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永青 《理论导刊》2023,(3):107-111
尊礼贵德是张载之学的显著特征。在张载看来,对于礼和德的体悟只有在不断的道德实践中才能实现,这实质上就是“学”的过程。基于此,张载以“成德”为为学之内涵,以“知礼成性”为为学之本质,以“以礼立教”为为学之方法,以“学必至圣”为为学之目标,围绕“成德”之学阐释了他的为学观,突出了为学对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也进一步彰显了其“尊礼贵德”的为学指向。  相似文献   

2.
腐败的文化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昔读《官场现形记》,曾惊叹于旧时官场中五花八门的“礼”制:举凡逢年过节,寿、婚、丧,以及儿孙满月、百岁等等,无不是收礼的来源。一套“礼”的词汇:孝敬、打点、照应、斡旋、公帮费、程仪、规礼、盘费、年敬、节敬……,演绎出内涵丰富的“礼”文化。近阅《春节惊阁录》,知“礼”文化繁衍至今,非  相似文献   

3.
“礼仪”是古代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吸取其中的合理因素,剔除、扬弃其中的糟粕,对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的道德行为规范,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无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礼,本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它是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当时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为维护宗法等级制度服务。后来,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它演化为统治阶级的行为准则。在孔夫子之前的夏、商(殷)、周代,礼仪因革相沿,不断完善。自孔子始,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人们开始赋于“礼”更多的观念、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使之逐渐从典章制度、礼节仪式向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方面转化。孔子对夏礼、殷礼、周礼作过考察和审议,说“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礼,既讲究上下、尊卑、男女、长幼的等级限制和秩序规定,同时又保存了一些原始文化中的民主性和人民性。孔子把礼与“仁”、“德”联系起来:“人而不仁,如礼何?”并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孟子把礼与仁、义、智相提并论,解释“礼”为“辞让之心”,使其成为一个道德规  相似文献   

4.
说“送礼”     
时下,人们谈论最多的莫过于“送礼”这个话题了。说某人得到提拔是因为送了礼,说某人岗位得到变动是因为送了礼,说某人调到行政事业单位是因为送了礼。说现时,小孩上学要送礼,住院看病要送礼,子女安排工作要送礼,亲戚朋友之间、领导同事之间的红白喜事、人情往来都要送礼。世人热衷于送礼其动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正礼”。俗语“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说的就是通过送礼来活跃气氛,增进友谊,融洽感情。人们把这种礼当着乐趣,礼品送得有情有意、有滋有味。另一类送的便是“歪礼”。他们把送礼商品化、庸俗化,通过送礼有意迎合…  相似文献   

5.
年关将至,又到了一些人送礼和收礼的“黄金时刻”。此时,却也有人为退礼而苦恼。有一位为官的朋友,曾对笔者诉苦道:“退礼也不是容易的事,往往好话说尽了,你推我阻,打架似的,累得很,有时还伤了感情,得罪了人。”由此,笔者想到了年关如何“防礼”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礼仪文化建设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礼仪文化对于实现乡村个体情感归寄、守护乡村社会和谐、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受到内外多元要素影响,当前乡村礼仪文化建设面临着多重困境,主要表现为个体情感归寄困境、家礼家风建设困境、价值共识凝聚困境、“礼”“法”融通互进困境。要从个体、家庭、社会共同着手,在制度完善中强化人才引领、在利益整合中提升礼仪效用、在与时俱进中重塑家礼家风、在村规民约创新中推动“礼”“法”融通,合力提升新时代乡村礼仪文化建设质量。  相似文献   

7.
代云 《学理论》2009,(27):90-91
孔子通过“摄礼归义”,进而“摄礼归仁”,将作为秩序的“礼”安置在人的价值自觉之上,其价值方向是肯定“德性我”,孟子继孔子之后将儒学发扬光大。道家学说的基础是形上学,即“道”论,“道”为宇宙根源,其根源性内涵包括:自本、周遍、主宰性、超越性。道家的价值方向是肯定“情意我/生命我”。儒道互补发生在战国末年至秦汉,以道补儒是以道家的形上学补儒家的心性论,其理论困难在于以“道”解释价值根源要么使价值问题不能产生,要么损害“道”之特性。以儒补道则需以离开道家的理论基点为前提,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价值冲突。  相似文献   

8.
一位领导在会上批评有的同志传播“小道消息”,讥讽这些人“只长嘴巴,不长脑袋”,等等。会后,尽管这些同志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对这位领导的非“礼”语言十分反感。开展批评固然要以理服人,但讲理的同时还应以“礼”相待:尊重同志,用礼貌语言。这样讲出的理才能使人听了“入耳”,心悦诚服。反之,理讲的再正确,但态度是“有理不让人”,甚至讽刺、嘲笑,别人就很难接受。  相似文献   

