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肺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granulosus)和多房棘球绦虫(E.multilocularis)的幼虫感染所致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其成虫主要寄生在犬的小肠内,随排粪将绦虫的体节和虫卵排到体外污染环境和草场。人和家畜误食了虫卵后,便在肺和肝等器官形成囊泡样病变,称为囊泡期(即幼虫期)。它可以侵袭所有的哺乳动物,但主要危害牛、羊、骆驼和鹿等反刍动物。棘球蚴病在我国牧区分布极为广泛,牛羊感染率可达40%~100%,家畜感染后病程缓慢,造成饲料空耗、毛和肉减产,农畜丧失使役能力…  相似文献   

2.
24头黑白花Friesan犊牛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其中A组为对照组,B组分别在放牧的第1周和第8周,C组在放牧的第1周用Moxidectin药物(1%有效成分)以0.2m/kg剂量皮下注射。在放牧开始的前3周内,三组动物都放牧于污染有奥氏奥斯林线虫(Ostertagiaostertagi)、肿孔古柏线虫(Cooperiaoncophora)、赫尔维特细颈线虫(Nema-todireshelvetianus)虫卵或幼虫的同一草场内进行自然感染。从第4周开始,将草场分成三块隔离的牧地,各组分别在其中放牧。在24周内每2周采集一次粪样和血样及草样,进行粪便虫卵计数、粪便第3期幼虫培养、草场上第3期幼虫计数和血清胃蛋白酶原及增重等指标的测定。结果给药组与对照组相比,动物增重快、饲料报酬高;对照组的胃蛋白酶原上升很快,在22周达到高峰;而给药组一直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试验也显示Moxidectin对奥斯林线虫的作用要优于对古柏线虫;动物体对细颈线虫感染所产生的免疫力最快,最持久,其次是古柏线虫,最后是奥斯林线虫。  相似文献   

3.
选择自然感染牛痒螨的杂交牛30头,将其分成6组,每组5头,第1~4组分别用阿维菌素浇注剂(阿维必淋)按0.2,0.3,0.4和0.5mg/kg体重剂量在牛背部皮肤1次浇注给药;第5组用阿维菌素注射液(阿福丁)皮下1次注射;第6组为不治疗对照组。通过治疗后不同时间对每头试验牛皮肤固定部位的寄生虫检查和临床观察结果,评估阿维菌素浇注剂对牛痒螨病的疗效。治疗后第7d显微镜检查时,仅从阿维菌素浇注剂0.2mg/kg体重剂量组的2头牛分别查到1和3个活螨(寄生虫指数为1);之后,第14,21和35d显微镜检查时,各治疗组牛都未查到活螨(寄生虫指数为0);治疗后第7d观察,各治疗组牛的临床症状和皮肤病变都有程度不同的减轻,到第21d治疗组牛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并康复。对照组牛被观察到14d,感染程度较试验开始时更严重。试验结果表明阿维菌素浇注剂体表浇注给药,0.3mg/kg体重剂量对牛痒螨有极强的杀灭作用,与阿维菌素注射液推荐剂量0.2mg/kg体重剂量的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4.
将自然感染牛皮蝇第三期幼虫的杂交牛分成5组,每组10头,第1~4组分别用阿维菌素浇注剂(阿维必淋)0.2,0.4和0.5mg/kg体重剂量皮肤浇注给药和阿维菌素注射液0.2mg/kg体重剂量皮下注射,第5组为不治疗对照组。治疗后第7,15,30和45d连续检查结果,在阿维菌素浇注剂0.2mg/kg和0.4mg/kg剂量组各发现1头牛皮下有1个第三期幼虫存活,两组的驱杀率和治愈率都分别为99.4%和90.0%;阿维菌素浇注剂0.5mg/kg剂量组和阿维菌素注射液0.2mg/kg剂量组牛没有发现存活的第三期幼虫,驱杀率和治愈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5.
将感染旋毛虫肌幼虫的大鼠剖杀,收集3日龄成虫及40日龄以上肌幼虫。将洗净的肌幼虫和成虫于含有0.25%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胺(CTAB)及2%脱氧胆酸钠的PBS中培养2.5小时,离心取上清,经透析、浓缩即为表面抗原。将肌幼虫及成虫表面抗原按不同剂量与等体积弗氏完全佐剂乳化后免疫小白鼠,每次腹腔注射0.2ml,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1周。攻击感染后剖检结果表明,肌幼虫及成虫表面抗原均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免疫鼠体内成虫及肌幼虫数均显著少于对照鼠。  相似文献   

