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应用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AGD)鸡马立克氏病(MD)已为国内所常用,但用反向间接血球凝集试验(RPHA)诊断MD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就其两种方法在诊断MD的特异性、敏感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 (一)材料 1.BMDF_(39)(中监所MD种毒)传代鸡羽根浸液和白细胞裂解液。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三氧化二砷(As2O3)对诱导鸡马立克氏病(MD)肿瘤细胞株MDCC-MSB1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Caspase-3 mRNA表达及Caspase-3活性的影响,进而探讨了As203诱导MD肿瘤细胞株凋亡的机制.以体外培养MDCC-MSB1为研究对象,经终浓度分别为0、2、4和8μmol/L的As2O3.作用48 h后,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DNA Ladder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RT-PCR方法检测Fas、Caspase3 mRNA的表达水平,试剂盒比色法检测Caspase-3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As2 O3能引起典型的凋亡形态学变化,并出现典型的DNA Ladder,同时Fas、Caspase-3 mRNA的表达水平和Caspase-3活性均增加,组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呈现剂量依赖性.证实 As2O3诱导鸡MD肿瘤细胞株MDCC-MSB1细胞凋亡是通过增加Fas、Caspase-3 mRNA的表达和提高Caspase-3活性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选取300只1日龄公鸡,人工复制鸡马立克氏病(MD)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MD组,分别于35日龄、40日龄、45日龄采取鸡肾,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通过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检测了MD病鸡肾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p15基因甲基化的变化,以探讨p15基因甲基化与肾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显示,MD组鸡的临床表现以及肾组织的病理变化符合MD的特征,说明人工复制MD模型成功。在正常鸡肾组织中没有发生p15甲基化,在MD病鸡肾组织中p15甲基化的发生率高达61.7%,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并呈时间效应。证实,p15基因甲基化与M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应用3′RACE法降落式扩增并克隆了猪水泡病病毒(SVDV)HK/70株基因组3′端的真实序列.测序结果表明,所扩增的目的基因片段长4 200 nt,包括非结构蛋白编码区(P2和P3)、3′端非编码区和poly(A)尾,其中3′NTR位于终止密码子TAA之后,长99 nt,poly(A)至少含有74个腺嘌呤碱基.经与参考毒株进行序列比较,结果显示, HK/70株与J1′73、H/3′76和AUG/22/90株的核苷酸同源性较高,为99.0%(仅第65位碱基不同),而与NET/1/92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较低,为83.3%,与人柯萨奇病毒B5 UK/54株(UK/54-CB5)的同源性为75.7%.同时对3′NTR的二级结构进行分析,并与参考毒株和CB5毒株的二级结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它们具有协同变异性,有共同的祖先,显示出3′NTR存在支持其功能所必需的一些结构域.  相似文献   

5.
马立克氏病(MD)是鸡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致病因子是疱疹病毒科的马立克氏病病毒(MDV)。根据免疫荧光试验、琼脂凝胶扩散试验、病毒中和试验以及特异的单抗的结合反应性,将MDV分成3个血清型:血清Ⅰ型包括引起高发性内脏、神经肿瘤的古典型MDV  相似文献   

6.
人工复制鸡马立克氏病(MD)病例模型,通过腹腔注射三氧化二砷(As2O3,按体重3.0mg/kg),分别于注射后第35,40和45d观察了马立克氏病病鸡的病理学改变,并检测了肝肿瘤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总NOS(T-NOS)、诱导型NOS(iNOS)与构建型NOS(cNOS)活性和iNOS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了NO在As2O3抑制MD病鸡肝肿瘤生长中的作用。结果表明,MD病鸡肝肿瘤组织内的NO含量,T-NOS、cNOS及iNOS的活性增高,iNOSmRNA表达水平升高,As2O3能够显著抑制肝肿瘤生长,使肿瘤组织内的NO含量,T-NOS、cNOS及iNOS活性和iNOSmRNA表达水平降低,并呈现时间效应。证实NO在AsO抑制MD病鸡肝肿瘤生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AsO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利用马立克氏病病毒(MDV)感染的全细胞包被酶标板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人工感染鸡血清中的MDV特异抗体,并比较了ELISA和琼脂凝胶沉淀试验(AGPT)的敏感性。 (一) 材料和方法 1. 毒种:MD毒株Z_4由本实验室分离并保存;京-1株血毒由北京市农科院畜牧兽  相似文献   

