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09条明确规定:为了收集犯罪证据、查获犯罪人,侦查人员可以对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隐藏罪犯或者犯罪证据的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的地方进行搜查。搜查对收集证据,防止犯罪嫌疑人转移、隐藏证据,揭露犯罪,反映案件的真实情况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司法实践中非法搜查的情况时有发生。一种情况是无搜查权主体,  相似文献   

2.
耿欣 《天津检察》2009,(6):34-35
搜查,是指为了收集犯罪证据,查获犯罪嫌疑人,侦查人员可以对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隐藏罪犯或者犯罪证据的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的地方进行搜查。检查,是从事侦查、检察、审判等活动的国家专门机关的人员为了确定被害人、犯罪嫌疑人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3.
搜查是为了收集证据、查获犯罪人由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隐藏罪犯或者罪证的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场所进行搜索的一种侦查活动。刑事诉讼法侦查措施中专门规定了搜查,并用5个条文规定了搜查程序。但如何看待搜查过程中直接形成的相关证据却没有规定。本文试就搜查过程中直接形成的证据性质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09条规定,侦查人员可以对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隐藏罪犯或者犯罪证据的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的地方进行搜查。搜查是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诉讼行为,搜查的任务是发现和收集与案件有关的证据,查获犯罪人。搜查既是查获犯罪人的措施也是查获赃物、赃款和有关证据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有些同志认为,侦查受贿案件不可以搜查行贿人。理由是行贿人不是犯罪嫌疑人,是证人,对证人不允许采取任何强制措施,高检院的“丸条卡死”中也有明确规定。以至于虽获悉行贿人处藏有相关书证却不敢搜查,直接影响了办案。笔者认为上述观点不妥。理由如下:首先,法律允许在必要的时候搜查犯罪嫌疑人以外的人。刑诉法第一百零九条规定:“为了收集犯罪证据、查获犯罪人,侦查人员可以对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隐藏罪犯或者犯罪证据的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的地方进行搜查。”这条规定表明被搜查对象包括两种人,一种人是犯罪嫌疑人本…  相似文献   

6.
刑诉法第一百一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在搜查的时候,应当有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属、邻居或者其他见证人在场。办案实践中,有些侦查人员在对犯罪嫌疑人的住处和其他有关地方进行搜查时,往往让犯罪嫌疑人在场。笔者认为,这一做法虽符合刑诉法的规定,但在某些情况下并不妥当。   第一,不利于安全。犯罪嫌疑人的住处和其他有关地方并非羁押看守场所,环境不安全。侦查人员的安全防患意识和安全防患措施与专业看守人员无法相比。办案实践中,搜查时,侦查人员的注意力往往集中于搜查,因而曾发生犯罪嫌疑人伺机逃脱,或者犯罪嫌疑人看到犯罪…  相似文献   

7.
搜查与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勘验、检查、鉴定等都是刑事侦查的重要措施 ,但是 ,刑诉法却未将搜查笔录规定为刑事诉讼的证据 ,使这一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笔录 ,不能像勘验、检查笔录等证据那样 ,在开庭审判、指控犯罪中作为证据使用 ,这不利于揭露犯罪和打击犯罪。因此 ,笔者建议 ,将搜查笔录列为刑事诉讼证据 ,理由是 :一、搜查笔录能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搜查笔录是侦查人员对与案件有关的场所、物品、身体进行强制性搜寻、检查后制作的笔录 ,其附件包括扣押物品清单。笔录除写明搜查人、见证人等内容外 ,主要写明搜查的时间、地点、…  相似文献   

8.
刑事搜查,是指侦查机关为发现犯罪证据、查获犯罪嫌疑人,依法对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隐藏犯罪证据或犯罪嫌疑人的人身、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场所进行搜寻、检查的一种侦查行为。它是侦查机关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重要手段,对于侦查机关及时收集证据,查获犯罪嫌疑人,防止其逃跑、毁灭、转移证据,揭露、证实犯罪,保证诉讼顺利进行,从而有力打击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因为搜查行为本身具有强制性,所以在获取证据的同时,往往会与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一样涉及对公民人身、自由以及财产权的侵犯,从而出现同维护社会秩序、安全与保障公民基本人权的价值冲突。搜查制度在我国还不尽完善,被搜查人的人身自由时刻存在被侵犯的危险。我国应当借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契机,对刑事搜查进行控制和完善,建立一个相对合理的刑事搜查制度。  相似文献   

9.
侦查审讯是一项法定的侦查行为.我国是个重口供的国家,通过侦查询问所获得的口供是诉讼中的重要证据之一,口供向来有“证据之王”之称。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对获取犯罪嫌疑人口供非常依赖,获取口供几乎成为侦查询问的惟一目的,侦查人员超乎寻常重视口供,并以口供为线索收集其他证据或破获案件,为获得口供.侦查人员往往以立法要求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为借口,对犯罪嫌疑人实施刑讯逼供.  相似文献   

