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家暴案中受虐妇女不堪忍受施暴者长期的暴力行为而将施暴者杀死的非对峙型反击行为,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大都是在量刑上给予轻判,在定罪上并没有给此类行为以妥当的刑法评价。"受虐妇女综合症"说、将存续多年的家庭暴力视作整体行为或是正当防卫适用时间条件扩大化,这几种主张都不能成为正当防卫中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依据。强势性位于正当防卫和攻击性紧急避险之间的防御性紧急避险可以被我国现有的紧急权体系接纳,其可以针对危险源实施还击,为非对峙型受虐妇女杀夫的行为提供了一条合法化出路。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正在监狱服刑的受虐杀夫女犯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分析总结出她们杀害被害人的原因包括经常遭受被害人的家庭暴力、受虐之后得不到亲人和社会组织的有效支持等外部原因;以及文化水平较低、对家庭暴力的错误认知和不稳定情绪、法制观念淡漠等受虐杀夫妇女自身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英美法系中,证据的可采性与证据的重要性、关联性等一起构成证据的属性或要素。只有具有可采性的证据,才能被法律容许用于证明案件的待证事实,因此,证据的可采性关系到证据的接受予否,是一个至关重要又十分复杂的问题。我国的证据法学的改革应当在总体上借鉴大陆法系证据制度的前提下,以英美法系证据采用规则和证据排除规则中的某些内容作为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品格证据规则作为基本证据规则长期存在于英美的刑事诉讼实践中,其核心在于避免刑事审判中不公正的偏见对案件客观事实的发现造成不利影响,但由于此项制度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对其争议颇多。美国刑事诉讼中长期存在的强奸盾牌条款,对强奸案件中被害人品格名声采用了有限可采的办法,即一般不采用,但存在例外规定。基于证据性质、被害人保护等诸多因素,我国应该明确强奸案件中被害人品格证据不具有可采性。  相似文献   

5.
传统正当防卫制度要求,仅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或具有紧迫性时才能进行防卫。根据这一条件,绝大多数受虐待妇女的杀夫行为不成立正当防卫。然而,等到不法侵害已经开始或十分紧迫时,处于弱势地位的受虐待妇女已难以进行有效的防卫。为解释受虐待妇女杀夫行为的正当性。美国学者雷诺尔·沃尔克博士提出了“受虐待妇女综合症”理论。这一理论启示我们。在正当防卫制度中应用“必要性”条件代替“紧迫性”条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防卫人不必履行躲避义务;正当防卫制度的设计要有性别的考量。  相似文献   

6.
口供在诉讼证据中的地位呈现出一种由低到高再逐渐降低的过程 ,反映了刑事诉讼证据制度由愚昧到科学、从野蛮到人道的不断发展进化的过程。各国关于口供可采性的规定大体分为两类 :其一、确认口供为法定证据 ,但必须加以限制 ;其二、认为口供不是法定证据 ,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能在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我国应加强对口供证据地位及建立口供可采性规则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因家庭暴力受虐妇女杀夫的案件屡见不鲜,为求审判公正有学者提出以防御性紧急避险理论作为杀夫妇女的出罪事由。现实中妇女会同他人共谋杀夫的情形亦非罕见,而提倡这一理由的学者仅以妇女为分析对象却忽略了对妇女以外的第三人是否构成救助型防御性紧急避险的讨论。救助型防御性紧急避险在规范、伦理与法理层面皆有其正当性依据,且在避险可行性与避险限度要件的判断中与自助型防御性紧急避险不同,应当以危险紧迫性判断为核心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8.
2013年施行的《刑事诉讼法》明确了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所以对电子证据的采信也应当严格遵循传统证据的三标准原则:即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由于电子证据存在隐蔽性和易于篡改性的特点,侦查人员必须规范电子证据的现场取证。  相似文献   

9.
家庭暴力常常困扰着检察机关、法官和律师,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以暴抗暴,杀死施暴者,如何量刑?美国临床法医心理学家雷诺尔.沃科博士提出了著名的“受虐妇女综合症”理论,充分描述并反映了受虐妇女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行为模式,从而指出了她们对施暴者的暴力威胁作出的过激反应的合理性。这一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突破了刑法在传统意义上对正当防卫的严格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为了有效打击犯罪活动,侦查圈套被广泛用于许多刑事案件的侦破,特别是"无被害人的犯罪案件"的侦破,并收到明显效果.但随着诉讼制度的日益完善,对证据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侦查圈套的使用提出了质疑.为此,对侦查圈套的概念及其合法性和所获证据的可采性问题作深入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当防卫作为一项最古老的辩护制度,历来是世界各国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法理论关注的焦点。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英美法系国家关于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与我国以及大陆法系各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