8.
1978年以来,在我省部分地区发生一种鸡的跛行、麻痹和眼睛失明等症状的疾病。经对40例病鸡的剖检,组织学检查以及对部分鸡场进行血清学检查和雏鸡接种实验,证明属于慢性型马立克氏病(MD),并初步查明了MD在河南的分布概况。现报告如下。 (一)病鸡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1.病鸡的品种和年龄:本病多见于白来航、星杂288、仙居、芦氏、中原红、青岛花等鸡种,本地土种鸡也有发生。病鸡多在3~12月龄,较大的鸡也有发病。  相似文献   

9.
六十年代末以来,用于诊断鸡马立克氏病(MD)的特异性方法有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间接红细胞集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试验以及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等,其中应用较广泛的是琼扩试验。目前,我们尚未见到国内有用对流免疫电泳诊断MD的报道。 (一)材料和方法 1. MD标准抗原和阳性血清:均购自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2.待检血清:从每只受检鸡按常规方法采血,分离血清。 3.羽毛抗原制备:从每只受检鸡的翅、颈或背部拔取4~6根大羽毛,然后剪下带羽髓的毛根分盛于小瓶内,用细镊子挤出羽髓,每份羽髓滴加0.03ml的PBS稀释液备用。  相似文献   

10.
观察了马立克氏病(MD)疫苗免疫增强剂配合火鸡疱疹病毒(HVT)疫苗免疫雏鸡后外周血清ANAE+T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MD疫苗免疫增强剂不但可促进外周血液ANAE+T淋巴细胞总数的增多,而且对免疫早期T淋巴细胞的迅速增殖和辅助性T淋巴细胞数量的增多都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广西玉林地区鸡马立克氏病(MD)疫苗免疫鸡群出现MD疫情,笔者从出现MD疫情的规模化肉鸡养殖场采集抗凝血,分离得到MDV野毒株,鉴定为血清Ⅰ型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命名为YL2002.与15株参考毒株进行比对,meq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YL2002株与JS201801株MDV同源性最高,为100%;与64...  相似文献   