9.
李翊 《党政论坛》2009,(24):49-49
礼亲王府:院里盖起楼房 礼亲王府位于西城区西黄城根南街西侧,即大酱房胡同东口路北,又称康亲王府,是清初佐命殊勋“八大铁帽子王”府之一。  相似文献   

10.
《瞭望》1998,(25)
把法律交给亿万人民———访司法部部长高昌礼●本刊记者司法部部长高昌礼日前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三五”普法还剩两年多时间,司法行政部门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善始善终完成全国“三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所提出的各项任务与要求。首先是要继续抓好各类重点普法...  相似文献   

11.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它们出现于商周乃至更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对其思想内涵和重要价值有许多论述。西汉武帝时董仲舒第一次将仁义礼智信连为一体,并称之为“五常之道”。  相似文献   

12.
废除“地界迎送”之礼四川胡永鸣时下,一些地方为了表示对上级领导的礼貌、尊敬,地界迎送”之礼悄然兴起;某领导要用呷地视察,甲地领导马上驱车去地界恭候。视察结束后,又护送到边界,由乙地接去。.4。此一程一程地迎送。领导者的“威风”例是扬起来了,可在老百姓...  相似文献   

13.
焦点人物     
《瞭望》2005,(40)
白芳礼:“感动中国”的老人走好9月25日,天津各界千余人在天津市第一殡仅馆沉痛送别23日去世的爱心助学老人白芳礼。这位曾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的老人出生于1913年5月13日,一辈子没念过书,13岁时离开河北老家,靠蹬三轮车糊口,解放后,他成为运输场的一名工人,靠拉三  相似文献   

14.
拒礼的内涵     
拒礼的内涵安徽张君明“请客不到,送礼不要”,是一个干部为政廉洁的表现,但拒礼之后,不妨再深想一步:人家为什么要送礼?一般来讲,送礼者大致分被动送礼和主动送礼两种。被动送礼者大多是在个人遇到困难或面对应解决而实际没有解决的问题时,误以为无“礼”办不成事...  相似文献   

15.
唐宗礼(江苏油田安徽采油厂组织干部科):“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罗森塔尔效应”启示我们,在教育工作中,  相似文献   

16.
现代刑事政策与儒家法律思想在很多层面存在共鸣与契合。从“宽猛相济”、“德礼政刑”、“省刑罚”等角度来看,儒家法律思想与“宽严相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刑罚轻缓化”等现代刑事政策之间具有牵连性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国学赏析     
《侨园》2014,(4):54-54
[原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1)何谓也?”子日:“绘事后素(2).”日:“礼后乎?”子日:“起予者商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  相似文献   

18.
《瞭望》1988,(28)
文星终聚 2500多年前,孔子坐着马车,千里迢迢,从鲁国来到洛阳学习周礼。洛阳东关现存的“孔子入周问礼碑”,相传就是孔丘向老子问礼的地方。洛阳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中心,班固、陈寿、欧阳修、司马光在此写出了中国古代的几部著名的历史巨著;建安七子、  相似文献   

19.
国风 《学理论》2008,(9):88-90
何为文脉?文明演化之历史血脉是也。它代表文明演进的方向。古往今来,每一种新的文化现象的产生,往往是先由其“先知先觉”的代表人物所首创,然后为大家所学习并继承发扬开来。“天不生仲尼,万古如常夜”。为了表示对这些伟大人物的敬仰和纪念,感激他们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后人把这些人物称之为“圣人”。如中国的孔子,西方的苏格拉底。这些文化巨匠们所创造的文化成果,在社会上开始逐渐被流传,奉为后人的楷模。文明总有它的发源地。这些文明在一个地方创造出来后,慢慢地就被人们流传到其他地方,成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如周公制“礼”作“乐”,先在周人的地方施行,后来就传遍天下,大家都以周之“礼”“乐”为规范。  相似文献   

20.
“仁义礼智信”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如果我们从管理的角度去诠释它,就会发现“仁义礼智信”不仅是个人修身立世之道,也是企业管理之道。因此,作为炎黄子孙——社会主义企业家在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同时,还需要从祖国的传统文化中吸取管理经验和智慧,以丰富管理的内涵,提高自身的素质。 一、以“仁”治人是企业管理的根本 “仁”,古代儒家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其本义是友爱、互助、同情之意。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在以发展经济实力为主要手段的国际竞争形势中,不发展就无立足之地,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