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正"人才"一词源于《诗经·小雅·菁菁者莪》,诗曰:"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才,则天下喜乐之矣!"此诗是用生长茂盛的植物来比喻人才的茁壮成长,希望人才能够成为天下人民喜爱的有华彩的人中精华。《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人才"一词的解释是:"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新中国成立后,  相似文献   

2.
正据考证,最早使用"中国梦"一词的是南宋诗人、画家郑思肖。他在《德祐二年岁旦》的诗中有"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下泉》诗是《诗经·曹风》中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和对南宋王朝的不满。诗中的"中国"指中原地区)的句子。2008年3月18日,在十一届全国人  相似文献   

3.
耿耿 《党史博览》2008,(9):47-50
牛畅幽默地说:“她们俩啊,是我们征粮队征粮时征来的!”一位朝鲜人民军军长要认姐妹俩做干女儿 《诗经·小雅》中有一篇题为《常棣》的诗,开头四句是:“常棣之华,鄂不韦毕韦华(同音字:伟),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是一首描写兄弟和睦相处的诗。常棣是一种植物,又名棠棣。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争""让"范畴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竞争与谦让是一对对立的范畴。从人类步入文明时代开始,这一对范畴就一直存在着。当人类征服了其它动物,成为地球的主宰之后,人与其它动物的矛盾淡化了,于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上古时代人们就有所认识。这可从中国早期的象形文字中窥得一见。另外,汉语词汇发展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在汉语词汇中首先出现的是单纯词,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复合词才逐渐出现。在我国古代,竞争通常称为“争”、“竞”、“逐”。《尚书·大禹谟》云:“天下莫与汝能争。”《诗经·大雅·江汉》云:“时靡有争,王心载宁。”其中的“争”皆…  相似文献   

5.
治国之道,惟在用才。古人云:“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能治天下者,惟有得人”、“能用人者,无敌于天下”。人才是国家兴衰的决定性因素。事以人成,国以才兴。要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关键在于人才。如何使用人才,关键在于能否构建我国新世纪的新型用才战略。  相似文献   

6.
《诗经》     
《新湘评论》2010,(17):60-6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被称为“诗”,汉代尊为“诗经”,列“五经”之首。《诗经》共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民歌和朝庙乐章311篇;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汉代传《诗经》有齐、鲁、韩、毛四家。  相似文献   

7.
《诗经》     
《学习导报》2010,(17):60-6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被称为“诗”,汉代尊为“诗经”,列“五经”之首。《诗经》共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民歌和朝庙乐章311篇;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汉代传《诗经》有齐、鲁、韩、毛四家。  相似文献   

8.
经典语录     
正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战国·姜子牙《六韬·文韬》)以有限之心,止可求有限之事;欲以致博大之事,则当以博大求之,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也。(北宋·张载《张载集·义理》)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一》)  相似文献   

9.
自我认同是一个现代的名词,却不是一个现代的问题。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有如何确定自我同一性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古代文人得不到现实的认可,只能在文学的寻求中实现自我价值,确定自我,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对现实的超越。1、浓郁不尽的伤春悲秋。《诗经·七月》是第一首伤春诗,《楚辞·九辩》是悲秋文学的始祖。自此,伤春悲秋成为古代文人恒久的情结。李白《愁阳春赋》:“试登高而望远,痛切骨而伤心;春心荡兮如波,春愁乱兮如雪;兼万情之悲欢,兹一感于芳节。”萧绎《金楼子·立言》:“捣衣清而彻,有悲人者,此…  相似文献   

10.
人才诗话     
古诗论人才,以求才之诗为多。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已有周文王善于求贤的记载:“思皇多土,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诗经·大雅·文王》)周文王为政确如《诗经》所云,他尊贤礼士,身边聚集了大批贤者,在位五十年,国势强盛。战国时期,燕昭王欲求才以强燕,便问计于大臣郭隗。隗对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昭王乃为隗建宫,并筑台置黄金于上以招贤者。随后,魏国乐毅、齐国邹衍、赵国剧辛都慕名奔燕,并受到重用。这段筑台招贤的佳话被后人屡屡入诗:陈子昂《蓟丘览古》:“隗君亦何幸,…  相似文献   