12.
用光镜、电镜及特殊染色法对兰州某鸡场具有皮肤眼观变化的5例自然发生的马立克氏病(MD)鸡皮肤进行了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5例MD病鸡皮肤有明显的肿瘤病变,病变主要表现为肿瘤性滤泡的形成,皮肤病变的发生同病毒在羽毛囊上皮内的复制有关.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利用T细胞具有酸性非特异性酯酶(ANAE)活性这一特征来鉴别T、B细胞。这种组化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不要特殊仪器设备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淋巴组织学与医学临床。但在马立克氏病(MD)研究中的应用国内外均未见报道。本试验采用ANAE染色组化技术,结合与PAP免疫组化技术比较,对MD淋巴瘤进行分析,以探讨ANAE染色组化技术在MD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一)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猪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SD0803株3′非编码区(3′-UTR)的结构及其在病毒复制与转录中的作用,采用病毒RNA 3′末端加Poly(A)尾的方法与3′RACE技术对SD0803株3′末端序列进行了扩增、克隆与测序,并应用Clustal W、CLC RNA Workbench 4软件对3′-UTR一级与二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D0803株3′-UTR由186nt组成,与ZM-95、NADL、SD-1株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5.4%、53.8%、57.5%;SD0803与其他BVDV株一样,其一级结构均存在1个高变区与1个相对保守区;在高变区缺失约40nt;在RNA 3′末端二级结构方面,SD0803株与ZM-95株均具有3个茎-环结构,而与具有4个茎-环结构的牛源BVDV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5.
通过某鸡场马立克氏病(MD)鸡群和免疫鸡群兔疫力的试验观察,发现MD群接种鸡新城疫Ⅰ系苗后180天HI效价4.39(logz),低于同期接种Ⅰ系苗的免疫群6.38(logz),经t检验,差异极显著(P<0.01);用鸡痘苗接种后MD群的保护率为16%,而免疫群的为97%。MD群的白痢、霉形体的自然感染率分别为54%,97%,而免疫群的分别为25%和51%,经抗体生成试验和PHA皮试法测定,MD组的免疫力显著低于免疫组。从而证明,MD不仅可以造成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也同时造成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6.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是由病毒引起牛的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腹泻、消化道粘膜的炎症和糜烂。该病在我国少数地区已有发生。为控制本病流行,笔者根据BVDV与猪瘟病毒具有抗原交叉性的原理,试用猪瘟酶标抗体,检测BVDV,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一种简便、快速、特异的检疫方法。 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用京-1株鸡马立克氏病(MD)强毒感染1~10个家系1日龄的BWEL-SPF鸡,观察比较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及病理切片,以此评估该BWEL-SPF鸡群每个家系鸡对京-1株MD强毒的敏感性.结果,1、5、8、9号家系的BWEL-SPF鸡对京-1株MD强毒最敏感;3、4、6、10号家系次之;2、7号家系敏感性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研究驯鹿β-防御素-1(reBD-1)基因的分子结构,利用已克隆出的reBD-1部分片段,设计了1条特异性上游引物,并以反转录引物中的部分序列即3 sites Adaptor Primer作为下游引物,采用3′RACE技术成功克隆了reBD-1 cDNA的3′末端序列.通过与已知reBD-1片段拼接,得到了192 bp的完整开放读码框(ORF)、终止密码子TAA、118 bp的3′非翻译区(3′UTR)以及poly(A)15,其中ORF编码具有64个氨基酸残基的reBD-1前原肽.  相似文献   

19.
应用3′RACE法降落式扩增并克隆了猪水泡病病毒(SVDV)HK/70株基因组3′端的真实序列。测序结果表明,所扩增的目的基因片段长4 200 nt,包括非结构蛋白编码区(P2和P3)、3′端非编码区和poly(A)尾,其中3′NTR位于终止密码子TAA之后,长99 nt,poly(A)至少含有74个腺嘌呤碱基。经与参考毒株进行序列比较,结果显示,HK/70株与J1′73、H/3′76和AUG/22/90株的核苷酸同源性较高,为99.0%(仅第65位碱基不同),而与NET/1/92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较低,为83.3%,与人柯萨奇病毒B5 UK/54株(UK/54-CB5)的同源性为75.7%。同时对3′NTR的二级结构进行分析,并与参考毒株和CB5毒株的二级结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它们具有协同变异性,有共同的祖先,显示出3′NTR存在支持其功能所必需的一些结构域。  相似文献   

20.
为初步探究鸭γ干扰素(IFNγ)抗病毒作用,本研究从鸭胚成纤维细胞(duck embryo fibroblast,DEF)中扩增出鸭γ干扰素(IFNγ) cDNA。将鸭IFNγ基因分别与真核表达载体PCAGG及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连接,获得重组质粒PCAGG-IFNγ及pET-32a-IFNγ。转染PCAGG-IFNγ于DEF细胞后第24小时,接种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同时将pET-32a-IFNγ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中进行蛋白表达,并用纯化产物处理DEF细胞,处理后第24小时接种DEV,分别采用Western-blot、TCID50测定方法和荧光定量PCR检测重组蛋白IFNγ对DEV复制的影响,并检测细胞中相关干扰素刺激因子(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s,ISGs)基因包括抗黏液病毒基因(Myxovirus resistance,Mx)、泛素样2′-5′寡聚腺苷酸合成酶基因(2′-5′oligoadenylatesynthetases-like,OASL)、DEAD框蛋白50基因(DEAD-box protein 50,DDX50)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无论是真核表达的还是原核表达的重组IFNγ均能抑制DEV的复制,并引起ISGs基因表达的上调。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鸭IFNγ的抗病毒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