业增长0.3 % ,水产业增长5.7%。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5.4 % ,其中国营企业增长11.9% ,非国营企业增长21.8 % ,外资联营…  相似文献   

9.
[当前的经济衰退] 自1964年(当时新加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4.3%)以来,当前(指1985年——编者)新加坡经济第一次出现真正的衰退。以前的两次所谓“经济衰退”(1975年和1982年)分别仍有正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4%和5.7%。1985年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降到-1.4%。新加坡预期1985年全年的增长率顶多是零度增长,但如果美国经济继续停滞,那么新加坡就可能出现负数增长。使绝大  相似文献   

10.
进入9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且经济恢复不断被推迟,反观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却依然保持生机蓬勃,在全球一片低迷的气氛中成为“唯一的亮点”。一、1993年经济形势根据亚洲开发银行公布的数据,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1993年全年的经济增长率超过8%,其中,“四小”的平均增长率达到54%,略低于1992年的5.6%,而东盟(除文莱新加坡)四国则由1992年的62%上升到6.7%。在“四小”中,新加坡的发展速度最为突出。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在1993年12月31日晚发表的新年贺词中透霸,新加坡1993出现了全面的经济增长,其中金融业、商…  相似文献   

11.
从“国际经济政治化”角度看日本对东盟的经济援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在二战后对东南亚国家实施的经济援助除了商业上的动机外 ,还带有很强的战略性。日本在战后对东盟国家的经济援助分 3个阶段 :第 1阶段是从战后初期到上世纪的 6 0年代末 ,日本对东盟经济援助处于初始阶段 ,这一时期经济援助的经济意义占很大比重 ,但也含有一定的政治含义 ,且比较隐蔽 ;第 2阶段是从上世纪70年代的“福田主义”的出笼到贯穿整个 80年代的“综合安全保障”战略 ,这一阶段日本在外交上倾向独立 ,对东盟经济援助的政治化开始显现 ;第 3阶段是从冷战结束到现在 ,这个阶段日本对东盟经济援助的政治意图明显 ,直接服务于其政治大国战略。  相似文献   

12.
远东共和国是苏俄政府为了解决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问题而建立的临时政权,而它与美国的经济交往则是实现其外交目标的重要手段.远东共和国与美国的经济交往从其建立为始,至它重新归并苏俄为终.通过这种经济关系,苏俄逐步瓦解了外来干涉势力,巩固了自己的政权;而美国也加深了对新生苏维埃政权的了解,影响了其在远东问题上的态度和政策.因此,远东共和国与美国的经济交往,是这一时期国际关系史极为重要的内容,对于美国、苏俄、日本、远东共和国这四个国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1999年初,俄罗斯政府实行了“经济协议政策”,①制止了经济危机的发展。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俄罗斯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进一步调整,重点是加强财政-税收政策。俄罗斯经济虽有好转,但问题很多,十分脆弱,卢布继续走低已成定局,而议会和总统选举都会给经济带来影响,俄罗斯经济形势的发展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is a critical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trajectory of geo-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India and Singapor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ndia’s perception of its interests and its geopolitical orientation towards the Cold War prevented India’s security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 with Southeast Asia. Apart from geopolitics, the economic orientation of India was also a critical factor that influenced the trajectory of India – Singapore economic engagement. However, there was a dramatic change after the Cold War ended. The structural change from bi-polarity towards a unipolar moment transformed both geopolitics and economic engagement. Moreover, India’s own economic orientation had also changed by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In sum,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lucidate upon how ideas construct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nterests and how geopolitical interests, once constructed, drive economic relations.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俄罗斯经济转型选择了不同的模式,中国的渐进式经济转型因转型过程平稳、发展绩效显著闻名于世,俄罗斯激进式经济转型则因转型成本的"井喷式"显现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我国应该吸取俄罗斯的教训,正视经济转型后期成本因素不断累积的状况,合理地分摊转型成本,进一步推进转型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越南2007年经济形势综述及2008年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越南2007年经济发展情况。2007年是越南加入WTO组织的第一年,越南经济的发展吸引了世人的关注,越南经济继续实现高速增长,多数经济指标都能超额完成。本文分析了越南本年度经济发展的特点与不足,就越南2008年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认为在国际国内形势没有太大转变的情况下,2008年越南完全有可能完成预先提出的目标,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  相似文献   

17.
蒙古自摆脱休克式转型带来的经济负增长以来,经济逐步复苏,进入快速、稳定增长轨道.在此过程中,其产业结构呈现升级趋势,畜牧国家特征正在消退,服务国家特征逐渐增强.但是,由于受经济转型的影响及国际市场的冲击,蒙古国产业结构的演进异于世界多数国家,呈现特例性、逆工业化、"非自律性"等特征,且产业内部结构不平衡,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较强.在此次金融危机影响下,蒙古经济快速下滑.因此,在今后的中蒙经济合作中,应在进一步加强中泉交通运输合作的基础上,增强中国对蒙消费产品的出口,促进中国对浆产业转移.同时,中蒙环保合作也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8.
It is almost a decade since India began its economic reforms. Apart from the purely domestic economic objectives that the reforms were expected to achieve, there was a recognition that reform was imperative if India wanted to become an economic power of consequence within and beyond its region. This had important foreign policy implications. Official pronouncements reflected the concern that the balance of fiscal power as opposed to military power was the key factor in determining a country's international standing. This called for an integrated strategy to bring economic and foreign policies clos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vigorous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could not be undertaken without sharpening the commercial diplomatic tool. Indian foreign policy over the last decade has been grappling with this challenge.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reorientation in Indian foreign policy, assesses the efforts undertaken so far to make commercial diplomacy viable and highlights the challenges that multi-layered diplomacy poses for a country like India.  相似文献   

19.
It is almost a decade since India began its economic reforms. Apart from the purely domestic economic objectives that the reforms were expected to achieve, there was a recognition that reform was imperative if India wanted to become an economic power of consequence within and beyond its region. This had important foreign policy implications. Official pronouncements reflected the concern that the balance of fiscal power as opposed to military power was the key factor in determining a country's international standing. This called for an integrated strategy to bring economic and foreign policies clos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vigorous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could not be undertaken without sharpening the commercial diplomatic tool. Indian foreign policy over the last decade has been grappling with this challenge.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reorientation in Indian foreign policy, assesses the efforts undertaken so far to make commercial diplomacy viable and highlights the challenges that multi-layered diplomacy poses for a country like India.  相似文献   

20.
What kind of challenge does economic nationalism pose to economic liberalism in today's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Conventional wisdom holds that economic nationalism is an outdated ideology in this age of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But this argument rests on understandings of economic nationalism that are increasingly being called into question by recent scholarship. In this article, I show how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nationalism in the 19th century provides strong support for two important but potentially controversial arguments made in recent literature about the nature of economic nationalism: (1) that this ideology is most properly defined by its nationalist content (rather than as a variant of realism or as an ideology of protectionism), and (2) that it can be associated with a wide range of policy projects, including the endorsement of liberal economic policies. With these two points established through historical analysis, I conclude that economic nationalism should be seen still to be a powerful ideology in the current period, but that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policy goals of economic liberals is an ambiguous one, just as it was in the 19th centu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