10.
非法搜查证据是指侦查人员违反法定程序,非法实施搜查行为所获得的证据。作为非法搜查的结果。是非法证据的一种。非法证据的证据能力问题,在学界存在不同的主张,大体可作如下概括:第一种主张是“否定说”,即非法搜查证据无论真实与否,均不具有证据效力应一律加以排除。  相似文献   

11.
同意搜查是侦查人员为发现应拘捕之人或者犯罪证据或者得没收之物,在获得搜查相对人同意的前提下,未经令状申请而直接进行的搜查。同意搜查的合法性源于搜查相对人舍弃其基本权利的承诺,同意搜查的性质属于任意性侦查行为。鉴于同意搜查具有潜在的侵犯搜查相对人基本权利的可能性,因此对同意搜查应予以规范。同意搜查的实施必须基于有权同意人的真实同意才能进行;实施同意搜查前,侦查人员应履行告知义务;搜查的范围受搜查相对人同意范围的约束。  相似文献   

12.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为了收集犯罪证据、查获犯罪人,侦查人员可以对犯罪嫌疑入以及可能隐藏罪犯或者犯罪证据的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的地方进行搜查。由此可见,搜查权是法律赋予侦查部门的一项重要权力,具有很大的强制性,直接涉及公民的人身、财产及隐私权等宪法性权利。与其它权力一样,搜查权亦为一把双面利剑,  相似文献   

13.
搜查笔录是侦查人员依法对犯罪人或可能隐藏罪犯和犯罪证据的人的身体,物品,住所及其他有关的场所进行搜查时,客观,全面,详细地记载搜查情况和结果的文字记录材料。  相似文献   

14.
侦查讯问是一项法定的侦查行为,我国是个重口供的国家,通过侦查讯问所获得的口供是诉讼中的重要证据之一,口供向来有“证据之王”之称。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对获取犯罪嫌疑人口供非常依赖,获取口供几乎成为侦查讯问的惟一目的,侦查人员超乎寻常重视口供,并以口供为线索收集其他证据或破获案件,为获得口供,侦查人员往往以立法要求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为借口。  相似文献   

15.
刑事搜查是侦查机关发现犯罪证据、查获犯罪嫌疑人的重要手段,是国家公权力对公民人身自由权、住宅权、隐私权和财产权的侵犯。因此,刑事搜查制度的设置必须受到严格的程序规范,在追诉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寻求价值平衡。我国现行搜查制度既不能起到积极的侦查作用,也不能有效的保障人权,并且我国《刑事诉讼法》未对违法搜查行如何救济作出明确的规定。所以,笔者参照其他法治国家的搜查制度,立足于本国国情,为我国搜查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莱利和伍瑞案件作出最终判决,明确警察在对犯罪嫌疑人实施逮捕时若要搜查嫌疑人手机中的信息,必须获得搜查令。该判决是科技发展推动法律调整限制权力运行边界的产物,而利益衡量是法律调整限权边界的原则,法院独立的居中裁判是利益权衡的关键;该判决亦带来实践中的新问题——有搜查令的手机解锁面临困境。我国刑事诉讼法缺少对手机搜查的法律规制,应当在利益权衡中确立手机搜查保护公民权利的原则,完善手机搜查的令状原则,规范搜查条件和程序、范围,建立程序性制裁机制,提高侦查人员的法治水平。  相似文献   

17.
李明华 《天津检察》2009,(6):39-39,66
搜查作为一种侦查手段,在侦查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职务犯罪侦查过程中,利用搜查措施来获取证据,为司法机关对犯罪嫌疑人定罪量刑提供证据的案例很多。因此,在查办职务犯罪过程中,利用好搜查这种侦查措施,会增强办案效率,提高案件质量。在职务犯罪的搜查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侦查取证中的讯问技巧,是指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时。为突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促使其如实供述犯罪事实,所采取的诸多讯问策略和方法的总称。侦查人员“初讯”犯罪嫌疑人时,正确运用讯问技巧,对突破案件,固定证据,扩大线索等侦查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侦查终结证明标准过分强调客观真实,忽视侦查人员的主观判断标准,导致侦查人员在取证过程中具有盲目性与片面性。为了更好地实现侦查终结阶段的证明标准,侦查人员可以采用证伪方法进行调查收集证据,从而较为准确的排除无辜,确定犯罪嫌疑人,进一步保障刑事诉讼惩罚犯罪、保障人权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就目前我国的司法实践而言,侦查人员为了查找犯罪线索、搜集犯罪证据,侵犯犯罪嫌疑人近亲属合法权利的现象在刑事侦查中较为普遍,逐渐引起了法学界和执法机关的高度重视。本文从当前司法实践入手,就犯罪嫌疑人近亲属合法权益受侵害的表现、侦查人员和犯罪嫌疑人近亲属面临的法律困境进行讨论,认为犯罪嫌疑人近亲属权力的设定和保护,是当前我国推进法治化进程、实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无法回避的问题,需要明确侦查权的范围与程序,确立犯罪嫌疑人近亲属一定范围的拒绝作证权,充分考虑法律的可执行性,尽可能体现道德和法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