6.
猪蛔虫感染性虫卵对小鼠的感染试验郑遐龄(西安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710061)蛔虫病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病、多发病,感染初期蛔虫幼虫处于组织移行期,宿主在早期表现为蛔虫性肺炎;后期成虫定位于小肠寄生,引起一系列消化道症状。复制蛔虫性肺炎小鼠动物模型,可为...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普通小白鼠对旋毛虫感染的自然抵抗力。结果表明感染后第1天开始出现成虫,一直持续到感染后第28天。第10天成虫回收率最高达96.67%。雌雄成虫比为2:1左右。成虫的平均大小:雄虫为1.13~1.64×0.04~0.06mm,雌虫为3.20~3.60×0.05~0.06mm。最迟感染后第17天开始出现卷曲的肌幼虫,第21天幼虫开始包囊化。第28天幼虫回收率达高峰。每克横纹肌平均荷虫量为11200条,每条饲喂的幼虫可产生448条幼虫。研究结果提示普通小白鼠对旋毛虫感染的自然抵抗力不强。  相似文献   

8.
给大白鼠经口感染7000~10000条肌幼虫后7天剖杀,收集成虫。将7日龄成虫于199培养液中37℃培养48小时后过滤、离心收集新生幼虫。将冻融灭活的新生幼虫按不同数是与等体积弗氏完全佐剂乳化后按不同免疫程序经腹腔免疫猪。最后1次免疫后第7天攻击感染不同数量的肌幼虫。攻击感染后35天剖杀全部试验猪,取隔肌脚消化检查,计算每克肌肉的荷虫量(LPG)及免疫效力,同时观察免疫后及感染后的血清抗体消长变化。结果表明,新生幼虫对猪具有很好的免疫保护作用,10万条灭活新生幼虫所诱导的最高减虫率达95.3%,免疫保护期至少90天。免疫后特异抗体增加,免疫猪体内肌幼虫感染性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9.
1994年8月至1996年10月,对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南、银北、固原3地区12县(市)54个鸡场共计45904只鸡进行了隐孢子虫感染情况抽样调查。结果,隐孢子虫阳性率达36.81%(212/576),其中蛋用鸡阳性率为37.53%(140/373),肉用鸡阳性率为36.23%(50/138),差异不显著(P>0.05);银南、银北、固原三地区阳性率分别为54.55%(6/11),41.94%(195/465)和11.00%(11/100),银南地区感染率显著高于固原地区(P<0.01)。用从自然感染鸡中收集的隐孢子虫卵囊人工感染雏鸡9批次,感染鸡排卵潜伏期3~13d,平均7d;排卵持续期14~34d,平均24d;其症状与自然病例相似。通过卵囊形态学鉴定,认为宁夏鸡感染的隐孢子虫属贝氏隐孢子虫(Cryptosoporidiumbaileyi)。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29个养鸡场的136810只鸡在1992~1996年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为26.4%,死亡率为8.7%(1.7%~34.0%)。从病死鸡分离出18株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coli),主要血清型O78,O2和O1,分别占鉴定菌株的38.8%,16.7%和11.0%。分离菌株肉汤培养物接种小白鼠和4日龄雏鸡,可使50%以上小白鼠在2d内死亡;30%以上的雏鸡在7d内死亡,剖检存活鸡可见典型的大肠杆菌病病变。  相似文献   

11.
在甘肃省庆阳地区的发病及病愈的小尾寒羊血液中分离出2种巴贝斯虫并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初步证实该地区“坏肠子”病的病原为巴贝斯虫,一种小型虫体鉴定为羊巴贝斯虫(Babesiaovis)。另一种为大型虫体,鉴定为莫氏巴贝斯虫(Babesiamotasi)。含羊巴贝斯虫的血液注射给除脾羊后,第14d血涂片中红细胞的染虫率达最高点(为0.5%),之后逐渐下降,感染羊自然耐过。含有混合虫种的血液注射给易感除脾羊后,红细胞染虫率迅速上升至30.0%,感染后第6d羊因巴贝斯虫病死亡。对2种虫体做了量度和形态学描述,并与欧洲的相同虫种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将采自甘肃省宁县湘乐镇柏树底村自然感染绵羊的含虫血,用液氮保藏,带回实验室后解冻,经颈部皮下以50mL分别接种未除脾绵羊1只,除脾山羊1只。用采自疫区羊体的半饱血若虫和成虫(后经鉴定系森林革蜱和长角血蜱)、饱血若虫(在实验室蜕化为成虫,系长角血蜱)、森林革蜱次代幼虫,各自分别叮咬感染1只未除脾绵羊。结果含虫血接种的绵羊和山羊均被感染,在血液涂片中观察到了两种巴贝斯虫,一种是大型的巴贝斯虫未定种,另一种是小型的绵羊巴贝斯虫,潜伏期为9~11d。蜱叮咬的羊只均未感染成功。  相似文献   