11.
现珍藏于韶山的《诗经》(清·乾隆刻本),是毛泽东所有遗物中时间最早的;尤为珍贵的是,其封皮上还留有毛泽东少年时代的亲笔题签。这对于研究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和其书法艺术的最初轨迹提供了实物资料。《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称为“诗”,汉尊为“诗经”,列五经之首。共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民歌和朝庙乐章311篇,内小雅有签诗6篇,有目无诗,实际存数为3O5篇。全书分为风、小雅、大雅、颂四体。汉代传诗者有齐鲁韩(今文)毛(古文)四家。齐诗,鲁诗先后亡于魏和西晋,韩诗仅存外传。毛诗晚出,独传至今,今称诗经…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时代。各诸候国为了自己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断地去发掘人才、吸引人才和争夺人才。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国家的兴衰成败都与人才的得失有关。正如《诗经》中所说:“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相似文献   

13.
《党的建设》2010,(1):51-51
《诗》或《诗三百》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上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下迄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另在小雅中有6篇用笙演奏没有歌词和乐章、只存篇名的"笙诗"。《庄子·天运》始以《诗》与《书》、《礼》、《乐》、《易》、《春秋》并称"六经"。西汉时置五经博士,《诗》成为官定的五经之一。于是,《诗》遂称《诗经》。始见于《史记·儒林列  相似文献   

14.
正《吕氏春秋·本味》谈到天下至味时说"和之美者,阳朴之姜"。调料味道之极品,当数四川阳朴的姜。秦汉时期川人已经吃辣上瘾,明代辣椒传入中国前,花椒、生姜等辛辣之物为蜀人厚爱。据《诗经》中"有椒其馨"四字,可以想象古代巴蜀经济文化中心成都市集上那椒香袭人的烟火气息。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清官廉吏,血液中流淌着成都的水土与风物。他们出蜀后,或性情耿介"麻辣",或"文章冠天下",造化一方水土,流芳一股文脉。  相似文献   

15.
《求贤》2014,(8):6-9
一、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尊重人才,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茕”这是《诗经·大雅·文王》中的话,说的是周文王尊贤礼士,贤才济济,所以国势强盛。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  相似文献   

16.
张宏杰 《廉政瞭望》2012,(23):71-71
春秋时代,贵族个个都下马能文上马能武,侠客遍地,武士横行,一言不合,就拔剑相斗。那时候的中国人,不喜欢一步三摇弱不禁风的白面书生。不论男女,皆以高大健硕为美。所以《诗经》言庄姜之美,必先言“硕人其颀”。写鲁庄公之美,必说他“猗嗟昌兮”。那个时代美男子的标志是大个子,卷头发,浓胡须,最好还带点狐臭味儿。《齐风·卢令》赞美猎人,就说他“美且鬈,美且偬”,也就是说他卷发多须。同样,《陈风.泽陂》中说,“有美一人,硕大且卷,有美一人,硕大且俨”,于是令女主人公心生爱意,在单相思中苦闷不已。  相似文献   

17.
邹远修 《理论学刊》2002,(4):118-118
儒学在战国时期是首屈一指的“显学” ,然而到了秦朝 ,伴随着秦始皇“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 ,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史记·秦始皇本纪》)这一文化专制政策的实行 ,特别是“焚书坑儒”惨剧的发生 ,儒学几遭灭顶之灾。秦传二世而亡 ,汉高祖刘邦代之而兴。这位“马上公”也极不好儒 ,“诸客冠儒冠来者 ,沛公辄解其冠 ,溲溺其中”(《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在关系到新王朝能否“逆取”而“顺守”的历史关键时刻 ,陆贾挺身而出劝说刘邦 ,使之转变了对儒学的态度。陆贾尊儒是从改变刘邦对儒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经典语录     
正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春秋·墨翟《墨子·兼爱中》)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战国·荀况《荀子·成相》)举才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是以方不济务,奸无所惩。(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元帝太兴  相似文献   

19.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在下看来,此话有几种解读。一是书好,精典《论语》,读半部就足够治天下了。二是人很,能干的治政者,不需要读整部《论语》也可以治天下。无论哪种理解,都符合中国人的性格:偷懒取巧,各取所需,有了“半桶水”,便来治学、治政、治事。而今,读《论语》的人渐次少了,借“西学”图强倒是共识。不过,某些人对有益的“西学”常常也是截取一半,便装扮为“西学”先知“、接轨”专家,大有匡扶时政治理天下之气概。套用那句古话,就是半部“西学”哄天下。关于废除贪官死刑的争议,近来沸沸扬扬。先有专家建议废除对经济罪犯的…  相似文献   

20.
<正>"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出自毛泽东1963年8月1日写的一首《杂言诗·八连颂》。《八连颂》传颂的是"南京路上好八连"几十年"为人民"且"拒腐蚀,永不沾"等精神,但诗的意境最后落在"团结力"上。毛泽东这一首杂言诗,揭示的是一个伟大的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