13.
应用多头蚴原头节可溶性抗原和将原头节进行体外短期培养后获得的排泄分泌(ES)抗原,以4g/L抗原量与等体积的白油-司班佐剂乳化后,按每次2mL剂量对试验羔羊进行3次免疫。于最后一次免疫后2周,攻击感染2500个多头绦虫虫卵,攻击后225d剖杀各组羔羊。结果感染对照组羔羊全部感染了多头蚴,所含原头节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0.390~0.410mm×0.395~0.415mm。原头节可溶性抗原及其ES抗原免疫组有2/3羔羊获全保护;1/3羔羊未能获保护,但其多头蚴包囊的大小、原头节数目及大小均小于感染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用羊脑多头蚴囊液和囊壁粗抗原以12mg/只的免疫剂量与等体积的白油-司班佐剂乳化,分3次免疫羊。于第3次免疫后14d,经口攻击感染多头绦虫虫卵2500枚,攻击后225d,剖杀检查免疫效果。结果囊壁粗抗原免疫组羊只全获保护,囊液粗抗原免疫组羊只(3/4)获保护,另1只羊脑中有直径0.6cm钙化的多头蚴病灶,其间为干酪样物质。而感染对照组羊脑中均有多头蚴寄生,其中1只羊脑中有3个多头蚴包囊,致使羊的脑组织极度萎缩,呈一层薄膜包围在包囊周围。免疫羊血清抗体滴度与免疫保护力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免疫羊体重略高于对照羊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绵羊的住肉孢子虫(Sarcocystis)感染较普遍,据李欧等(1989)对青海省6个自治州绵羊住肉孢子虫的感染情况调查,平均感染率高达97.66%,每1g肌肉中的包囊数为0~580个,其中心肌的感染率、感染强度最高,其次为食道肌、臂头肌、膈肌...  相似文献   

16.
早期断奶应激(EWS)对仔猪的生长、体重、行为和发病率均产生较大影响,给养猪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试验分为2组进行观察,Ⅰ组为28日龄断奶仔猪98头,Ⅱ组为35日龄断奶仔猪96头。断奶后第1d,平均每头日增重分别为10和30g;第10d分别为113和128g;第20d分别为422和477g。早期断奶应激使仔猪昼夜行为发生改变,兴奋、追逐和争斗时间显著增加,休息时间减少。断奶前1d,平均休息时间占70.84%,活动时间占20.83%,采食时间占8.33%;断奶后第1d分别为25.00%,62.58%和12.50%;断奶后第5d分别为50.00%,39.58%和10.42%;断奶后第10d逐渐趋于正常。早期断奶后使仔猪应激性疾病的发病率增加,平均总发病率为73.19%,死亡率为8.25%。其中腹泻发病率为49.48%,死亡率为5.12%;水肿的发病率为2.58%,死亡率为2.58%;咬尾咬耳综合征和僵猪综合征发病率分别为17.53%和3.60%,死亡率为0~0.5%。  相似文献   

17.
1992~1994年对上海地区5个鸡场、2个鸭场分别检查粪样700份和450份,隐孢子虫阳性率鸡为27%,鸭为58%;不同日龄和不同季节其感染率存在着明显差异。经观察和测定,隐孢子虫卵囊多呈椭圆形或圆形,囊壁光滑,无微孔和极粒;内有4个月牙形子孢子,呈纵向排列;残体呈圆形且大小不等;其卵囊大小鸡的为5.48μm×4.34μm,鸭的为5.47μm×4.50μm。人工感染试验中,鸡在感染后第3d排出卵囊,第6~13d达到高峰,第40d排出停止;鸭在感染后第2d排出卵囊,第8~12d达到高峰,第20d排出停止,经鉴定该虫体为贝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bai-leyi)。  相似文献   

18.
用蠕虫学剖解方法对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的寄生蠕虫进行了调查。结果,检查的135只鼠兔感染蠕虫的有108只,感染率为800%;经鉴定所检出的虫体为Cephaluriscoloradensis,Eugenurisschumakovitschi,Graphidielaszchuanensis,Murielueqinghanensis,Heligmosomum,sp,Trichurissp,Labiostomumsp,Schizorchisochotonae,共计线虫7种,绦虫1种。  相似文献   

19.
经对兰州地区几家实验动物饲养场和部分个体养兔户的256只家兔的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表明,兰州地区实验家兔群存在兔栓尾线虫(Pa-ssalurusambiguus)、兔尖柱线虫(Obeliscoidesleporis)、兔痒螨(Psororoptescommuniscuniculi),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和多种兔球虫的感染。其中以兔球虫的感染率较高、流行广、危害严重。经用氯苯胍和克球粉治疗,对球虫卵囊的驱净率在90%以上,证明该药仍是防治球虫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0.
1994~1995和1997年应用日本血吸虫3类候选疫苗分别免疫绵羊,各组的减虫率、粪便虫卵减少率和组织(肝、大肠、小肠)的虫卵减少率分别是:虫体副肌球蛋白(n-paramyosin)组17.4%~55.3%,14.6%~68.1%和48.9%~76.7%;重组副肌球蛋白(r-paramyosin)组41.4%~44.2%,15.9%~25.1%和41.1%~48.0%;Sj26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组53.4%~62.1%,11.0%~38.6%和14.0%~65.0%;rSj28GST组61.4%~68.5%,22.9%~60.0%和39.0%~76.0%;重组日本血吸虫23ku大亲水区表膜蛋白(rSj23)组51.2%~66.1%,21.9%~58.4%和54.3%~76.7%。以ELISA检测免疫后的绵羊血清,3类抗原均诱发高水平的特异性IgG抗体,表明以上疫苗具有诱发绵羊产生保护性免疫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